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建立适用于临床需求的标本流程监控程序,缩短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提高检验报告及时率。方法分析检验流程中的各时间节点;建立流程中关键节点的信息化监控程序;建立标本进入检验科时间的预警系统;统计分析预警前后的TAT监控效果。结果 (1)临床常规检验流程中共存在12个节点,包括检验医嘱、医嘱处理、医嘱交接、采集标本、转运标本、检验接收、各工作站接收、上机检测、检测结束、报告审核、发送报告及打印报告。(2)流程中检验科需要常规监控的节点有8个,包括采集标本、检验接收、各工作站接收、上机检测、检测结束、报告审核、发送报告及打印报告。(3)医生通过医嘱工作站专设的"标本流向查询"界面实时查询每份标本的流向,降低了检验科的咨询电话的发生率。(4)检验科内部在标本到达TAT的预设值时通过大屏幕显示报警,实现了预警时间前移。"报告延时提醒大屏幕"安装前后检验的平均报告时间明显下降,报告及时率提高。结论通过将临床标本检验周期监控节点前移,提高了检验报告的及时率,有效避免了临床投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分析前个性化功能设计与实现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帮助医生开具科学合理的检验申请。方法通过由检验专家和临床医生讨论研究提出个性化检验项目组合开单申请、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标本采集指南等需求,设计出一套由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检验申请页面,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结果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个性化设计完成之后,医生的开单时间极大的缩短;漏开检验项目比率也显著减少;标本不合格率也显著下降。结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前个性化功能的实现可以帮助医生高效便捷的开具检验申请单,指导护理人员科学合理的采集检验标本,降低标本不合格率,规范检验分析前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信息系统用于检验与临床双向智能服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网络版实验室信息系统实现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方法服务器安装windows2003操作系统及SQL server2000系统数据库,用网卡将临床医生工作站电脑和实验室工作站电脑分别与检验服务器连接,检验服务器与医院信息系统服务器连接,用Powerbuilder9.0编写检验模块和检验医嘱模块应用程序。结果临床医生使用的检验医嘱模块具有很多信息提示,如检验项目临床意义、项目检测时间、取报告时间、重复检测项目、标本种类及容器要求、标本退回原因、急诊报告状态、异常检验结果解释、实验室意见、检验结果历史曲线等;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检验模块实现病人基本信息及临床诊断或病历的调用、同一病人同日相同检验项目的提示、报告时间限的提示及检验报告阅读状态的提示;临床医生与检验人员可通过网络广播及短信功能实现检验项目的追加及新检验项目的宣传。结论检验与临床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实现沟通,加强了临床与检验的联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血常规标本周转时间(TAT),为缩短TAT提供方向。方法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7年2月13-26日检验科急诊血常规标本TAT相关数据。使用EXCEL计算标本申请到采集、采集到送达、送达到签收、签收到检验、检验到报告、送达到报告和采集到报告的时间。并且分别以2、1、3h作为采集到送达、送达到报告、采集到报告的规定时间计算不及时率。对不同临床科室标本申请到采集时间,不同采集时间段采集到送达时间,以及不同送达时间段签收到报告TAT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共纳入住院急诊血常规标本6 691份,其中247份标本复片。申请到采集TAT最长(P50:601min,P90:1 244min),送达到报告TAT则最短(未复片P50:36min,P90:81min;复片P50:68min,P90:144min)。送达检验科的标本若无需复片,75%能在1h内报告,但是超过一半的需复片标本无法在1h内报告。器官移植、血液科和肿瘤科室申请到采集时间较长,而产科、感染科和心血管内科则较短。18:00到次日03:59采集的标本采集到送达不及时率较高,而08:00-09:59采集的标本不及时率较低。不管标本是否需要复检,06:00-07:29以及17:00-17:59送达检验科的急诊标本TAT延时的情况都较其他时段更为常见。结论检验科不应只着眼于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实验室内TAT,还应关注检验前和检验后TAT,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反馈,以便全面监控检验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该院经历的4种检验申请界面对检验科分析前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手写、纸质勾选、电脑检索、个性化组合作为的医生申请界面,监测在各种申请界面下检验结果阳性率,标本采集合格率及医生满意度3个指标,分析医生对检验项目的选择与申请、医生对检验标本的采集、医生对实验室的服务的认可等3个方面探讨申请界面对分析前质量的影响。结果手写化验单的医生满意度84.9%,检验结果阳性率为45.0%,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90.4%;纸质勾选开单界面的医生满意度82.9%,检验结果阳性率为47.9%,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89.2%;以拼音电脑检索为申请界面的医生满意度80.3%,检验结果阳性率为53.9%,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88.8%;以个性化组合菜单为单界面的医生满意度92.5%,检验结果阳性率为53.9%,医生采集标本合格率97.2%。结论个性化的检验申请界面有助于提高检验前分析质量。  相似文献   

6.
