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娟  骆冬兰  钟丽华 《当代医学》2021,27(27):69-71
目的 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效果及牛奶蛋白过敏与婴儿湿疹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湿疹患儿,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口服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及母亲回避牛奶及奶制品方法调理,对照组采用外擦剂治疗,饮食不做调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SCORAD分值、湿疹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发率、SCORAD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口服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及母亲饮食回避牛奶及牛奶制品方法可快速改善患儿湿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以指导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玉溪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26例婴儿的基本情况、家族过敏史、喂养的情况、过敏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特点。结果 2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或伴便中带血丝、肠绞痛、湿疹、特异性皮炎、咳嗽、喘息及营养不良等。部分患儿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及营养不良。母乳喂养者继续喂母乳,母亲回避牛奶、鸡蛋、奶制品及蛋制品。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患儿均给予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及对症处理后临床症状缓解。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牛奶回避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治疗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就诊的60例牛奶蛋白过敏性湿疹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用多美滋普通婴幼儿配方奶粉喂养并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改为多美滋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7、14、30 d,观察组SCORAD分值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性湿疹的临床治疗上,运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过敏状态,同时可以降低治疗后复发率,总体效果佳,更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王凤英  鲁曼 《海南医学》2016,(3):485-487
目的 观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0例入选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继续普通配方奶粉喂养,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将普通配方奶粉换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治疗当日、第1周末、第2周末和第4周末时记录临床指证及评分并作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第2周末和第4周末,观察组婴儿的湿疹SCORAD积分分别为(15.20±8.08)分、(4.37±4.2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44±10.84)分、(16.82±11.53)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4周疗程结束时,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5.0%、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30.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能有效治疗婴儿湿疹.  相似文献   

5.
程莹  梁彩艳 《吉林医学》2011,(11):2121-2122
目的:观察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治疗婴儿湿疹取得了疗效,并观察治疗后复发情况。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蔼儿舒)治疗婴儿湿疹6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采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深度水解奶粉可有效预防湿疹的复发。结论:深度水解奶粉能有效治疗湿疹,并能预防湿疹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对高风险婴儿过敏的预防效果.方法 以2010年5月1日~2012年4月30日期间本院门诊产检筛查出的具有过敏疾病高危因素600例胎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0例,观察组胎儿一出生便给予HA专佳蛋白(适度水解乳清蛋白)+BL益生菌(B.lactis)配方喂养,对照组采用母乳喂养或非适度水解配方奶粉喂养,观察时间为6个月,6个月内不添加固体食物,每月记录两组婴儿的生长发育及湿疹发生情况,以婴儿的体重、身长、头围、湿疹累积发生次数评价喂养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婴儿的体重、身长、头围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共有20例(6.67%)婴儿出现湿疹,累计发生次数为32例(10.67%),对照组共有86例(28.67%)患儿出现湿疹,累计发生次数为105例(35.00%).结论 适度水解蛋白+益生菌配方奶粉喂养可降低具有过敏高危因素的婴儿过敏的发生率,并且其营养学价值与普通配方奶相当,可用于婴儿过敏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早产儿早期喂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于观察组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进行喂养2周后,改为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对照组采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之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比对.结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能够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及出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湿疹婴儿随机进行不同方式的喂养干预,跟踪观察湿疹发生情况,探讨喂养干预对婴儿湿疹发病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3月就诊的符合条件的120例湿疹婴儿随机分为蛋白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组(HA组n=60),婴儿普通配方奶粉组(CMF组n=30)及母乳喂养组30例,三组均观察3个月,观察3组婴儿湿疹发生情况和检测血SIgE水平。结果:与CMF组相比,母乳喂养对婴儿湿疹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奶粉可改善婴儿湿疹的临床症状,与母乳喂养组及CMF组对比,HA奶粉喂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组喂养前后SIg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喂养可以治疗婴儿湿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过敏原筛查评价婴幼儿配方奶粉使用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行过敏原筛查阳性的150例牛奶过敏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HPF)组、普通奶粉组和单纯母乳组,每组50例。