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脑CT表现为单发、小的、进展性损害(简称SSEL)的癫痫,主要病因是脑囊虫病.我院自1993年3月至1995年4月经门诊和住院治疗的SSEL伴发癫痫患者52例,采用丙硫咪唑治疗效果显著.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4例,女18例,年龄14~55岁,平均26.3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5年,平均2.4个月. 相似文献
3.
中药灭囊灵治疗脑囊虫病254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总结灭囊灵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将灭囊灵组254例与古方(硝石矾石散)组255例和阿苯达唑组92例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灭囊灵组临床治愈率(70.5%)明显高于古方组(47.8%)和阿苯达唑组(45.7%)。灭囊灵组对癫痫型和高颅压型的疗效均优于古方组和阿苯达唑组。结论:新方灭囊灵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无诱发癫痫和颅高压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邹洋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1,2(4):45-46
目的:观察头颅CT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74例脑囊虫病患治疗前后头颅CT进行比较。结果:CT影像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达94.7%,治疗前后CT影像比较有显性差异。结论:头颅CT是诊断脑囊虫病的最佳手段在疗效评价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20例小儿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颅脑CT扫描可发现产质内囊性或钙化影,脑脊液细胞谠检查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著,血清囊虫间接凝集试验阳性具有确诊意义。治疗以口服吡喹酮为主,30mg.kg^-1.d^-1,4天为一疗程。结果:治愈6例,好转9例,进步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脑囊虫病患者癫痫的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 对1982~1994年在我院住院确诊的脑囊虫病2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癫痫发生率为59.7%,其特点是发生率高、起病晚、男性多、常合并皮下结节和高颅压等.结论癫痫是脑囊虫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常常合并皮下结节及高颅压等特点,值得临床医生注意. 相似文献
8.
脑囊虫病并发癫痫与病灶部位的分析郑昆文丁里朱之庄脑囊虫病是云南常见的寄生虫病,癫痫发作是脑囊虫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国内文献报道脑囊虫病癫痫发生率为60%~70%。目前文献报道脑实质囊虫数量与癫痫发作类型无相关性,脑囊虫病引起的癫痫不仅与病灶周围... 相似文献
9.
脑CT表现为单发、小的、进展性损害(简称SSEL)的癫痫,主要病因是脑囊虫病。我院自1993年3月至1995年4月经门诊和住院治疗的SSEL伴发癫痫患52例,采用丙硫咪唑治疗效果显。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4例,女18倒,年龄14-55岁,平均26.3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5年,平均2.4个月。1.2临床表现癫痫发作类型:全身强直性发作31例,局限运动性发作8例,头痛性发作13例。癫瘸发作频度:1~2次/日一3~4次/年。全部病例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未发现有结核及皮下小结。脑电圈检查35倒为局限性异常,14例为广泛性异常,3例为界限性;脑CT扫描52例均显示异常,CT扫描次数,最少2次,最多4次。其中6例平扫未见异常,强化后发现异常病灶,囊虫影24例,高密度阴影n例,囊虫性小脓肿4例,炎症反应7例i病灶部位:额部损害24倒,顶部18倒,颞部7例,枕部3例。1.3诊断依据依据1985年全国脑囊虫病会议拟定脑囊虫病诊断、分型标准,但由于脑囊虫病主要表现是脑积水、癫痫、局部占位病变、炎症反应等.而且不同时期表现不一,有时要明确诊断亦非易事。尤其是脑内单发、小的病灶常意见不一,需要根据流行病学、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神经放射学检查,才可能作出正确诊断。1.4治疗方法丙硫咪唑治疗的剂量15mg/kg·d。一疗程总剂量6~10g,每一疗程间隔半个月,共治疗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抗癫痫药不中断。治疗过程中有30%的病倒癫痫发作频度增加,对此采用脱水.加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第2个疗程症状开始减轻。病灶完全吸收,癫痫发作控制后抗癫痫药可逐渐减量、停用。1.5疗效判断标准痊愈:脑部症状消失,停服抗癫痫药后无癫痫发作.脑电图恢复正常,脑CT 相似文献
10.
蒋永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9):403-405
吡喹酮(Praziquantelum)(Embay8840),为一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动物实验证明,对日本血吸虫病以及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等均有效,临床试用有同样的效果。1977年以来,国内外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十年来,用该药治疗脑囊尾蚴病也获满意疗效。目前国内经吡喹酮治疗的脑囊虫病人超过1000例,仅有极少数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现就用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的用法、用量、疗效、不良反应的防治等临床用药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治疗前后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并能降低血流动力学指标,CT显示治疗组病灶缩小,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使病灶缩小。 相似文献
12.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0例,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效、安全,且疗效优于川芎嗪注射液。 相似文献
13.
武子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5)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东光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 FMA)、Barthel指数( BI)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结合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与常规治疗相比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行合并分析,评价其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等,把符合纳入标准的45篇文献作为Meta分析的对象。采用Cochrane协作网免费提供的RevMan4.2.2(ReviewManager)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项研究经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同质性检验:χ2=26.32(自由度为44),P=0.98(P>0.10),表明45项研究具有同质性。固定效应模型的Peto法进行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OR合并=3.14,95%CI为[2.65,3.73],χ2=13.06(P<0.01)。结论现有的临床证据表明,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优于目前临床的常用药物,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8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脑保护剂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分别检测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各检测指标较对照组均有较为显著改变。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特征,对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为脑囊虫病的正确MRI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囊虫病的MRI进行分析。结果根据MRI结果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16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3例和混合型7例。结论脑囊虫病表现多种多样,MRI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宜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20.
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8例单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主要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肝功能主要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患者,可有效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