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和脑脊液净化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的不同治疗作用及二者合用时的作用。方法 经CT证实的112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A组 (单独尼莫地平治疗组 )38例 ;B组 (脑脊液净化组 )34例 ;C组 (尼莫地平合用脑脊液净化综合治疗组 )40例。治疗前后分别予以经颅彩色多普勒 (TCD)、CT及腰穿检查 ,观察各组治疗后出血吸收速度、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三组治疗中B组的脑血管痉挛 (CVS)、脑梗塞发生率高于A、C组 (P<0.05) ,1周时B、C组的脑脊液外观及压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率高于A组 (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 ,预后优于A、B组 (P<0.05)。结论 尼莫地平合并脑脊液净化液对t-SAH患者具有良好的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万义  闫震 《临床医学》2012,32(4):64-65
目的介绍尼莫地平在颅脑损伤中早期应用的重要意义。方法颅脑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不用尼莫地平,乙组24 h内用尼莫地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效果。结果早期应用尼莫地平与不用尼莫地平对部分脑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显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者与不用者脑水肿坏死病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尼莫地平对颅脑损伤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的疗效,而且用药愈早疗效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特征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影像学诊断标准 ,60名颅脑外伤患者被诊断为DAI而进入这项开放平行对照试验。结果 :研究证实 :尼莫地平治疗是安全的 ,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外伤后 3月两组在优良效果上进行比较 ,尼莫地平组优于对照组 ,但无显著性差异。在Ⅲ级DAI患者亚组中 ,尼莫地平治疗DAI的显著有效性得到了体现 (P <0 0 5 )。经TCD检查发现在本组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高 ( 4 0 % )。结论 :临床上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DAI是有价值的。在DAI的临床治疗中 ,防止脑缺血性损伤仍然是重要治疗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2017年该院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引流,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颅脑CT、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检测,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14、21d时GCS评分与MCA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7、10、14d时观察组颅内压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总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速度,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避免脑血管痉挛,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 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分为尼莫地平组 32例和常规组 32例 ,治疗前后评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清醒患者评定日常生活活动 (ADL)及认知能力。随访 6个月 ,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 (GOS)评定及Barthel指数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清醒患者MMSE评分尼莫地平组明显高于常规组。 6个月后两组GOS及ADL评分无显著差异 ,尼莫地平组MMSE评分高于常规组。结论尼莫地平可在颅脑损伤早期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脑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颅脑损伤的最佳时机及对脑功能恢复的价值,将59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29例;加尼莫地平组30例,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标准。结果证明尼莫地平对颅脑损伤后脑功能恢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明显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对护理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动态TCD检查,并结合患者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量(t-SAH)量的多少对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结果TCD检查结果与GCS评分、t-SAH量的多少相关,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展相一致,常在伤后1~3 d开始出现,3~7 d达高峰,2周后渐减轻。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180 cm/s或VMCA45 cm/s者预后差。患者症状、体征改变与CVS变化相一致。结论TCD检查是外伤后CVS动态监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指导临床护理观察。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对脑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颅脑损伤的最佳时机及对脑功能恢复的价值,将59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29例;加尼莫地平组30例,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标准。结果证明尼莫地平对颅脑损伤后脑功能恢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明显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例.用脑循环动力检测仪检测伤后0,1,3,7,14,21 d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治疗组4~8 h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 d.分析比较2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同期选择24例正常人检测其脑循环动力学参数,作为正常组.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伤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可划分为4个期,而治疗组仅表现出3个期.对照组和治疗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出现脑血管痉挛变化分别为8例(44.4%)和2例(1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得出脑循环动力学参数诊断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的参考值.(2)随防3个月时,对照组预后不良率为61.1%(11/18),治疗组为33.3%(6/1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防3年后,对照组预后不良率为55.6%(10/18),治疗组为22.2%(4/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CCI)病人超早期脑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超早期脑亚低温治疗后脑温、颅内压、预后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对预后进行跟踪随访。结果脑温、颅内压在使用后有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超早期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人的脑温,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临床资料.