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金匮要略》对湿病的认识进行归纳:《金匮》中论述湿病病因以外感寒湿,风湿为多,内因以气虚和阳虚为主,病位多在体表肌肉关节之间;治疗以发汗,利小便祛除湿邪,补气湿阳以扶正;治湿禁忌有3:禁大汗、禁火攻,禁下。不足之处是:病因详于寒而略于温,证候多肌表关节少脏腑表现,治疗重于温通发汗,轻于清宣淡渗,湿病用于并非绝对禁忌。  相似文献   

2.
湿温是因外感湿热之邪导致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的一种急性热病。而湿温禁忌则自晋王叔和《脉经》就有“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的表述,后世医家也多认为湿温证治,要禁汗、禁下、禁润。最早提出湿温“三禁”的是吴鞠通,其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中提出:“头痛恶寒,身  相似文献   

3.
分析<伤寒论>中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治特点,以期建立完整的<伤寒论>湿病体系,用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在湿病篇、中风历节病篇及痰饮病篇等对风湿病的成因、病机、脉证论治辨证方面,已有全面的论述。如在湿病篇中,将湿病分为外湿、内湿和内外俱湿三种类型。发汗与利小便为治疗湿病的两大法则。外湿用微微发汗,照顾阳气,使风湿俱从汗而解,禁用大汗、攻下、火攻。内湿用利小便法,使湿从尿去。常用通阳化气利小便和健脾除湿法。在历节病篇中提出肝肾气血不足,再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流入筋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引起四肢关节肿大,不能屈伸,局部出黄水;其治法,偏风湿历节者,用乌头汤温经散寒,化湿止痛。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疗湿温明确提出禁汗、禁下、禁润.温习文献,结合临床实践体会到湿热郁遏肌表,忌辛温发汗,宜芳化辛开发表;湿热内蕴脾胃,忌峻剂猛攻,宜苦辛通降缓下;湿遏热伏三焦,忌柔润滋腻,宜甘寒凉润益阴.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3,(11):1656-1657
目的:论述中医湿热病证的治则与治疗禁忌。方法:从古论出发,结合临床,对湿热病证的治疗原则、治疗禁忌作较为详细的总结。结果:湿热病证的治则为区别轻重,分而治之、明辨病位,因势利导、疏利三焦,宣通气机及治本求源,调理中州;治疗禁忌为忌辛温发汗、忌苦寒峻下、忌滋润腻补、忌甘温壅补及饮食禁忌。结论:因湿热病证复杂多变,探究湿热病证的治则与治疗禁忌,能指导临证治疗,避免误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伤寒论>中少阳病禁汗与汗解的分析,认识了二者并不矛盾,少阳病汗出而解与其主方小柴胡汤作用趋势密切相关.在少阳病兼有太阳表证时,和解兼发汗是及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治肺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伤寒论>中也有脏腑辨证的内容"为前提,从分析有关条文入手,认为<伤寒论>中治肺法主要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清泄肺热,宣肺平喘;发汗解表,温肺化饮;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清肠止利,泄热平喘;发越郁阳,清肺温脾;通腑泻实,泄热平喘;泻肝救肺,平其乘侮.  相似文献   

9.
桂枝的配伍,<伤寒论>中有不少.如桂枝配白芍以调和营卫,构成桂枝汤的两味主药,后世应用甚广.<本经疏证>曰:"其功最大,旋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又如配伍甘草,辛甘化阳,以温复心阳;配伍麻黄发汗解表;配伍茯苓温化水饮.另外,如<施今墨对药>中所提及的配伍苍术,配伍牡丹皮等.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为湿病、饮病、火气病各设立治疗大法:湿病的微发其汗,饮病为温药和之,水气病为发汗、利尿,攻逐湿,分析认为三病治法是因部雅而立,又互有圆通。  相似文献   

