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常刚  陈建昌  路鱼涓  刘志远 《重庆医学》2011,40(34):3487-3488,3491
目的探讨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云阳县6镇4乡农村居民共计1 850人开展问卷调查,以1 023份有效问卷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农村居民在身体不适时会选择立即就医,但其利用的医疗资源水平较低,会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医疗机构(更倾向专业水平较高、服务态度良好的医疗机构)。由于文化程度低农村居民无力对药品进行自主选择。结论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价格、自感健康状况、家庭地位、合作医疗制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就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基础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记录文献中提及到的影响因素次数。结果:经济、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机构、人口学情况等是影响农村居民就医的主要因素。结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视农村地区键康教育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农村卫生工作需着力推进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农村居民对各类医疗机构的评价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东、中、西部9县27乡81个村的2310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无记名调查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最终选取有效样本2276人.结果 该区域农村居民对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整体评价结果相似,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医环境评价较高,对医疗设施、药品使用、医疗水平评价较低;对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医疗设施评价较高,对药品使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医环境评价较低;农村居民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药品使用评价均较低.结论 农村居民对各类医疗机构的整体评价不高,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了解北京市农村居民医疗费用情况。方法:分4个季度调查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情况,同时调查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医疗功用。结果:农村居民年人均医疗费用80.95元,其中老年人为166.01元,居民年人均医疗费用最高的疾病为感冒及心脑血管病。结论:建议加强农村老年保健工作,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居民医疗费用情况。方法:分4个季度调查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及利用情况,同时调查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结果:农村居民年人均医疗费用80.95元,其中老年人为166.01元,居民年人均医疗费用最高的疾病为感冒及心脑血管病。结论:建议加强农村老年保健工作,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农村居民就医现状,并分析农村居民对现有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情况,探讨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相关卫生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九江地区9个县的18个乡共计1450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39.6%的农村居民选择乡村医生就医,59.9%选择就医机构的原因是离家近;在未就医患者中,78.83%因自感病轻未诊治,农村居民对乡村卫生机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最高,分别为44.3%和60.1%。结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是农村居民选择医疗机构的主要原冈,家庭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同时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急需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和服务态度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将福建省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部分数据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福建农村居民门诊就诊率和住院率分别为16.36%和5.41%。门诊费用174.60元/次,住院费用8 441.41元/次。26.91%未就诊和72.55%未住院患者是因经济困难所致。95.59%门诊和76.46%住院患者选择在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就医。结论福建省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利用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增长快,经济困难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农村居民医疗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的就医行为,分析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分级诊疗制度对就医行为的影响,为制度优化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仅有44.39%的居民患病时选择就医,主要的就医地点为诊所/村卫生室、药店等,选择上述就医地点的原因主要包括就医习惯、距离近、医疗费用低、等待时间短等。患病未就医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限制、自我医疗、自认为病情不重、等待时间长等。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的居民就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存在着患病未就医的行为,主要是受经济状况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患者的就医感受,探讨其对再就医选择的影响,为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策略,合理分流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与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遂宁市城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1 072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此次的就医感受及患病的再就医选择。结果:患者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医保类型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均会影响其再就医选择。