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安庆已故老中医殷子正,业医五十余年,学验俱丰,素以攻下著称。笔者曾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六腑三道以通为用殷老根据六腑的解剖位置和功能联系,分六腑为三道。他指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接受胃传化而来的水谷,进一  相似文献   

2.
养生茶是人体脏腑技能运化的润滑剂、清洁剂、催化剂,养五脏护六腑,促进人体的气道(呼吸道)、血道(动脉血管)、谷道(消化吸收)运化,帮助物质转化为营养,让人体吸收,平衡脏腑机能.  相似文献   

3.
“三道两路”是壮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气道交换枢纽在肺,谷道交换枢纽在脾,水道交换枢纽在肾,龙路交换枢纽在心,火路交换枢纽在脑。“三道两路”是否通畅与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水肿病的产生正是由于“三道两路”阻塞所致,如气道宣降失调,液则不布;谷道健运失职,湿则不化;水道开阖失司,水则不行;龙路通利失常,津则不畅;火路传导失守,邪则不去。故以“三道两路”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壮医脐环穴以激发“天部”的气道宣降之功、龙路通利之功、火路传导之功,“人部”的谷道健运之功,以及“地部”的水道开阖之功,促使天、地、人三气同步,脏腑调和以恢复机体内外水液平衡。  相似文献   

4.
壮医"三道两路"理论核心认为,"谷道"调节枢纽在脾胃,"气道"调节枢纽在肺,"水道"调节枢纽在肾。"三道"调和则人体气机平和,身体康泰。"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影响"三气"同步,致脾胃、肺肾气机失衡,进而致胃气上逆,而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应用壮医筋经疗法从局部疏经通络以调畅整体气机,通调"气道""水道""谷道",以致肺肾、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以降上逆之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壮医学认为,人体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是人体内5条重要通道.三道二路通畅,调节有度,则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及其与天地之气才能保持平衡协调,达健康状态,若道路阻塞或调节失度,则疾病丛生.并有毒、虚致百病之学说,毒分有形、无形,可伤皮肉,亦可伤脏腑及道、路,而只有虚才易招致毒邪侵袭.若毒邪侵入谷道,致机体三气不能同步,则会导致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痧毒又名痧气、痧麻等。壮医将“痧”称为万病之源,认为“万病由痧起,痧由毒盛生”,如果人体质虚弱,外感痧毒,邪毒内阻三道两路,或饮食不当,内伤谷道,邪毒留滞肌肉之间,毒正交迫,发为痧病。痧毒滞留于肌肉之间,则见肌肉酸痛;留滞于“巧坞”(大脑)气机不利,则有头晕头痛;三道两路气机不畅,则有胸腹闷痛。痧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壮医刮痧疗法就是根据壮医“调气、解毒、补虚”理论,调整人体全身及“谷道”机能,排出谷道毒物使气血得以平衡。1壮医刮痧疗法的功效主治1.1通调三道两路。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达到疏通三道两路、行气止痛作用。所以临床上诸如肝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老慢支、冠心病等许多慢性病患者,在刮痧后三道两路畅通,则气血得以输布,脏腑得以濡养,其功能活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疾病获得治愈。1.2促进气血运行。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作用,使阻滞之气血通畅,起到行气活血、鼓舞正气、化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使风湿、类风湿、痛风、骨质增生、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等疾病症状明显缓解甚至痊愈。  相似文献   

