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测定是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是判断机体止血和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手术前筛查凝血系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实验的标准化是检测结果的保证。因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不同方法测定都存在着差异,为了得到准确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又称纤维蛋白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别名纤维蛋白封闭剂或纤维蛋白组织胶粘剂。经过多年的发展,蛋白胶已演变成1个种类多样的家族,如胶原蛋白、白蛋白、弹性蛋白、合成多肽等蛋白胶,能适应各种类型手术的要求,在外科的很多领域用于止血、组织封闭和粘接以及药物和活性物质的缓释载体,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全部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
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或称纤维蛋自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系指以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为主要成分,各组分混合后喷洒于创面形成纤维蛋白,促进血凝块形成以发挥止血效果的一种局部止血剂。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为伤口愈合之所需,暴露干燥后也为伤口提供了与外界隔绝的闸盖;故FS兼具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和缝合封闭之功,被公认为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局部止血剂和生物粘合剂。本文将就FS在腹部外科的应用概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4.
凝血四项指标是常用的一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随着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凝血四项已成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也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的重要过筛试验。本文对我院2001—01~2006—12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各科应用状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纤维蛋白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转变为纤维蛋白(fibrin,Fb)的过程中,凝血酶(thrombin,TH)有限水解Fg分子,释放出两种纤维蛋白肽(fibrinopeptide,FP)分子——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 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FP的释放直接反映了TH的活动。由于TH的活动在生理止血及血液栓塞中处于重要地位,对血清中FP的检测及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科研价值。长期以来,人们对FP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临床学意义、分析检测和合成等方面,笔者就此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尖吻蝮蛇凝血酶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旨在探讨从国产尖吻蝮蛇蛇毒中分离的尖吻蝮蛇凝血酶(HCA)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兔全血凝固时间和小鼠断尾出血时间为指标评价HCA的促凝与止血作用;以全血凝块溶解和纤维蛋白原裂解为指标探讨HCA的止血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CA能显著缩短兔全血凝固时间和小鼠断尾出血时间,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其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立止血(repitilase)相似。HCA使纤维蛋白原α亚基裂解,其诱导形成的血浆凝块能在尿素溶液中溶解。结论:HCA通过水解纤维蛋白原的α亚基释放出A肽,形成纤维蛋白聚合体而产生止血作用.但不引起凝血因子Ⅷ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血栓与止血是医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因其涉及面广,在许多非血液疾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肿瘤的发生、转移、血栓的形成(包括DIC)、出血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临床应用已超出了出血疾病的范畴,受到临床其他学科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健康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三项正常参考范围及其临床应用,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均为门诊身体健康查体者共463人,其中男性283人,女性180人,年龄18~55岁,未服用任何…  相似文献   

8.
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的参考方法与评价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建议选用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D-二聚体)等6项试验。若配套使用,可以初步了解止血、凝血和纤溶异常的概况。现就它们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S/D处理的冻干人纤维蛋白原理化性质分析610063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李征熊祥政王焰王叔桥人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Ⅰ)分子量约为330000,它在血浆中的含量约为(2~4)g/L,为血浆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纤维蛋白原临床上用于治疗产后大出血、大手...  相似文献   

10.
机体血液中存在的凝血酶原,在血液离开血管后,经数种凝血因子作用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它与血液接触后,纤维蛋白原立即变成纤维状的纤维蛋白而将血细胞网住形成血块,并作为血栓堵住血管创面,而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目前使用的止血药有些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些则属机械的压迫止血作用,如纱布条,绷带的压迫止血;有些是通过影响体内凝血因子如维生素K、凝血质,促使凝血酶原量增加,或加速凝血酶原变为有活性凝血酶,而加速止血;有些是促使创面血管通透性降低或收缩,而加速止血的如卡络柳钠(安络血、安特…  相似文献   