比较3组干预3、6个月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长发育情况及干预前后血清牛奶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水平。结果 干预3、6个月后,HPF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普通奶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HPF组、单纯母乳组身长与体质量增长速度均高于普通奶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HPF组皮肤湿疹、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HPF组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低于普通奶粉组和单纯母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后,HPF组牛奶sIgE水平低于普通奶粉组和单纯母乳组,HPF组牛奶sIgE水平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牛奶过敏患儿进行过敏原筛查,并开展营养干预,可缓解患儿的过敏症状,有助于促进患儿生长发育,降低其血清牛奶过敏原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和婴儿湿疹的关系,研究牛奶蛋白过敏早期识别及早期回避对婴儿湿疹的作用.方法 241例婴儿湿疹患儿分为观察组(n=161)及对照组(n=80),观察组再分为A、B、C组,A组纯母乳喂养儿母亲回避牛奶及其制品,B组人工喂养儿给予氨基酸配方奶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C组混合喂养儿母亲回避牛奶制品及添加氨基酸配方奶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照组患儿进食普通配方奶粉或(和)母亲不能回避牛奶制品.于生后6个月内随访观察婴儿皮损情况.结果 6月龄时观察组婴儿湿疹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人工喂养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湿疹的常见病因,早期识别及早期回避可以明显减少婴儿湿疹的发生,改善不适症状,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浅低温(MH)、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深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脑灌注(DHCA+SCP)三种转流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婴JL#b周血CD34+/c-kit+干细胞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33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分为:10例MH组,10例DHCA组和13例DHCA+SCP组。分别于转流前(,ID)、转流结束后12-24h(T1)、转流结束后4-5d(r12)测定外周动脉血中CD34+/c-kit+干细胞含量变化。结果TO:MH组、DHCA组和DHCA+SCP组患者外周血CD34+/c-kit+干细胞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1:DHCA组CD34+/c-kit+干细胞含量显著高于MH组和DHCA+SCP组(P〈0.01);T2:DHCA组CD34+/c-kit+干细胞含量也显著高于MH组以及DHCA+SCP组(P〈0.01)。结论DHCA方法与MH和DHCA+SCP方法相比会导致外周血CD34+/c-kit+干细胞表达的升高,可能存在不同程度骨髓向外周血动员修复,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判断高危早产儿脑损伤程度,以指导早期进行康复干预及了解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本院出生的362例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198例)和早产儿组(164例),其中早产儿根据是否存在并发症分为正常早产儿组(68例)和高危早产儿组(96例),各组在生后48~72 h均进行了脑电图、BAEP两项检查,并比较各组上述两项检查的异常率以判断脑损伤发生率.分别将高危早产儿组和正常早产儿组根据胎龄分为〈32周、32+1~35周、35+1~37周组,采用等级相关分析胎龄与脑损伤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足月儿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正常早产儿组(21.2%vs 33.8%,P〈0.05),足月儿组BAEP异常率亦稍低于正常早产儿组(20.2%vs25.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组脑电图、BAEP异常率分别为78.1%、77.6%,明显高于正常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P〈0.05).高危早产儿及正常早产儿在胎龄〈32周、32+1~35周、35+1~37周各组中,脑电图的正常、轻度、重度程度以及BAEP正常、轻、中、重程度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脑电图和BAEP损伤程度、比率与胎龄呈负相关(r1=-0.315,P1〈0.05;r2=-0.378,P2〈0.05).结论:早产儿脑电图、BAEP检查有助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评估预后;高危早产儿应定期动态监测脑电图、BAEP,及时评估脑功能状况及指导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 湿疹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炎症,药物治疗暂缓症状,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婴儿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纯母乳喂养婴儿的湿疹与母亲进食敏感食物相关。目的 探讨哺乳期母亲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与婴儿湿疹的关系,哺乳期母亲回避敏感食物对婴儿湿疹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探索非药物防治婴儿湿疹的方法。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9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纯母乳喂养的142例湿疹婴儿(观察组)和35例健康婴儿(对照组)的母亲进行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测定,指导观察组哺乳期母亲依据检测结果回避相应敏感食物,对照组母亲不进行饮食指导,3个月后电话随访湿疹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母亲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95.7%(132/138)〕明显高于对照组〔82.9%(29/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15例母亲哺乳期间有不同程度的饮食回避,湿疹缓解的总有效率为93.0%(107/115),其中完全回避饮食者湿疹缓解率为93.4%(85/91),不完全回避饮食者湿疹缓解率为91.7%(22/24)。结论 湿疹患儿的母亲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升高,提示母亲对相关食物敏感,哺乳期母亲回避敏感食物对婴儿湿疹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gG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PA、Hs-CRP、CRP与早产儿胎龄和胎膜早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和有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时间的关系。方法:对出生48h以内、胎龄及出生史明确的早产儿80例,分别于生后24~48h内检测血清PA、Hs-CRP、CRP水平;同时摘记早产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胎龄、有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时间。