11.
系统整理<内经>有关汗法的内容.认为<内经>运用汗法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辩证发汗,主张发汗宜温,注意综合发汗,重视汗后护理.学习<内经>有关汗法内容,有助于深化对汗法的认识,也有助于临床汗法的推广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2.
结核性风湿症系 Poncet 氏于1897年首先记载.它是由结核杆菌毒素引起的机体过敏状态,多并发于成人原发性肺结核和淋巴结结核,个别并发于肠结核或肾结核,以青壮年女性多见.文献报道此症误诊率高,我院收治14例,误诊11例.诊断依据①风湿病样关节症状,结节性红斑伴有体内结核病灶5例,其中3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另2例未作.②风湿病样关节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3例.③风湿病样关节症状伴有体内结核病灶4例,其中1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另3例未作.④典型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经充分水杨酸类制剂或激素治疗效果不显仍反复发作2例,其中1例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另1例未作.以上4项均作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厘清“湿”“湿气”“湿邪”“湿病”概念的基础上,对《金匮要略》湿病再次进行思考研习,以明仲景心法,以助益临床。[方法] 通过剖析“湿”“湿气”“湿邪”“湿病”的概念,阐释《金匮要略》中湿病狭义与广义之不同,从广义湿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转变及转归预后等角度,思考并研习仲景对于湿病的认知思路。 [结果] 《金匮要略》之湿病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湿病”,即“湿痹”;广义之“湿病”多达25种,仲景以主症、主脉定义或诊断疾病,以病为纲;在湿病的诊断过程中亦穿插了病证鉴别思想、点明了病证鉴别关键;同一病因下,仲景看到不同湿病互相转变的动态性,重视湿病的转归预后。[结论] 《金匮要略》论湿病,全面分析了湿病的诊断、鉴别、转变到转归预后,对于湿病的认知全面立体,值得研习,以助临床见病知源、见病明异、见病识变。  相似文献   

14.
<和剂局方>中的香苏散,药仅六味,组织严谨.方中苏叶发汗解表,行气和胃;香附理气解郁;陈皮行气健胃,相配有解表宽中,舒畅气机的作用;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少佐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肌表.诸药配伍有发汗解表,理气和中的作用,是治疗外感风寒,内有气滞的良方.笔者临床经过随证化载,治疗以呕吐、头痛头晕、胃痛、伏暑发热等为主的病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系少阳病主方。其药物组成如下: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草三两大枣剖十二枚半夏洗半斤所主的症候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胀疼;心下痞鞭;默默不欲食;口苦喜呕;耳鸣;目眩;头疼;心烦……等。该方也叫“三禁汤”。因为它所主的症候禁发汗、禁泻下、也禁催吐。本方既不发汗,又不泻下,更不催吐,只是和里以解表,所以被称为“和解之剂”。《伤寒论》中所谓少阳病,就病情讲,较  相似文献   

16.
该文归纳和讨论了仲景对痰饮、水气和湿病的辨证论治特点,提出仲景的辨证包括按部位或五脏分型,或以方统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仲景针对痰饮、水气和湿病的病性、病位和病势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先治新病,病当在后”等治疗原则。文章在阐释痰饮、水气和湿病的病名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统计所使用的方剂和药物的基础上,还对《金匮》痰饮、水气和湿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提倡异病同治,强调因势利导,注重使用温药和开创利水新法等特点,从而拓宽了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认为本症的病因有:1.外邪致病;2.因虚致病;3.与肝有关;<诸病源候论>说"风头眩者,由血气虚."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作眩".<医学入门>对<内经>上盛下虚立论做了进一步阐发,认为"下虚者,气血也;上盛者,痰湿风火也."尤在经则倡综合立论,主张水亏于下,风动于上,饮积于中,病非一端,可见眩晕病机复杂,前贤论粹,各有阐发,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眩晕不外虚实二端,实者多见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所致,本文不予论及,虚者皆以"气血论治"治之可也.本文既以气血论治眩晕症,在治疗上注重清阳不升健脾气,心悸不宁养心血,髓海不足补肾气之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温疫论》系统地阐述了温疫阳气郁滞的病机、证候、治疗禁忌、辨证论治及自愈候等内容,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吴又可提出阳气郁滞证的治疗禁忌有禁辛温发汗、禁过用寒凉、禁补气等,并列举了阳气郁滞自愈候,这些内容对新冠肺炎的防控有一定指导意义;辨证论治主要有膜原阳气郁滞证、表里阳气郁滞证、胃家阳气郁滞证、阴虚阳气郁滞证、阴络阳气郁滞证等,涉及疏利透达、三消、攻下、养阴、通络等各种针对温疫不同阶段阳气郁滞的通阳治法。《温疫论》阳气郁滞理论,不仅较好地阐释了新冠肺炎各阶段的病机特点,而且为其治疗提供中医临床思路,主要体现在新冠肺炎的全程治疗、分期论治、因地制宜等方面,均要注意祛邪通阳。  相似文献   

19.
水饮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异常的病理产物,又是临床疾病的常见病因.痰饮的产生是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多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关,治疗上多遵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宗旨.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深感<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治疗水饮病证的思想,今予以剖析,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伤寒论>中灸法的应用特点主要有:病在三阴宜灸;阳热实证禁灸;病性寒者宜灸;先灸后药、灸药并用;单独施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