11.
以全光谱紫外线(UV)5~11个生物剂量照射3组健康青年人,①组照射右侧臀部,②组照射左侧前臂屈侧,结果两组照射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PFL)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均低或短于照射前;③组UV照射胸前区之前,静脉给予止血芳酸0.1g,照射后PFL不再降低。UV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S)活性可能与其影响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有关。我们并观察到,UV局部照射皮肤可明显降低脑血栓患者血液粘度,抑制体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诊断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抗凝血药物用量监测,疗效评估和手术前预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在血栓和止血检验的全过程中,实验结果受到受血者状态,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与处理、抗凝剂与试剂、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本文就标本采集量、标本有凝块、溶血、放置时间、离心时间长短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内镜联合注射肾上腺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疗效。资料与方法:39例患者,胃溃疡18例(窦小弯10角部6体前后壁2)胃空肠吻合口溃疡1例,幽门管溃疡3例,12指肠球溃疡9例、球后溃疡2例。39例中直径大于2.5cm分别为胃溃疡3例,胃溃性溃疡2例,(溃疡直径4.5-6cm)。溃疡面约0.8-5cm38例中直径大于2.5cm分别为胃溃疡3例,胃癌性溃疡2例,内镜下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喷血、渗血。先选择注射点分布紧邻血管和渗血的四周(0.1-0.5cm)各注1点,先用1/10000肾上腺素注射病灶周围,待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再将1/10000肾上腺素与纤维蛋白原混合注射(1:5),每点各用纤维蛋白原1-4ml注射(总量30ml),凝血酶50-100u局部推注(总量800u)。内镜治疗后均禁食12-14h,继续静滴奥美拉唑,并加用 抗生素1-2d后,将奥美拉唑改为口服,加粘膜保护剂。结果全部病例均立即止血,即刻止血效率100%,4周后,37例良性溃疡复查胃镜,见溃疡愈合34例,变化缩小H2期3例。8周后复查胃镜37例溃疡全部愈合(100%),并发症:无过敏性休克或DIC发生。结论:联合注射肾上腺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的疗效好,再出血低并发症少,再出血率低。  相似文献   

14.
纤维蛋白胶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纤维蛋白胶在国外普遍用于外科的缝合、止血、皮片移植等,而国内极少临床应用。基于血液综合利用的原则,笔者从凝血机制入手,研制了纤维蛋白胶,并对利用家兔制作的肝肾创伤、皮下组织大面积损伤的动物模型,观察了纤维蛋白胶的止血、粘合、修复治疗效果。现将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凝血四项检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已成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规检测项目,也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的重要过筛试验。它不仅对止血与血栓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还对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凝血因子检测可受多种因素干扰,因此实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对提高凝血试验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碰到一些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245名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和血脂测定。结果表明,患者的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血沉(ESR)、K值、红细胞电泳时间(ET)、纤维蛋白原(Fg)、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均大于或高于正常人(P〈0.01)。高血压的ESR,K值和TG高于冠心病,差异显著(P〈0.01),其它指标相似。高血压的各项指标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比较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与治疗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于2001年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进行了定义,即DIC是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受损,严重损伤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往因在DIC发展过程中凝血因子水平消耗性下降,曾被称为“消耗性凝血病”;又因为DIC大多数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被称为“去纤维蛋白原综合征”、“血管内凝血-纤溶综合征”等。而临床DIC通常是指已出现了出血和/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继发性纤溶期,即显性DIC,预后凶险,死亡率极高。国外学者把DIC看作是死亡即将来临(death is coming)的代名词。因此,准确的诊断并及时治疗对DIC的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初发腔隙性脑梗死与血脂、Lp(a)、ApoAI及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初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l例,同期59例性别和年龄相仿的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均做血脂、Lp(a)、ApoAI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分别对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血糖、Lp(a)、ApoAI、纤维蛋白原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腔梗组和对照组之间血尿酸、血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腔梗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HDL-C、LDL-C、Ap0AI、纤维蛋白原和Lp(a)、甘油三脂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积极监测血脂水平,及时采取降纤、抗凝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发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下注入立止血和凝血酶对咯血患者的止血治疗作用,观察并发症及危险性。方法324例咯血患者,常规局麻下应用Olympus BFIT-40型、Olympus BF P-20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镜下注入立止血和(或)凝血酶,观察止血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总体止血率高达99%(321/324),复发率26.5%(86/324),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立止血组、凝血酶组及立止血联合凝血酶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下注入立止血和(或)凝血酶是治疗咯血患者安全而可靠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鲜冷冻血浆(FFP)、血小板(PLT)、冷沉淀(CRYO)联合输注治疗创伤性失血及外科手术大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80例创伤性失血及手术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给予FFP、PLT、CRYO联合输注,观察输注前1 h、输注后24 h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及止血效果。结果输注24 h后PT、TT、APTT均短于输注前(P<0.01);输注24 h后PLT、Fg大于输注前(P<0.01);24 h有效止血率高达100%,平均止血时间为(2.31±0.79)h。结论 FFP、PLT、CRYO联合输注治疗创伤性出血及手术大出血,可有效控制创面渗血,缩短止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