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少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复发率。方法 对37例牙源性角化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术后病理表现属正角化型角化囊肿,除1例上颌窦根治术,1例行方块切骨术,其余均进行手术刮除加碘酚烧灼术,经10年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牙角化囊肿应早期彻底手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牙源性颌骨囊肿在口腔外科门诊中较为多见,其中角化囊肿的比例较大,复发率较高且易与其他牙源性囊肿及肿瘤相混淆。因此,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进一步准确的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笔者对我院1995年以来收治的42例角化囊肿加以分析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康月刚 《吉林医学》2011,(21):4405-4406
目的:讨论未成年人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年龄在18岁以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①男女比例为1.6:1;②平均发病年龄为13岁,10岁以上患者占73.1%;③颌骨不同部分OKC发病情况:上颌骨:下颌骨=1.2:1;左侧:右侧=1.2:1;左上颌前牙区发病频次最高,占10.2%;④多发OKC占26.9%,家族史阳性者占9.7%。结论:①未成年男性较未成年女性更易发生牙源性角化囊肿;②未成年人OKC的年龄分布符合整体人群OKC发病特点;③未成年人颌骨不同部位OKC发病的机率相对平均,其发病规律与成年人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张纪刚 《河北医学》1999,5(4):44-45
目的:探讨儿童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84年至1998年本院收治的儿童牙源性角化囊肿19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最小发病年龄6岁,发生部位以下颌骨升枝部及磨牙后区多见。对17例进行随访,1例复发,复发率5.9%;结论:儿童牙源性角化囊肿临床表现有其特点,手术彻底刮除囊肿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6.
7.
牙源性角化囊肿1956年由 Philipsen命名,1963年 Pindorg 和 Hansen 详细描述了本病的特征,到197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肿瘤分类中则将始基囊肿改称为角化囊肿;但有的学者认为两者有一定的区别,角化囊肿常含有大量的角化物,表面覆有不全角化或正角化层等特点。我们收治14例,现结合复习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牙源性角化囊肿因其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生长方式独特,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而且常并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因此一直备受关注,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的治疗方法。作者根据囊肿范围大小、侵蚀度及对下颌骨的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特点,提高颌骨囊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经病理证实的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资料,对其分类、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56例中根端囊肿46例,角化囊肿81例,含牙囊肿22例,始基囊肿7例。男女之比为1.74∶1,患者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7岁。四种囊肿几乎发生于各年龄段,其中20~2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最多。颌骨任一部位均可见四种颌骨囊肿的发生,但部位的发生频率不同。【结论】牙源性颌骨囊肿好发于青年,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发生。根端囊肿和含牙囊肿好发于上下颌前牙区,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 OK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8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诊断为OKC或与其相关疾病的病例84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及病理特点,分别归类为散发型OKC[发生于颌骨内,不伴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NBCCS)]、综合征相关OKC、实性型OKC以及外周型OKC四组,并分析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844例患者中,散发型OKC患者805例(95.4%),综合征相关OKC患者32例(3.8%),实性型OKC患者3例,外周型OKC患者4例。散发型OKC患者平均年龄36.03岁(11~3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1.27 ∶1,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56.2%),经影像学检查,其中428例(71.2%)为单房性病损,多房性病损占28.8%。588例散发型OKC患者行刮治术后有随访资料,其中118例复发(20.1%),复发高峰发生于术后1~3年,影像学呈多房表现者易复发(39.0%),开窗术后刮治术(43例)和单纯刮治术(545例)这两种保守治疗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征相关OKC患者的发病年龄(平均20.97岁)小于散发型OKC,易多发(30/32,93.7%), 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41.7%),综合征相关OKC组织学上囊壁中含子囊者较散发型OKC多见(分别为56.3%和17.9%),且更易复发(13/29,44.9%)。实性型和外周型OKC患者的年龄较大(平均年龄分别为45.00岁和65.75岁),4例外周型OKC摘除后无复发。结论:散发型OKC行刮治术后的复发率为20.1%,影像学表现多房者更易复发,开窗术后刮治术或单纯刮治术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应注意适应证;综合征相关OKC的发病年龄小、更易多发、刮治后易复发;实性型OKC和外周型OKC少见,患者年龄较大。  相似文献   

11.