7.
“三道两路”是壮医学的理论核心,其中谷道主要是指食道、胃肠;水道调节枢纽为肾与膀胱;气道交换枢纽脏腑为肺;龙路、火路分别是指机体的血脉和神经系统。“三道两路”通畅,人体则是健康的状态,而“三道两路”调畅失度,是导致疾病的根本。不寐亦是“三道两路”失调而产生,如谷道失和,则卧不安;气道失宣,则目不瞑;水道失利,则神有不安;两路失通,“巧坞”失养。在“三道两路”理论指导下,浅析壮医经筋疗法调畅脾胃、肺、肾经筋灶结,疏通龙路、火路等经脉神经系统,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调和脏腑气机等,探析壮医经筋疗法对不寐的的防治,以期为不寐的调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聚于胃关于肺"是肺系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胃与肺、"谷道"与"气道"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广西壮族居民因天气及地域原因,其肺系疾病发病有其自身特点。基于"聚于胃关于肺"理论,本文运用壮医药"三道两路"理论,从调"谷道"通"气道"论治肺系疾病,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病因病机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下,应用壮医经筋疗法从局部作用整体,调"气道"通"谷道",以致肺、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降逆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陈周燕  杨晋翔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71-174
三焦为行气、水、谷、火的通道,与脾胃联系密切.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为三焦之四道的失常.气道不利包括气之有余、不足、运动失常3个方面.谷道失常实则饮食积滞于胃,虚则无力运化,精微乏源.水道不畅,实则湿邪留滞于脾胃、肠道,虚则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布散,致使产生其他病理产物.火道实者,乘其土位,脾胃过度运化,火道虚者,胃无法腐熟水谷.三焦之四道往往相互影响,其生理病理变化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密切关系.临证可三焦并治,治以四道同调之法:上焦通利水、谷、气道,用药轻清上浮;中焦重在化谷道积滞,并且注重中焦气机升降的调理;下焦火道,虚实辨治,同时,通利下焦水道、谷道.此外,临证需结合脏腑功能,酌情加入疏肝、健脾、调肺、补肾之品.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医学是中医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医学历史悠久,不但在历史上为壮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而且至今仍然是广大壮族地区群众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壮医依据其独特的“三道两路”(谷道、气道、水道、龙路、火路)理论,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采用疏通“龙路、火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取得了良好疗效。“通龙路火路”法是翟阳总结大量壮医专家临床实践加理论文献而形成的,是对千百年来壮医“三道两路”在脑病领域理论应用的发展和总结。从“脑肠轴”阐述其与“三道两路”和缺血性中风中的谷道、龙路火路不通的病机之间关系,描述了脑肠轴中肠道菌群和炎症反应在壮医理论中的病机认知。文章从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出发,比较分析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炎症反应、恢复神经功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津亏虚、燥热偏胜所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特征。壮医认为糖尿病属于"啊肉甜"(壮族音译)范畴,壮医的理论基础是天、地、人三气同步理论,即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不利、两路(龙路、火路)不通理论,从而导致五脏血脉网络瘀滞而发病。因此,壮医提出了"开谷道""散瘀结""通两路"的治法,符合壮医调气、补虚、解毒的治疗原则。笔者采用壮医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观察16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壮医目诊表现以及电子胃镜表现,根据壮医辨证原则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谷道热痧型、谷道血瘀型、谷道虚劳型三种证型,试图从壮医目诊诊断与壮医证型关系、胃镜诊断与壮医证型关系、壮医证型与目诊表现积分关系等角度探讨消化性溃疡壮医目诊表现与证型关系,为壮医辨证论治开辟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壮医药线点灸是壮族先民原创的一种简、便、验、廉的外治疗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阐述了壮医药线点灸的概念、壮医对谷道病致病因素的认识、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谷道病的思路及壮医药线点灸对谷道病的治疗与护理实证研究等内容,为拓展壮医药线点灸的临床应用研究范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骆芡"病是壮族地区常见的骨伤科疾病,其发病与当地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三道两路是指谷道、气道、水道三条通道及龙路、火路两条通路,三道两路形成网络样分布于人体躯干四肢及脏腑,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切,骨关节为网络中重要节点;运用三道两路理论可更深入地认识人体骨关节的生理功能,认识"骆芡"病的发病机理,同时为"骆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特别是为治疗"骆芡"病提供原则性方向,即"骆芡"病治疗以通为用,其组方用药施技均以此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浅谈壮医“三道”,“二路”学说的具体运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三道”、“二路”学说是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在对壮族医药10多年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由壮医专家黄汉儒主任医师首次在1995年南宁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在《壮医理论体系初探》一文,(该文于1996年由《中国中医药报》首次分三期连载发表)中提出“三道”、“二路”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谷道”、气道”、“水道”三条极重要的通道及“龙路”、“火路”两条极重要的通路。“三道”、“二路”维系着天人地之间的同步运行。“三道”、“二路”学说在壮医学术体系中的具体运用,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说明人体解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挖掘壮医谷道病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壮医治疗谷道病方207首,建立壮医谷道病药物和方剂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壮医谷道病方剂用药和配伍规律。结果:在所使用的437种壮药中,排名前15位的高频药物有鸢尾、橘红珠、葫芦茶等壮药,使用总频次为1 452次。在关联规则集中,符合最小支持度0.2和最小置信度0.6的由2味药、3味药及4味药组成的关联规则分别有12条、9条和6条。结论:运用关联规则方法能较好地发现壮医临床治疗谷道病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运用壮医"解毒""调气""补虚"的方法调"气道"通"谷道"。通过对壮药经典方三十六荡坎蛤散治疗小儿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理论探讨,为防治小儿哮喘病提供新的思路及干预措施,同时,为后续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六腑以通为用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饮食和水液。《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实”是六腑的生理,而“满”是其病理。所以,六腑必须通降正常,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六腑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