结果:25均早期应用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模式机械通气,16例存活,9例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预后的主要取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机械通气,PEEP是治疗ARDS的有效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1例作为治疗组,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入院的同类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确诊后立即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泵入,持续10 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口服,疗程10 d.于入院时和第5、11、21天检测血浆内皮素-1,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伤侧大脑中动脉收缩峰流速(Vp),连续监测颅内压7d,伤后3个月随访记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及中、重度残为治疗有效,记录其意识恢复觉醒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第21天死亡22例,存活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8.28%(14/29),对照组死亡30例,存活者血管病率发生率为83.33%(1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P<0.05);两组治疗后伤侧大脑中动脉的Vp值(F分组=276.27,F时间=603.54,F交互=85.68)、血浆内皮素-1(F分组=281.16,F时间=608.32,F交互=87.45)和颅内压(F分组=326.58,F时间=78.63,F交互=27.39)均呈下降趋势(P均<0.05).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52.94%(27/51),对照组为31.25%(15/48),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治疗有效者觉醒时间分别为(20.7±6.5)、(27.8±7.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昏迷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方法 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TCD检测两组对象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重型颅脑损伤后1~3 d开始出现血管痉挛、7 d左右达到高峰期、10 d以后逐渐消退。伤后1~3 d、5~7 d、10~14 d不同时间段检测结果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不同时间段的血管痉挛程度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TCD能够早期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对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华彬 《临床医学》2020,40(1):102-104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宝丰县中医院进行治疗的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甘露醇、地塞米松及氨甲苯酸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脑动脉血流速度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处的血流速度均降低,治疗总有效率(94.29%,33/3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中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醒脑静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时患者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醒脑静针剂治疗,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入院第2、4、7、14、21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结果 入院第2、4、7、14、21天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4天差异最为显著.结论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可以降低重度颅脑损伤后颅内血流速度,防治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6.
康复训练与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宏  范建中  齐志强 《中国康复》2002,17(4):207-208,210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6 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尼莫地平组 38例和对照组 30例 ,2组治疗前及治疗 1个月后检测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粘度增高 ,血清SOD活力降低且MDA含量增高 (P <0 .0 5 )。治疗后尼莫地平组全血粘度高低切变值和血浆粘度明显改善 (P <0 .0 5 ) ,血清SOD活力增高 (P <0 .0 5 ) ,MDA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 ,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减轻自由基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对脑组织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尼莫地平组除常规治疗外,于24小时内加用尼莫地平。两组均持续监测PbtO2,并对不同时段PbtO2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例患者于伤后3个月行GOS评分并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时、治疗8小时时段PbtO2无显著差异(P〉0.05),但尼莫地平组在治疗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段PbtO2均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3个月GOS评分显示尼莫地平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可改善脑的血液循环,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促进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死亡率。PbtO2监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近期病情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颅脑外伤后电解质紊乱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低钠血症最为常见,约占31.5%[1]。主要原因包括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尿崩症(DI)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低血容量下尿钠排泄增加是CSWS的标志,而稀释性多尿是DI的最主要临床特点。颅脑创伤同时合并CSWS和DI的情况非常复杂而罕见;且因为机制复杂性和诊断的困难性,容易误诊和不适当治疗[2]。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2012年1月我科收治了1例颅脑损伤后CSWS合并DI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颅脑损伤多发生于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及打击伤,常合并有复合伤,四肢骨折是颅脑损伤合并伤中的常见类型.以往认为该类患者创伤严重、死亡率高,四肢骨折早期手术风险大,多主张保守治疗.近年来由于骨科治疗技术的提高和固定材料的改良,使合并伤四肢骨折能够得到早期的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梗死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0例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预后良好16例,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6例。结论:颅脑损伤继发大面积创伤性梗死,重残及病死率高,预后差,尤其是合并SAH者。充分引流蛛网膜下腔积血,早期应用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是预防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