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患者的就医感受存在差异,其中患者就医时检查所花时间、医疗机构环境及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对患者再就医选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有针对性的改善就医环境及流程,缩小由于就医感受带来的对医疗机构的偏见,促使患者更加从病情出发选择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解海原县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就诊的满意度情况,找出门诊服务的缺陷,分析原因,提高门诊服务质量.方法 采用拦截调查的方法,对海原17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查,每个乡镇卫生院调查50个门诊卫生服务利用者.结果 海原县乡镇卫生院门诊患者对就医距离、候诊时间、个人尊重、隐私保护、服务态度、就诊环境等方面满意度较高,但对于医疗水平和设备情况的满意度较低.结论 海原县乡镇卫生院的满意度总体水平较好,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得到了农村居民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创新性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样本,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572位农村居民中,进行过体检的有124人,体检率为21.7%,标化体检率为22.2%;不同性别的体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健康体检情况主要与其健康知识水平、年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有关(P<0.05)。结论:目前农村居民健康体检状况较差,受多种因素影响,体检率还有待提高;建议国家将健康体检项目纳入新农合保障范畴,降低农民体检费用;并定期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知识宣传教育,鼓励农村居民积极主动参加体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情况,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结果和结论:1334人(13.7%)最近两周内身体不适,2208人(22.7%)自评健康状况好;影响两周患病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及最近一年医药费用是保护因素。两周内患病1334人中只有559人(41.68%)就诊,未就诊主要原因是没钱、服务质量差、自我医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健康状况及最近1年医药花费不同,两周就诊率不同;影响两周就诊率的因素是对新农合规定的医疗机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全民健康覆盖内涵,分析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现状、公平性差异,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山东省部分)居民数据(12 006户家庭,33 060例居民,其中城市6 006户家庭,10 391例居民,农村6 000户家庭,22 669例居民),结合收入5分法,比较不同城乡类别、收入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及其公平性。结果 城市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低于农村居民(P<0.05);两组居民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住院率随其收入的增加而降低,两周患者就诊率随其收入的增加而升高(P<0.05);城市不同收入居民两周患病率、年慢性病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公平性分析发现,集中曲线位于公平线上方的指标分别是城乡两周患病〔集中指数(CI)=-0.091 5〕、农村两周患病(CI=-0.117 9)、城乡慢性病患病(CI=-0.118 4)、农村慢性病患病(CI=-0.168 2)、城市两周就诊(CI=-0.006 4)、城乡/城市/农村住院利用(CI值分别为-0.094 1、-0.001 5、-0.112 4);集中曲线位于公平线下方的分别是城市两周患病(CI=0.012 9)、城市慢性病患病(CI=0.006 4)、城乡/农村两周就诊(CI值分别为0.062 5、0.080 0)。结论 农村低收入居民两周卫生服务需要高于高收入居民,农村居民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两周就诊公平性差于城市。仍需强基层,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弥合城乡差异,提高全民卫生服务可获得性。应继续细化医疗保险补偿对象的划分,重点提高农村中低收入居民的补偿水平,加强该人群疾病风险保护,提高全民卫生服务可负担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山市农村居民贫血患病情况及居民对贫血的知一信情况。方法:对中山市两个镇5150名成年居民(〉18岁)进行健康调查,对健康体检资料(包括血常规分析)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该地区农村居民贫血患病情况、居民对贫血的知一信及就医意向情况。结果:该两镇农村居民贫血的总患病率为16.2%,女性患病率(18.9%)高于男性(14.8%)(P〈O.05)。对贫血认知方面,正确回答贫血的症状、病因和预防方法的比例分别为95.1%、77.3%、29.O%。就医意向方面,有64.7%的居民表示患病时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首选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最主要原因是距离近就诊方便(占50.2%),而不愿意首诊在社区的最主要原因是认为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素质不高(53%)。结论:中山农村居民贫血的患病率略低于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居民对贫血的知信情况和就医意向有待提高,应加强农村居民贫血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居民贫血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患儿的住院医疗费用,分析不同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为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唐山市滦县2011年度住院的0~14岁参保患儿(n=387)和参合住院患儿(n=3134),收集患儿的个体情况和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住院医疗费用及不同支付方式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参保儿童平均住院费用为1632.12元,显著高于参合儿童的932.8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保和参合患儿的药费分别占住院医疗费用的57.5%和59.8%;统筹支付费用分别占61.6%和59.5%,个人支付费用分别占38.4%和40.5%。个人因素(年龄、住院日、入院情况)和社会因素(医院级别、收入水平、医保类型)是患儿住院医疗费用及不同支付费用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降低医疗费用主要应控制社会因素,逐步完善不同级别医院的统筹支付比例,以建立城乡统筹的全民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信息,为北京市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资料表、精神卫生求助方式及态度问卷(MSK)对北京市朝阳区随机选取的1996例农村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8.8%的居民表示愿意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帮助;60.2%的居民选择医疗机构作为心理求助场所;超过93%的居民对目前社区内可能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表示不知道或确定没有;不同社会人口学信息情况下,均有部分心理健康服务形式选择情况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烈,多种服务形式被社区居民认可;北京市农村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亟待开展,在社区现有医疗体系中引入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实施分级诊疗、鼓励居民社区首诊,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是国家医疗改革(简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也把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政策之一。