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或l临床证实的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结果3例单发;5例多发,分布于额顶颞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其中2倒同时发生于小脑,1例病灶同时发生于基底节区。T1WI虫卵肉芽肿痛灶为虎点状或结节状等、略低信号,同周围低信号水肿分界欠清,T2WI为等、稍高信号,与水肿一起形成佛手或手握球征,1例伴发血肿,1例伴定梗塞:增强扫描呈斑片、结节样强化,病灶多中心分布、簇状堆积,延时扫描部分结节灶融合,其中4例病变区见到条状强化,2例见到环形强化,4例病灶邻近脑膜示条状、脑回弹强化。灶周水肿重而占位效应相对轻。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消失,水肿消退。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脑血吸虫病的特征。MRI增强扫描对脑血吸虫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同时MRI检查也是随访及观察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出血性脑梗死的CT、MRI影像学表现,对比不同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评估治疗及预后,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及3.0T-MRI扫描,比较两者不同时间段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典型表现为梗死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根据CT表现可分为3型:(1)中心型:在低密度梗死灶中心可见片状高密度出血灶;(2)边缘型:高密度出血灶位于梗死边缘;(3)混合型:中心和边缘均有斑片状出血灶。27例病例中,中心型占8例,边缘型占10例,混合型占9例。 MRI影像学表现: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SWI显示出血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在梗死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显示各有利弊,总结CT、MRI影像学表现,对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和急诊科收治的42例TBM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头颅CT和头颅MRI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异常征象主要包括脑膜增厚、脑梗死灶、不同程度脑积水、基底池或鞍池或脑实质内异常密度等,MRI诊断阳性率83.33%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64.29%(P0.05)。多数患者CT平扫显示脑积水、脑梗死、单发或多发结核瘤等异常改变,呈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改变,部分伴有钙化;增强扫描时多数呈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少数可不强化。MRI表现在脑底部脑池形态变窄或消失,T1加权像显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显示等信号,脑膜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多数受累脑膜呈线条状、点状、斑片状等强化,少数可不强化;且粟粒样结核病灶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低信号,病变中心为高信号,强化后呈多发性小灶性强化。结论 MRI检查诊断TBM阳性率较高,结合CT检查可为TBM患者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病理类型提供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264例脑型猪囊尾蚴病患者,采用国产毗喹酮治疗,随访1—5年,癫痫和精神神经症状改善和消失,皮下结节缩小、减少或消失,头颅CT扫描脑内病灶缩小、消失或钙化。大部恢复正常工作。总有效率97%以上。对颅内高压型应注意,采取对症措施效果满意。个别病例皮下结节消失一年后又出现新的结节,证实又重复感染。结果证明毗喹酮对脑型猪囊尾蚴病疗效肯定,但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对治疗过程中的组织反应及后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近期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新生儿科HIE患儿39例,其中足月儿16例、早产儿23例,早期MRI检查为生后3~10天,治疗及随访3个月后复查MRI,比较分析患儿的SWI特点。结果足月儿多见脑实质的损伤、大脑皮层斑片或斑点状出血及基底节出血;早产儿多见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及脑室内出血。经随访复查SWI,发现急性期的低信号灶持续存在或病灶范围减少及消失等改变。结论对HIE患儿进行常规头颅MRI序列后增加SWI扫描,对确定HIE的出血病灶与范围具有一定的价值,近期复查SWI,低信号灶的持续存在或消失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或伪影等。从而指导早期干预与进一步随访,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脑病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1例血吸虫脑病有CT表现,进一步提高脑部疾病的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7年来该院CT检查且经脑脊液穿刺证实的血吸虫脑病患者11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治疗后随访复查头颅CT.结果11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高密度局限性病灶,形态为卵圆形结节状,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1例为团块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不规则显著强化,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4例为两侧大脑半球髓质内广泛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3例为片状低密度影,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血吸虫脑病依据CT表现可分为3型.脑炎型:两侧脑髓质内广泛低密度影;颅内占位型:颅内结节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梗塞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区,呈楔形或不规则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脑动脉脂肪栓塞的临床和CT诊断的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CFE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特点.结果 (1)3例均为长骨骨折,在外伤或骨折固定术数小时后突发精神状态改变.1例为ERCP术中发生.(2)醒状昏迷、呼吸困难、皮下淤血点是主要临床表现.(3)4例患者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CT扫描均显示沿蛛网膜下腔迂曲分布的点状、串珠状、线状脂肪密度影;24-48小时治疗后复查CT均显示1)脂肪全部或大部分消失2)脑实质内可见大致对称性分布、边缘模糊的点、片状低密度灶.病灶可累及脑干、分水岭区脑白质、基底节区、胼胝体压部.2例病灶累及小脑.(5)1例患者发病康复治疗3个月后CT复查示脑内病灶完全消失.结论 CT在急性脑脂肪栓塞的诊断及预后分析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T、MRI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3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CT、MRI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CT、MRI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性。结果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病变为单发或多发病灶,最常累及区域为额叶及颞叶,CT扫描显示为低密度灶或混杂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或斑片状强化。MRI扫描显示T_1WI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_2WI为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FLAIR及DWI为高信号,病灶区ADC值显著低于相邻正常区ADC值(P0.05)。36例患儿经CT诊断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者26例,经MRI诊断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者34例,CT诊断准确性72.22%低于MRI的94.44%(P0.05)。结论 MRI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T,可建议使用MRI进行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检查。  相似文献   

10.
