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4年来,我科对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同时结合脑灌注压监测,结果表明同时监测颅内压、脑灌注压更能准确地掌握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指征,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能准确地判断其预后。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伤后24小时内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男32例,女26例,年龄6~68岁,平均36岁,其中脑挫裂伤20例(1例手术治疗),弥漫性脑肿胀者13例(1例手术治疗),颅内血肿17例(手术15例),原发性脑干损伤8例(均行非手术治疗)。入院时GCS计分:3~5分26例,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采用亚低温治疗2~14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高颅压、高体温更快得到控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死率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监测颅内压变化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38例进行了亚低温治疗,其余38例对照组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减少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有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损伤,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能量代谢,减轻脑组织的乳酸堆积作用,它不仅能减轻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大量实验证明,32~35℃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残死率,改善预后[1].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月治疗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患者112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6例,使用常规的神经外科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56例,在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持续的颅内压监护,根据患者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颅内压持续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预后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患者采取颅内压持续监护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能够获得显著提升,药物使用剂量明显较少,康复速度非常快,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理想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钠血症的病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32例并发高钠血症,总结此32例患者的病因、治疗和转归。结果32例患者中死亡18例,死亡率为56.3%,显著高于重型颅脑损伤非高钠血症者(P〈0.05)。随着GCS的下降,死亡率逐渐升高口〈O.05)。合并有高钠血症的患者均经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患者的血清钠和血渗透压明显下降,APPECHEⅡ评分改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高钠血症与颅脑损伤本身病理机制有关,脑损伤越严重,高钠血症病情越重。CBP疗能平稳有效地纠正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的高钠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常规组(60例)和亚低温组(60例)2组对照比较,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伤后3~6个月根据GC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规组病死率低,恢复良好率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有效地采用亚低温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成纳络酮治疗组(52例)与常温治疗组(46例),观察病人神志、颅内压与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纳络酮组病人伤后颅内压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纳络酮组伤后1周意识转清醒(23/52)显著高于对照组(13/46)(P<0.05)。纳络酮组与对照组死亡分别为10/52和14/46。恢复良好分别为27/52和15/46,纳络酮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络酮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急性原发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外伤后6 h入院的成年急性原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予尼莫地平加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常规治疗,观察比较2组GCS、GOS评分,颅内压,重残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GCS、GO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重残率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治疗有助于降低原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重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与颅内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出血量和水肿带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与减轻脑水肿、脑出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收住的101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经多系统的临床观察,包括脑灌注压,动态颅内压,动脉血氧分压,心电,脉博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血液生化检查和意识、瞳孔与生命体征等,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结果:观察发现影响重型颅损伤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有低氧血症,重度颅高压,高钠、高糖血症,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和癫痫持续状态.经严密监护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只要细心观察监护措施得当是可以预防的,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以来我院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7例临床资料,并与44例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颅内压、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良好19例(33.3%),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辫治疗重型颅脑疗效显著,能够降低病 死率,但应控制适应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清远市中医院收治的35例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20例,采取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15例,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颅内压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3 d、5 d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较发现对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更具有安全性,其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纳美芬及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纳美芬及依达拉奉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颅内压、脑水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同时比较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压升高程度、脑水肿程度均低于对照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及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美芬及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脑水肿程度,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缩短昏迷时间,对于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骨瓣开颅术,观察组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并对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减压效果较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灌肠在重型颅脑损伤便秘病人的作用。方法用小量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25例重型颅脑损伤便秘病人。结果 25例重型颅脑损伤便秘病人均有大便排出。结论大承气汤灌肠对重型颅脑损伤便秘病人保持大便通畅,降低颅内压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以来我院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7例临床资料,并与44例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颅内压、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良好19例(33.3%),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辫治疗重型颅脑疗效显著,能够降低病死率,但应控制适应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与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方法:2017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三维五感促醒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三维五感+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昏迷时间、苏醒率以及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ao Coma Scale,GCS)评分、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lasgao Outcome Scale,GOS)评分、CT脑灌注成像脑损伤区的CBV、CB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昏迷时间短于对照组,格评分和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脑灌注成像脑损伤区的CBV、CBF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脑灌注成像脑损伤区的CBV、CB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三维五感促醒疗法与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改善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结果:两周的治疗护理后,本组109例患者中,有34例治愈,38例好转,2人为植物人状态,抢救成功率为67.9%,35例抢救失败死亡。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严密的病情观察和及时得当的护理,能大大提高此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纳洛酮4~12 mg加5%葡萄糖液250~500 mL分次或持续静滴;对照组给予纳洛酮0.8 mg加生理盐水静推,1~2次/d。观察2组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脑CT变化及进行GC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结果治疗组生命体征较快恢复稳定,颅内压降低明显。伤后3个月GCS及ADL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可以明显降低颅内压,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