但社区居民对政府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内容的知晓程度、是否愿意社区首诊及其原因,目前尚缺乏相关信息。目的 调研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以便发现分级诊疗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居民进行有序就医,达到首诊在社区的目的。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市3家核心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简称社区)就诊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由从事医联体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情况、医保类型、健康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情况,社区首诊的选择情况,居民选择社区首诊与否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期望。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680份,回收调查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5.00%。646例居民中男336例(52.01%),女310例(47.99%);年龄:<40岁88例(13.62%),40~65岁264例(40.87%),>65岁294例(45.51%);健康状况:470例(72.76%)有慢性病史(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176例(27.24%)无慢性病史。52.94%(342/646)居民知晓社区首诊,45.51%(294/646)居民选择社区首诊。有慢性病史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及社区首诊选择率均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为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56.12%,165/29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离家近、交通方便(39.46%,116/294),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34.69%,102/294)。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大医院挂号难、等待时间长,社区就诊转至大医院方便,慢性病在社区治疗更连贯,认为自己是小病不用去大医院而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不选择社区首诊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社区医生医疗水平不高、有耽误病情的危险(68.47%,241/352),双向转诊不便捷(64.77%,228/352),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48.01%,169/352)。有慢性病史居民因双向转诊不便捷,社区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低于无慢性病史居民,因社区药品不如大医院全而不选择社区首诊的比例高于无慢性病史居民(P<0.0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期望为:提高社区医疗水平,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能治好(86.68%,560/646);加大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69.66%,450/646);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之间转诊方便、快捷(65.94%,426/646)。结论 目前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对社区首诊的知晓率和接受率较低,应加大社区对居民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机构对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转诊服务能力,加快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政策对农民健康的影响,定量评估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方法基于倍差法运用2×2方格分析法和Probit模型对中国新农合2000年和2006年参合数据进行评估,分析政策实施的效果。结果新农合参合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参合组平均年龄(45.79岁)低于未参合组(46.84岁)。2006年健康自评状况总体低于2000年;新农合参合对健康自评有积极影响,净影响为0.040 3;性别、年龄、是否饮酒和是否拥有医疗保险对健康自评有影响(P〈0.05)。结论新农合对农民健康自评有积极影响,但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自我忽视等因素影响健康自评值的提高幅度,新农合实施还应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  相似文献   

20.
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大国,且江西省为我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妇女是农村家庭的关键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慢性病患病情况常被忽视。目的 了解人口流动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27个行政村3 600户居民,2006-2014年,每两年进行一次一对一的入户问卷调查。共15 634名15岁及以上农村妇女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人口学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纳入此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加权前农村妇女总人数为15 631名,其中常住妇女11 660名(74.60%);加权后妇女总人数为2 245 283名,其中常住妇女1 621 026名(72.20%)。加权后,妇女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1.2%,其中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4.5%,高于外出妇女(2.8%)(χ2=428.035,P<0.01)。年份〔2008年:OR=0.778,95%CI(0.767,0.789);2010年:OR=1.569,95%CI(1.546,1.592);2012年:OR=0.820,95%CI(0.808,0.833);2014年:OR=0.818,95%CI(0.805,0.831)〕、年龄〔35~54岁:OR=5.425,95%CI(5.324,5.529);55~岁:OR=9.807,95%CI(9.609,10.009)〕、职业〔农民:OR=1.371,95%CI(1.353,1.388)〕、婚姻状况〔已婚同居:OR=1.424,95%CI(1.386,1.463);离婚或丧偶:OR=1.198,95%CI(1.163,1.23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371,95%CI(1.353,1.388)〕、收入水平〔中等:OR=0.898,95%CI(50.888,0.908);高等:OR=0.899,95%CI(0.885,0.914)〕、是否为劳动力〔否:OR=1.618,95%CI(1.600,1.636)〕、是否外出〔否:OR=1.667,95%CI(1.637,1.697)〕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1.2%,且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较外出妇女更高。年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