用信息系统实现对急诊检验的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诊检验是指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和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患者进行抢救、诊断、治疗时所急需进行的检验项目。要求做到临床医师开出急诊检验申请后,护士立即采集标本,相关人员立即送检,检验人员收到标本后立即进行检验并及时报告结果。近年来,各大中型医院的急诊患者越来越多,相应的急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医院信息化检验医嘱闭环执行系统的应用和实践,减少差错发生、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方法将执行检验医嘱的全过程所有数据自动录入医院信息系统,从医嘱开立、标本采集、送检、检测、报告单交接五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对每一步实时检查和确认,实行医嘱执行的闭环管理。比较应用该系统前(2011年)及应用后(2012年)骨科-病区的标本检测前错误发生率、报告单的发送准确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医生满意度等。结果标本检测前错误发生率由0.88%下降到0.2%,检验报告单的发送准确率由99.6%提高到99.96%,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缩短0.5d,临床医生满意度由86%提高到95%。结论检验医嘱闭环执行系统的应用可预防和减少人为差错,明显提高护士对检验医嘱执行的准确性,规范了各部门的交接流程,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条形码技术监控血液标本检测全过程,以期实现对标本检验流程的全程监控。方法医院信息系统(HIS)和LIS无缝连接,用条形码技术对以下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临床医生开单申请时间、采集标本时间、运送工人接收标本时间、检验人员核收标本时间、检测标本时间、结果审核时间、报告打印时间。通过条形码技术实现全程监控,并通过LIS统计报告回报时间(TAT),比较节点监控过程中实验室内TAT的目标值完成情况。结果不同急诊检验项目实验室外占用时间占总TAT的76.0%~88.9%,实验室内所用时间占TAT的11.10%~24.00%,离群值率下降。生化免疫流水线生化检验时段中位数为30 min,非流水线生化检验时段中位数为48 min。结论条形码技术应用对检验的全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实现了检验流程的全程质量监控;条形码管理标本和流水线的结合带来更高效的标本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提高实验室的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方法患者在交费或标本采集时生成条形码,并贴在标本容器上。根据条形码信息完成分送标本、传送资料、核实和处理标本、分析仪双向通讯、查询结果、打印报告、保存标本等实验室的常规操作。结果条形码技术在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后,实现从检验医嘱的生成、收费、标本采集、标本接收、标本检测、结果审核、到网上发报告全过程的高效、准确和严谨。结论条形码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差错,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优化整个检验流程。条形码技术是实现实验室自动化、信息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临床实验室的功能为在受控的情况下,收集、处理、分析血液、体液和其他组织标本并将结果报告给申请者。同时提供诊断和治疗有益的参考信息^[1]。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分析前阶段是从医生选择检验项目提出检验申请直至将检验样本送至实验室,它包括临床医生正确的选择检验项目、患者的准备以及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相似文献   

11.
护士与患者对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评价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护士与患者对医院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自行设计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包括护士素质与能力、护理工作内部环境、临床工作场所、组织管理、患者、照护人员(家属或护工)6维度、43条目,对399名护士和503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43条目中有41条目护士和患者的评分均在4分以上且标准差小于1,占总条目的95.35%;11条目护士和患者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6条目患者评分高于护士,均为护士素质与能力维度,5条目护士评分高于患者,涉及护理工作内部环境3条目、临床工作场所1条目、组织管理1条目。结论加强对护士素质的培养,提高患者对护理安全环节管理的认识与配合,是今后护理安全管理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工作健康评估实践操作应用频度,为健康评估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发放自设问卷调查南京市7所三级甲等医院671名临床护士护理工作中各项健康评估实践操作的应用频度,及其对健康评估实践教学的需求和认可程度。结果:有92.55%的临床护士认为《健康评估》是连接医学基础课与医学专业课的桥梁,97.17%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健康评估》实践操作课;临床护理工作中每周应用频率达到3~4次的操作项目按百分率排序前三位依次为:健康史采集(84.80%)、心电图检查(37.41%)、腹部检查(24.14%),其他各项操作的应用频度依据科室性质及要求各有不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健康评估实践操作训练,提升护生日后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在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血标本采集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2011年3-12月送往中心实验室的1896份临床试验血标本中94份不合格血样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血标本采集存在的问题,于2012年2月开始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对采血者、患者依从性及采血流程从管理上进行改进,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后的效果.结果 实施CQI后,血标本不合格率由4.92%下降至1.42%,患者对护士采血技术满意度由85.6%上升至97.2%,服务态度满意度由90.5%上升至99.5%,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93,15.57,14.97;P <0.01).结论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临床试验血标本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验护理执行单在检验申请无纸化批量标本采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分析检验申请工作模式改变后批量采集标本时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设计了检验护理执行单并规范了使用流程以解决出现的问题。