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通腑逐瘀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度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中药通腑逐瘀方和微生态制剂培非康胶囊共30天,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0、sIL-2R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肝α、sIL-2R水平均有下降。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接通腑逐瘀法组方的中药在降低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sIL-2R水平方面疗效优于培非康胶囊,该法对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新一代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 -α的影响。对9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贝飞达和培非康共三周,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 -α水平。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均有下降。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内毒素及TNF -α水平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活菌制剂贝飞达疗效优于培非康,肝硬化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宜尽量采用活菌制剂。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腹水患者内毒素、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体内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对45例患者的腹水、血液标本,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检测内毒素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IL-6水平。1.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组、无菌性腹水(SA)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265±0.010)U/L,(0.098±0.015)U/L,(0.029±0.003)U/L(P<0.05);TNF-α分别为(1387.9±115.6)ng/L,(487.5±29.2)ng/L,(84.3±5.8)ng/L(P<0.05);IL-6分别为(2149.1±160.9)ng/L,(639.7±42.6)ng/L,(94.7±8.5)ng/L(P<0.05);2.SBP组、SA组腹水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264±0.007)U/L,(0.055±0.009)U/L(P<0.05);TNF-α分别为(1561.2±109.7)ng/L,(215.2±12.9)ng/L(P<0.05);IL-6分别为(2571.0±268.1)ng/L,(280.7±20.1)ng/L(P<0.05);3.血浆内毒素与TNF-α、IL-6水平正相关(r=0.857,P<0.001;r=0.885,P<0.001);TNF-α与IL-6水平正相关(r=0.957,P<0.001)。1.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不等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和细胞因子血症;2.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与TNF-α、IL-6水平升高相关,提示内毒素可刺激产生多种前炎症细胞因子,进而促进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血浆内毒素、白细胞介素 (IL) 2、IL 6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的关系。方法 71例肝硬化患者行葡萄糖 氢呼气试验 (GHBT)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 ,鲎实验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及ELISA法检测血浆IL 2、IL 6及TNF α水平 ;分析血浆内毒素与血浆IL 2、IL 6及TNF α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71例肝硬化患者中 ,GHBT阳性者为 1 8例(2 5 3 % )。肝硬化伴与不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者血浆内毒素分别为 (0 71 5± 0 2 2 9)Eu/L、(0 379±0 2 2 3)Eu/L(P <0 0 0 1 ) ;IL 2分别为 (1 9 1 5± 4 60 )ng/L、(9 41± 6 69)ng/L ;IL 6分别为 (93 2 9± 2 7 37)ng/L、(53 2 2± 2 8 31 )ng/L ;TNF α分别为 (42 1 8± 1 6 91 )ng/L、(2 7 72± 1 7 0 6)ng/L(P值均 <0 0 1 )。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与IL 2、IL 6及TNF α存在直线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94、0 857、0 845(P值均 <0 0 0 1 )。结论 肝硬化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血浆内毒素、IL 2、IL 6、TNF α水平均增高 ,提示肝硬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导致肝硬化患者出现内毒素血症的原因之一。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与血浆IL 2、IL 6、TNF α水平升高相关 ,提示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可刺激机体产生多 相似文献
5.
通腑法对大鼠肠源性肺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ET)在肠源性肺损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通腑利肺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解扎组及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体外直肠不全结扎法造模。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各组血浆ET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血清TNF—α含量,RT—PCR法检测肺组织TNF—αmRNA水平的变化,并将通腑治疗组、解扎组与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模型组血浆ET及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组织TNF—α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通腑法治疗后ET水平、TNF—α含量和TNF—αmRNA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1),且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ET、TNF—α在肠源性肺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腑法对损伤肺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疗法对脓毒症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脓毒症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敏感抗生素、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 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行等量煎药用水灌肠, 均每日2次.PCR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菌DNA片段, 分光光度法监测其血清D -乳酸水平, 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 观察脓毒症患者ARDS、MODS的发生.结果: 治疗7 d与14 d后, 治疗组较对照组D -乳酸水平均有显著降低(6.04±1.06 μg/L vs 8.83±0.73 μg/L;3.89±0.86 μg/L vs 7.18±0.90μg/L, 均P<0.01);治疗14 d后, 较对照组尿L/M水平有明显降低(0.0499 vs 0.0709, P<0.05);治疗结束后,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细菌DNA片段转阴率增高、ARDS发生率及MODS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71.4% vs 33.3%;17.6% vs50%;0% vs 22.2%, 均P<0.05).结论: 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治疗能改善脓毒性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降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并能降低脓毒症患者ARDS、MO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白介素-12及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0、白介素-12及内毒素水平。结果与正常人比,肝衰竭患者血清TNF-α、IL-12及LPS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血浆置换后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2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415.2±54.1 pg/ml、158.2±27.3 pg/ml和42.5±8.2 pg/ml,较治疗前527.3±78.2 pg/ml、211.9±35.7 pg/ml和58.7±10.9 pg/ml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介素-10水平为19.8±4.2 pg/ml,较治疗前11.2±3.4 pg/ml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2及内毒素水平,提高白介素-10水平,可能通过调整细胞因子平衡状态,降低内毒素水平而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乳果糖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长征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4):241-242
目的 :观察乳果糖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保肝治疗 ,治疗组加用乳果糖口服 ,疗程 2 0天 ,测定血浆内毒素 (ET)及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 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乳果糖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ET及TNF α水平 ,有助于肝硬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用ELISA法检测内毒素性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诱导前后家兔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酸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评价肝损害情况。结果发现,血浆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肝损害程度相一致,地塞米松和内毒素内时处理则能部分止TNF-α、IL-6水平的升高,并能减轻肝损害程度以上结果提示:TNF-α、IL-6参与内毒素诱导的肝损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对肝硬化和正常大鼠肾功能的不同影响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毒素对肝硬化和正常大鼠肾脏功能的不同影响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内毒素4mg/kg体重由尾静脉攻击四氯化碳合并乙醇所致肝硬化模型以及正常SD大鼠,分别于内毒素攻击后2、6、12小时检测肌酐(BUN)、尿素氮(CRE)和TNFα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学改变。结果肝硬化和正常大鼠在内毒素攻击后均出现肾功能不全,以6小时后较明显,但内毒素对肝硬化大鼠肾功能的损害更为显著,并且与TNFα水平呈正相关。光镜下二者均未见特异性器质性改变。结论肝硬化大鼠肾脏对内毒素损伤更为敏感,这种损伤主要是功能性改变,而TNFα是介导这种肾功能损害的重要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11.