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21例X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牙源性角化囊肿(OKCs)是一种好发于下颌角及升支部的发育性囊肿。与其他牙源性囊肿相比,OKCs中上皮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基因片断PTCH突变率高、有丝分裂计数升高,CK16、CK17、CK19等肿瘤标志物高表达。故而,认为OKCs是一良性囊性肿瘤。OKCs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的检查。OKCs的治疗推荐外科的摘除术、周围骨切除术等侵袭性方法,但青年患者OKC病变涉及颌骨及牙的发育时,为了避免侵袭性方法的不良反应,袋形缝合术、减压或冲洗疗法等保守疗法在治疗OKCs中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的结果.方法:在本院接受剜治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19例,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就诊年龄、患病部位、肿瘤累及范围、影像学表现、受累牙齿的处理、组织病理学发现和治疗结果.结果:19例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12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首诊时的平均年龄为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牙源性角化囊刮治术另冷冻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1991-1996年间共6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病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摄颌骨X线片,术中送快速病理活检,诊断明确后采用刮治术冷冻术治疗,冷冻方法为灌注疗法,冷冻时间一般3-5min,反复3个冻融周期。结果:术后经1-6年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该治疗方法对减少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负压吸引术治疗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负压吸引术治疗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疗效。方法:15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行负压吸引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囊肿上皮组织形态变化,评定上皮基底膜对应区域的炎症强度分级,测量治疗前后囊腔容积和曲面断层片病变面积。结果:15例囊肿平均治疗周期为5.5月;病变缩小率为61.2%,面部膨胀畸形得以改善;术后囊肿上皮衬里炎症强度较术前显著增加,上皮转化发生率为73.3%;曲面断层片囊肿透射区域面积数值与囊腔容积呈线性相关,术后相关程度更高;刮治术后平均随访3.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负压吸引术能导致角化囊肿衬里上皮炎症反应,使其特征性的不全角化上皮发生转化,并较快地缩小病变范围,促进新骨形成,改善面部畸形,联合二期的刮治术可彻底清除病变、最大程度保留解剖结构及相应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袋型缝合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结果】自2001-2003年,应用此法行3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型缝合术,并经12~24m随访,效果满意。【结论】临床应用此种袋型缝合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方法简便,复发率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复发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总结2例颌骨内复发性囊肿的临床特点.结果手术时残留囊壁或有子囊残留易复发,术后应长期随访.结论 术前应明确临床分类和病理分型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常见的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为单发或多发于颌骨内的囊性病变,多发生于下颌骨。由于其发生部位隐蔽,平时可无任何症状,多为患者所忽视。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出来时,往往颌骨的破坏程度已相当严重。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的是,OKC生长缺乏自限性,可呈浸润性生长,穿通骨皮质侵入软组织,甚至侵入眼眶、颞下窝或颅底[1]。  相似文献   

19.
牙源性角化囊肿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颌骨囊肿,其中可含牙。1956年Philnsen首先根据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将此类囊肿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肿”。其治疗方法为摘除、刮除、截骨及袋行术。现将我院1992--2002年收治的171例患者的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袋形手术治疗牙源性非角化颌骨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92例病理证实的牙源性颌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袋形手术治疗,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从该院后续1年随访情况看来,患者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对于牙源性非角化颌骨囊肿患者治疗方式中,袋形手术具备了操作成熟及创伤小的优势,能结合患者牙齿及囊内含牙的特点及囊肿的大小采取对应的处理方式,从而达到了保持颌骨的连续性及保留牙齿的目的,应当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