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症候群,发病率高,患者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三分之一以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约半数的患者有胃肠动力障碍。除了胃肠动力障碍以外,近年国外研究显示精神心理因素与FD发病密切相关。黛立新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和兴奋特性。为了探讨在FD黛立新中的治疗价值,笔者作了随机对照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舒必利联合阿普唑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暖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上胃肠动力障碍、精神状态(焦虑或抑郁)、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笔者采用舒必利联合阿普唑仑治疗FD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翟宏丽  唐方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65-866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症候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主要发病机制。动力障碍型FD是FD的主要临床类型。目前关于动力障碍型FD临床疗效的报道,多缺乏临床客观指标的评价。笔者应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治疗动力障碍型FD40例,同时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客观体表胃电图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持续性和反复发作性的特点。关于F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胃肠动力障碍是FD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Cajal间质细胞(ICC)是胃肠道起搏细胞,也具有信号传导功能,对胃肠动力的发生和调控起重要作用,深入了解ICC与FD之间的关系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F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以上腹疼痛、饱胀、嗳气、烧心、反酸、纳差、恶心及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较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多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有关。本院采用新型胃动力药西沙必利治疗FD患者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病率高达20%-40%,其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障碍以及胃肠激素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西医对FD的治疗尚无特异的手段,多使用促胃动力药[1]对症处理,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灸治疗FD近年来报道较多,且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及针灸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慢性、持续性、易反复发作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其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上腹疼痛、烧灼感、食欲不振、早饱、腹胀等。FD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与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内脏感觉阈值降低等有关外,现有研究认为神经精神心理因素也与FD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其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FD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可达57%~60%~([2])。本研究以莫沙必利、奥美拉唑联合阿米替  相似文献   

8.
范明明  李元  白妍  孟祥蕾  王顺 《河南中医》2019,39(4):640-6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其中脑肠轴的异常是FD发生的本质原因,而脑肠肽作为脑肠轴的分子基础,在调节脑及胃肠功能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针刺治疗FD,可改善患者胃肠动力障碍、降低内脏敏感性、良性调节胃肠功能紊乱,还可促进胃肠动力型脑肠肽的增加,对脑肠肽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对调节FD症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是其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因素.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但经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仅部分患者症状改善;部分FD患者与精神状态或心理因素有关,伴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状态.笔者采用多潘立酮联合黛力新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因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明确FD及各个亚型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以确诊的10 0例FD患者为病例组 ,设器质性消化不良及健康对照组各 10 0例。由专业医务人员按照抑郁状态问卷逐项询问并及时记录 ,评定患者是否存在抑郁状态。结果 FD患者抑郁状态明显 ,其次是器质性消化不良患者和健康者。以动力障碍样FD抑郁情绪最多见 ,其余依次为类溃疡样、反流样、非特异型。结论 FD患者抑郁状态明显 ,各亚型间以动力障碍样FD最明显。在不能测定患者胃肠动力的情况下 ,可参考临床亚型及精神状态 ,选择适当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早饱、腹胀、恶心、嗳气、厌食等消化不良症状。该病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FD,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觉敏感性升高、胃肠激素的改变、精神社会心理因素、幽门螺杆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其与胃高敏感、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FD获效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几种致病机制,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提出几种常用的治疗FD病症的方法:根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能显著改善FD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程珠琴  郑立升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94-1897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客观上未能证实有病理学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就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上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组症状群,因病机复杂,疗效不尽人意,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尽管我国的FD患者大多就诊于中医,但罕见有关中医治疗FD的确切临床报道,中医药与西医胃肠动力药相较,两者究竟优劣如何,亦无人涉足评估。为此,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本病125例,疗效满意,并与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 胃加强)治疗的96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生机制与胃动力障碍有直接关系,临床上以腹胀满、餐后腹胀、早饱、暖气、恶心和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群为主要表现[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促胃肠动力西药效果欠佳的FD患者41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与胃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精神及应激因素有关。据研究,FD除了有消化系统不适外,大多数患者还伴有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我们采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黛力新治疗52例FD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以及混合型三种,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从FD不同症状及其生理病理关系上寻找更科学的分型,方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基因易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西医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中医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药对FD病因病机、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等方面研究都取得可喜成绩,从整体出发,单味药、成方复方、针灸可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地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未来期待进一步强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及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注重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繁杂,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医学模式向"自然(环境)-生物-心理-社会"的进一步演变,特别是"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社会及心理学因素在F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医者的重视。目前西医药对于FD的治疗主要有改善胃肠动力、抑酸、抗焦虑等对症治疗,但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有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FD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好,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探索FD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FD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发现临床上运用逍遥散治疗FD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