结果:在不同出生胎龄(<32周、32~33+6周、34~36+6周)的早产儿组间,血清PA、Hs-CRP、CR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胎膜早破及胎膜早破<6h、6~24h、>24h分娩的4组间,PA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CR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胎膜早破>24h组血清Hs-CRP和CRP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结论:早产儿血清PA、Hs-CRP、CRP水平与早产儿的出生胎龄无关;Hs-CRP和CRP水平与胎膜早破时间长短有关,胎膜早破>24h血清Hs-CRP和CRP水平明显增高;PA水平与有无胎膜早破和胎膜早破时间长短均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婴儿脐血IgE值的可疑因素,提出预防婴儿过敏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 对将分娩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并于分娩时采集脐血IgE,跟踪婴儿记录出生情况,对影响脐血IgE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皮肤点刺试验筛查出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并进行喂养干预.结果 检查的645例婴儿脐血中,IgE阳性共189例(29.3%),婴儿脐血IgE阳性者母亲过敏性疾病史发生率、婴儿出生时体重值均明显高于脐血IgE阴性者(P<0.05),并且性别为男孩及出生时有窒息史者对IgE阳性的发生也有影响(P<0.05);55例牛奶蛋白过敏的干预组婴儿有18例(32.7%)发生湿疹,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1).结论 父母亲尤其是母亲的过敏史是导致脐血IgE升高的危险因素,同时,婴儿的出生情况包括体重、性别、窒息史等与IgE有相关性,母乳喂养或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及高风险食物的回避使婴儿过敏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分析30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例2008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试验组,选取30例接受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分析试验组患者术后的临床表现,并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前的门静脉直径(16.6±2.2)显著高于术后(12.3±1.9);试验组患者术前的门静脉血流速度(17.6±3.2)显著高于术后(12.3±1.9);试验组患者术前的脾静脉直径(11.4±1.9)显著高于术后(8.5±1.5);试验组患者术前的脾静脉血流速度(13.3±1.8)显著高于术后(9.6±.3);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组远期随访结果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疗效显著,且与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术后并发症较少,少复发,3年存活率更高,提升了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盐酸甲氯芬酯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压氧联合注射用甲氯芬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甲氯芬酯+高压氧)、对照组(常规治疗+高压氧),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同时进行高压氧治疗,每日一次,10d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甲氯芬酯,10d为一个疗程。治疗前后的HIE患儿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NBNA)检测。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盐酸甲氯芬酯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恢复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可以根治过敏性疾病湿疹。方法用综合中西价廉效好的改善免疫功能治疗,要求同时多用几种,时间较长。不是抢救不用会降低免疫功能的糖皮激素。对全降低免疫功能的、常被漏诊的颈淋巴结核要同时进行抗结核治疗。要戒烟酒,免过度疲劳、情绪不好、创伤等免疫功能的因素。开始治疗时必要进要加用对症的临时有效的抗过敏药物。结果本文统计湿疹患者187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72岁,病程:最少7d,最多53年,测致敏原73例,按阳性(+)多少依次有吸入组:螨,早春花粉,晚春花粉,霉菌2组,夏秋花粉,霉菌1组,食物组:虾、淡水鱼、花生、葱、芝麻、玉米。红细胞免疫测定25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11.48±4.27有非常显著差别;红细胞免疫复合体花环率=6.6±3.6,有显著差别;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116.44±28.10,有非常显著差别。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率=40.64±11.48有显著差别。合并症:有颈淋巴结核,反复感冒,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哮喘复发口腔溃疡、肠系膜淋巴结核。疗效:非常满意,用其他方法久治不愈的患者可以根治。结论疹与其他过敏性疾病一样,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则不犯病,维持正常则一直不犯病。不少合并颈淋巴结核常漏诊。结核感染近一步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必须加用抗结核治疗,免疫功能才能恢复好。湿疹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中药有很多很好的免疫功能有学者预言:在21世纪,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将成为一类重要的药物而替代其他药物。我们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对围生儿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1例妊娠晚期羊水过少孕妇进行分析,并与羊水量正常分娩者进行比较。结果:在孕≥ 42周者中,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为13.51%,在孕40+1~41+6周者为4.28%,在孕37~40周者为2.86%,在<37周者为2.21%;在妊娠合并症者中为24.79%。羊水过少组剖宫产、胎儿窘迫及羊水Ⅱ~Ⅲ度粪染发生率较均对照组高(P<0.01),且羊水量越少,羊水粪染及胎儿窘迫发生率越高(P<0.01)。羊水过少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水过少与延期或过期妊娠及妊娠并发症关系密切,它严重威胁围生儿生命,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发现羊水过少后,应适时终止妊娠,可分娩者以剖宫产为宜,可改善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与纤维组织/癌细胞(Fibrous/Cellular,F/C)比值、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依据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预测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IDC患者110例二维超声声像。记录病灶大小、超声形态、有无微小钙化、后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度及超声诊断结果。进行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组织学分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在IDC 110例患者中病变直径0.7-4.0 cm,平均(2.36±0.82)cm。病灶后方回声增强7例,后方回声衰减103例,其中衰减Ⅰ度48例、Ⅱ度36例、Ⅲ度19例。IDC组织学分级:Ⅰ级29例;Ⅱ级66例;Ⅲ级15例。F/C比值:(+)61例;(++)38例;(+++)11例。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呈正相关(rs=0.149,P=0.134),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0.179,P=0.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病灶病理组织成分相关;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对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