结果通过规范使用检验护理执行单,不合格标本例数由4.98%降为2.32%(P〈0.01),且发生漏采血、多采血、材料选择错误、基本信息错误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节省了护士人工抄写通知的工作时间。结论检验护理执行单的使用解决了检验申请无纸化工作中批量采集标本时存在的弊端,减少了在检验标本采集过程中差错和隐患的发生,保证了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静脉血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引入品管圈概念,通过成立QCC小组、设计标本送检现况调查表,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解析,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结果 静脉血标本合格率由90.33%提高到97.16%;规范了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流程;增强了护士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团队精神、工作热情、责任与荣誉、品管手法、创造性思维、个人表达能力等6项无形指标进行调查,每项分值1~6分,分别统计6项内容总分,与改进前比较,无形成果显著.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静脉血标本合格率中效果显著,进一步规范了静脉血标本采集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实施护理文书质量分级管理 提高护士专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文书质量分级管理在提高护士专业能力中作用。方法:选择泌尿系疾病中心4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从2009年5月开始,以《临床护理文书规范》(专科篇)为指南,根据40名护士的任职资格、职责和能力实施临床护理文书质量三级管理。对2009年实施临床护理文书质量三级管理前后各100份护理文书进行分析,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对实行临床护理文书质量三级管理在提高护士专业能力8方面主观反应。结果:40名护士对实施分级管理前后在提高专业能力主观反应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前后护理文书中所反映专科护理内涵、安全护理等5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映病情转归、治疗护理过程和护理程序应用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展临床护理文书质量分级管理能有效启发护士专业思维和提高其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技能和培训需求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洁  程云  夏文兰  陈贞 《护士进修杂志》2013,(23):2129-2132
的调查上海市四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对PICC维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四所开展PICC技术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187份,有效问卷175份。结果三级医院护士的PICC维护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平均(69.44士12.11)分,85.1%的护士得分在60分以上,但与质量要求尚有距离。回答正确率在90%以上的条目分别是:“导管脱出的处理”(98.29%)、“置管侧手臂可进行的操作”(94.86%)、“PICC携带者可从事的活动”(93.71%)、冲管液的用量(92.57%)、输液不畅的处理(92.00%)。回答正确率低于50%的条目是“封管液的用量”(21.14%)、“封管液的种类”(26.86%)、导管断裂后的处理(38.86%),以及导管相关感染的识别(42.29%)。86.9%的护士希望接受不脱产的PICC在职培训。结论护理人员有较高的PICC培训需求,尚需加强PICC知识和技能的针对性培训,对培训内容及方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临床护士维护知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质圈管理在保障妇科化疗用药安全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品质圈小组,完善化疗用药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强化护士安全用药意识,对护士进行常规与强化相结合的专业知识培训。结果实施品质圈管理后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P〈0.01),杜绝了化疗差错的发生(P〈0.05)。结论在妇科化疗用药中应用品质圈管理,可提升护士专业能力,杜绝化疗差错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适合地方血友病诊疗中心开展的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行为的干预模式。方法由血友病护士和2~18岁的血友病患儿及其父母组成护理干预小组,针对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归纳,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制定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个体化凝血因子注射培训指导、血友病知识讲座、血友病患儿家庭联谊会、家庭治疗护理行为随访等,并于干预前后对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行为进行测评比较,判断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血友病患儿家庭的治疗和护理行为的测评显示,22个具体行为中,19个行为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88,36.47,96.30,13.57,34.67,55.06,55.06,21.85,22.69,45.69,39.33,68.25,11.99,35.39,35.39,17.24,81.51,85.75,13.57;P〈0.01);“准确记录每一次出血及处置经过”由干预前的2例(3.85%)上升至干预后的48例(92.31%),“按月向血友病护士报告出血及治疗护理信息”由干预前的5例(20%)上升至干预后的52例(10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51,85.75;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改善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的行为的同时实现血友病诊疗中心对血友病患儿病例信息的有效管理,适合在我国地方血友病诊疗中心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认知现状,从而进一步提高采集血液标本的质量。方法选取2009—2012年毕业就职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低年资护士151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学历、工作年限和血液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共20题。结果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较缺乏,其中采血量相关知识正确率最低;在采血前患者准备方面,不同学历的低年资护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采血时间及采血顺序方面,不同工作年限的低年资护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低年资护士对血液标本采集知识的认知度和掌握度,医院和院校需加强相关培训,低年资护士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