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本病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12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吸虫病患者的MRI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2例中11例病灶位于大脑半球,1例位于小脑。MRI平扫时11例病变区内可见多发结节影,呈等或稍长T1,稍长或等T2信号,1例病变区内有班片状出血,T1及T2像均为高信号;1例为单发大结节,呈长T1及长T2信号,结节周边均有大片状呈长T1及长T2信号的水肿带。MRI增强扫描后11例病灶呈多发的结节状强化,部分小结节互相融合成较大结节,1例单发大结节增强后呈不均匀环状强化,强化程度在注射Gd-DTPA后40s、6min及12min时无明显差异;有8例病变区域内有班点状、班片状及泥沙样强化。结论脑血吸虫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对本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stimates thatworldwide there are approximately4to5millioncases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iasis·1In China,schistosomal infection is common in the endemic area of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chis-tosomal …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CT及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DEACMP)患者的头部CT及磁共振成像 (MRI)改变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2 0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资料。结果 :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 ;头部CT的特征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改变 ,以两侧或单侧基底节区或苍白球区低密度改变最明显 ;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病灶 ,T2 加权呈高信号 ,T1加权呈低信号 ,基底节或苍白球区呈慢性缺血性改变。偶见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MRI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CT及MR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头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改变的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资料。结果: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关部CT的特征表现为双侧大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改变,以两侧或单侧基底节区或苍白球区低密度改变最明显;MRI表现为脑室 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病灶,T2加权呈高信号,T1加权呈低信号,基底节或苍白球区呈慢性缺血性改变。偶见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层。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头部MRI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提高对脑DVA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8例脑DVA的CT和MRI资料,并复习近十年国内外文献,探讨脑DVA的CT、MRI和DSA表现及其在诊断脑DVA中的价值。结果:18例MRI增强扫描共显示19个病灶,由增粗引流静脉及其汇入的扩张小髓静脉组成,形态多样。4个病灶CT平扫均为阴性,3个病灶MRI平扫为阴性,16个病灶MRI平扫信号表现多样。额叶和小脑半球各占5个病灶和6个病灶。由单条引流静脉汇入脑浅或深静脉分别为12个病灶和4个病灶,由2条方向相反的引流静脉同时汇入脑浅深静脉为3个病灶。10例3D-TOFMRA脑动脉系统未见异常,仅2例显示粗大引流静脉。病变区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者2个病灶,合并出血者1个病灶。结论:增强MRI可根据髓质静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而作出明确诊断,优于CT、MRI平扫和MRA而可代替DSA,可视为目前诊断脑DVA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与临床联系,旨在提高对该病的临床、MRI特征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经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脑血吸虫病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5岁。本组病例全部来自血吸虫疫区,均有疫水接触史.病程7天~6个月不等。所有病例均采用GE1.0T超导磁共振机.每例均常规做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其中8例在行MRI检查前做过CT扫描。结果:幕上lO例,幕下4例;局灶性脑炎及脑膜炎型4例,肉芽肿型9例,脑萎缩型1例。病变在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其形态呈脑回状或指套状。Gd—DTPA增强后13例病灶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其中6例呈结节状强化.6例呈多发、散在小点状强化,部分聚集呈簇状.1例幕上病变呈散在密集的结节状强化.同时伴有小点状.泥砂样强化。1例病灶无强化,呈脑萎缩改变。所有病灶周围均有明显脑水肿表现,病灶大小与灶周水肿不成比例,即病灶体积小而水肿面积大,有不同程度占位征象。结论:脑血吸虫病MRI表现有较高的特异性,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MRI检查也是术后随访及观察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容积脑灌注成像(VPCT)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4~72h内行颅脑CT平扫和VPCT,获得三维VPCT参数图: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排空时间(TTD)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重建颅脑4D-CTA;于VPCT检查后48 h内复查MRI DWI,分析VPCT、4D-CTA及MRI DWI表现。结果  27例患者VPCT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低灌注区70处,MR DWI表现为梗死灶53处;14处梗死灶4D-CTA显示相应责任血管病变。结论  双源CT容积脑灌注可同时获得VPCT和4D-CTA图像,为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CT、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T)、磁共振成像 (MRI)对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对 3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 48h内分别进行MRI和CT检查。结果 :MRI检查T2 W及T2 W IR水压抑扫描发现病灶 2 5 4个 ,CT扫描发现病灶 37个。MRI检出率为 10 0 % ,而CT为 14 % (P <0 .0 0 5 )。MRI对微小的病变 ,早期的病变及颅底、颅顶部的病变的显示均较CT优越。结论 :MRI应作为早期腔隙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特点及临床治疗。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病理证实的侵袭性纤维瘤病MRI和CT表现、病理特征及临床治疗手段及预后。30例中,头颈部3例,胸部6例,腹部12例,四肢及臀部9例。结果 20例进行MRI检查病例中,术前检查11例,术后复发9例;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和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见片状或星芒状低信号区,注入Gd-DTPA增强后见明显强化,内部见范围不等的轻度或无强化低信号区,形态呈椭圆形或分叶形,边界清楚。10例行术前CT检查,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多见,少数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常规病理示肿瘤由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为特征,免疫组化Vim、Bcl-2、CD99、SMA、CD34等阳性。共29例手术,25例完全切除,2例术后残留,2例无法切除;8例行术后补充放疗。结论侵袭性纤维瘤的MRI和CT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的共识是手术辅以放疗或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因。方法 分析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2 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  2 5例中 ,脊髓动静脉畸形 1例 ,血液病 1例 ,另 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匿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对于环中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 ,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