刘琪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4):278-280
目的: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83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根据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将其分为重型组(27例)、中型组(32例)和轻型组(24例),检测3组患者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重型组术前血浆ET、TNF-α、IL-10水平和术后第1天尿L/M比值均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 0. 05);术后1周,3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P 0. 05),但重型组仍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 0. 05);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分别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r=0. 410、0. 322、0. 301、0. 314,P 0. 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尿L/M比值、血浆ET、TNF-α、IL-10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临床上辅助评估患者病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素对烫伤鼠血浆TNF-α及门静脉内毒素(LPS)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无烫伤组10只,烫伤组及烫伤后使用肝素组(肝烫组)各30只。肝烫组于烫伤后即刻4、h、8 h皮下注射硫酸肝素100 U/kg,烫伤组和无烫伤组相同时相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烫伤组、肝烫组分别于烫伤后8、12、24 h处死动物,无烫伤组8 h全部处死。取门静脉血测LPS,取腹主动脉血测血浆TNF-α。结果与无烫伤组相比,烫伤后大鼠血浆TNF-α及门静脉LPS均显著升高(P均〈0.01)。使用肝素后,烫伤鼠血浆TNF-α及门静脉LPS均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烫伤可导致大鼠血液LPS和TNF-α升高;肝素可能通过保护烫伤鼠肠黏膜屏障抑制LPS移位,使血浆TNF-α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
目的观察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测定58例老年肝硬化患者和30例同期在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正常组)血清NO、TNF-α、IL-1水平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血清NO、TNF-α、IL-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TNF-α、IL-1水平呈显著增高。结论血清NO、TNF-α、IL-1水平可作为判断老年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血清学指标之一,NO水平的增高可能与肝硬化腹水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CRP、IL-6、IL-8、TNF-α等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ECOPD患者及稳定期患者各60例,检测血清及诱导痰液中CRP、IL-6、IL-8、TNF-α水平.结果 AECOPD患者外周血WBC计数、血清CRP、IL-6、IL-8、TNF-α,诱导痰液中IL-6、IL-8、TNF-α,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AECOPD患者治疗后WBC、血清CRP、IL-6、IL-8、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清及诱导痰液中的IL-6、IL-8、TNF-α,血清WBC及CRP,均较稳定期患者明显升高,检测相关炎症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补肾祛痰法对膝骨关节炎(OA)大鼠模型血清及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补肾祛痰法治疗大鼠OA的疗效。方法选择32只SPF级健康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则仅将膝关节切开,韧带并不切断。制备OA大鼠模型采用改良版的Hulth法,获得稳定模型后,中药组大鼠采用补肾祛痰中药灌服,西药组则采用美洛昔康0.45 mg/kg灌服,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则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服。在术后第8周将大鼠处死,抽取大鼠血液和关节液进行IL-1、IL-6及TNF-α测定,对比各组大鼠的相关数据。结果对照组大鼠步态分析0级8只,模型组大鼠跛行较为严重,Ⅲ级7只,中药组大鼠步态分析0级2只,Ⅰ级5例,西药组0级1只,Ⅱ级4只。模型组大鼠膝关节周长较中药组、西药组和对照组均升高(P<0.05),中药组、西药组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大鼠肿胀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肿胀率较模型组降低(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的膝关节周长和肿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大鼠血清及关节液内IL-1、IL-6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血清及关节液内IL-1、IL-6及TNF-α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补肾祛痰法可以有效抑制大鼠血清和关节液内IL-1、IL-6及TNF-α表达水平,控制OA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T淋巴细胞的抗炎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不同浓度辛伐他汀进行处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T细胞核因子-kappaB(NF-κB)移位情况.结果 辛伐他汀呈剂量依赖性抑制TNF-α、IL-2表达(P<0.05),抑制NF-κB移位入核(P<0.05),且10 μmol/L辛伐他汀在作用24 h时作用最明显.结论 辛伐他汀可对T淋巴细胞有抗炎作用,且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转位入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