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hsCRP、Fib与无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首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86例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根据IMT厚度分为研究A组34例(正常组)、研究B组62例(内-中膜增厚组)、研究C组90例(斑块组)三个亚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收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hsCRP、Fib水平及IMT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实验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Fib水平与IMT呈线性相关(r=0.955,P=0.008;r=0.968,P=0.000),hsCRP与Fib亦呈线性相关(r=0.828,P=0.000)。结论 Fib及血清hsCRP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在无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腔隙性脑梗死首发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Adropin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Adropin在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84例脑梗死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IMT,分为内膜正常组(n=20)、内膜增厚组(n=38)、斑块形成组(n=2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dropin含量,分析颈动脉IMT与血清Adropi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IMT正常组血清Adropin水平明显高于IMT增厚组和IMT斑块组(均P0.01),IMT增厚组血清Adropin水平明显高于IMT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年龄(r=0.342,P=0.001)、收缩压(r=0.536,P=0.000)、LDL-C(r=0.285,P=0.009)、尿酸(r=0.282,P=0.009)呈正相关,与Adropin呈明显负相关(r=-0.50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尿酸、LDL-C、收缩压、Adropin下降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Adropin水平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而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UA水平及IMT值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内高尿酸(HUA)组TG、LDL水平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组内颈动脉粥样硬化亚组尿酸水平比较,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尿酸水平较IMT正常组高(P0.05)。结论 HUA血症可能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脂质、炎性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共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睡前顿服。连续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变化,对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清脂质水平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数减少、稳定性斑块数目有所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下降(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类型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45例腔隙性脑梗死者(腔梗组)、114例非腔隙性梗死者(非腔梗组)及39例非脑梗死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探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的形态、数量并计算斑块积分。结果三组中非腔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颈动脉斑块总体检出率(97%)最高,平均每例颈动脉斑块检出个数(2.50±1.63)最多(P〈0.01),其次为腔梗组(P〈0.05)。三组各型斑块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腔梗组中病灶侧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非病灶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及其类型有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时各个指标要综合考虑,药物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应被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6-K-PGF1α)与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ACI患者进行血清TXB2、6-K-PGF1α的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均P〈0.01)。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TXB2、6-K-PGF1α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8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90例健康体检者作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IMT最高,对比非进展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0.6183,r=0.5862,P<0.01)。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越重,容易促使梗死进展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α (6-K-PGF1α)与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ACI患者进行血清TXB2、6-K-PGF1α的监测,并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均P<0.01).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TXB2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6-K-PGF1α水平显著低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结论 血清TXB2、6-K-PGF1α水平与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对1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其超声特征,测定内中膜厚度。检测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血清抗磷脂抗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患者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斑块组又分为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同型半胱氨酸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亚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斑块组和斑块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是13.0±6.8μmol/L和18.4±12.6μmol/L(P=0.042)。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一样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脑梗死患者68例,根据彩色多普勒检查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将其分为内膜正常组30例和内膜增厚组38例.并取33例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的含量.比较不同组别间oxLDL水平的差异以及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oxLD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中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组的oxLDL水平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oxLDL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r=0.57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oxLDL可认为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OR=3.896,P=0.002).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血清oxLDL水平显著升高,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脑梗死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 脑梗死组发现27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患病组颈动脉IMT[(1.12±0.29)mm]和对照组IMT[(0.76±0.1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不仅为脑梗死患者提供诊断依据,而且对监测和检出潜在脑梗死危险人群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YKL40、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0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0例、颈动脉斑块组70例,其中稳定斑块37例,不稳定斑块3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YKL-40水平和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CR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28,95%C1 1.21~1.87;OR=2.62,95% CI1.76 ~4.47).结论 YKL-40、hs-CRP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病变越重,斑块越不稳定,YKL-40、hs-CRP水平越高,且YKL-40水平独立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病例分为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ntima-medium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44例颈总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70例非脑梗死者10例颈总动脉IMT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33%,2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检测96例中青年SCI患者(SCI组)及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hs-CRP、Hcy、尿酸水平。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IMT将SCI组分为内膜正常亚组、内膜增厚亚组、稳定斑块亚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 SCI组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将SCI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6例,内膜增厚亚组34例,稳定斑块亚组28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8例。与内膜正常亚组比较,内膜增厚、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内膜增厚亚组及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CI组颈动脉IMT与血hs-CRP、Hcy、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891,r=0.757,r=0.531;均P0.01)。结论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78例ACI患者(ACI组)和34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NC组)进行血清YKL-40水平检测;并对ACI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01) 共有74例(94.9%) ACI患者存在颈动脉IMT异常.其中,管腔狭窄组(颈动脉IMT> 1.4 mm)的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斑块形成组(IMT 1.2 ~1.4 mm)及内膜增厚组(IMT 1.0~1.1 mm)(均P<0.05);而斑块形成组与内膜增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64例患者(82.1%)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40例,稳定斑块24例),12例患者(15.4%)表现为颈动脉内膜粗糙.其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均P<0.01);而稳定斑块组与内膜粗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患者血清YKL-40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经CT及相关检查证实、资料完整的脑梗死病人和8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间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的发生率、好友部位、内部回声、表面情况以及不同性质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显著增厚,斑块发生率显著增高,斑块好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含脂质多的软宽与脑梗死关系最密切。结论 超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对68例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检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观测管壁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68例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者55例,发生率为80.89%。斑块形成者47例,发生率69.1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情况,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可定期检测,积极治疗,预防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 (HDI 5 0 0 0型 )检查 12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 ,用散射浊度计法检测血清CRP。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 (IMT≥ 1 2mm)与非斑块组 (IMT <1 2mm)。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0 1) ,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例数也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P <0 0 1,P <0 0 5 )。两组血白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CRP水平增高例数多于非斑块组 (P <0 0 5 )。结论 血CRP水平增高对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