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杜伟忠  寸世琴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73+75-73,75
目的:探讨与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的麻醉方法。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08~2009年收治的围术期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探讨两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呼之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离开后麻醉恢复室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SBP、DBP和SpO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HR术前、术中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术后的SB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的麻醉方法稍优于硬膜外麻醉,但仍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4月至11月在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组(45例)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50例)。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合麻醉组患者的MAP、HR在切皮前和切皮后1h较麻醉前波动较大,2组患者的SpO_2水平均较麻醉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麻醉前的皮质醇等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全身麻醉组的上述指标在切皮前和切皮后1h时变化较复合麻醉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复合麻醉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低于全身麻醉组。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减轻老年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且麻醉效果较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下肢骨关节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患者9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全麻组(GA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6h(T1)、术后24h(T2)采静脉血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三组组内比较PT、TT值T1、T2较麻醉前延长(P<0.05);CSEA组、EA组组内比较APTT值T1、T2较麻醉前延长(P<0.05),GA组组内比较APTT值各时点较麻醉前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A组、EA组组内比较Fbg值T1、T2较麻醉前降低(P<0.05);GA组组内比较Fbg值各时点较麻醉前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项指标麻醉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能有效的预防患者下肢手术围术期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减少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腰硬联合麻醉是下肢骨关节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人患有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66例围术期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麻醉,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效果各项指标比较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人患有冠心病患者的麻醉采用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的麻醉方法比硬膜外麻醉稍有优势,临床可结合实际酌情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13):118-120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直肠癌患者,将12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观察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60例每组。对比两组老年直肠癌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全麻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比较血压水平,在麻醉前检查和放气后20min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气腹后10、60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术中全麻药物的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使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直肠癌患者中,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较单一使用全身麻醉而言最为安全有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医院95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麻醉体会。方法回顾分析95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受伤原因、麻醉前准备、施行手术、术中经过、不良反应和术后各种并发症、及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统计麻醉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疼痛恢复时间。结果麻醉后比麻醉前相比,心率无明显变化;麻醉后血压明显降低、SpO2降低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组,全麻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快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老因素不是手术麻醉的禁忌证,关键在于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合理选择麻醉方法,正确实施麻醉,围术期密切监测与处理,以及预防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我院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79例,按照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28例,B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51例。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等生命体征,记录2组患者术中输液总量及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患者麻醉后镇痛效果。结果 2组患者麻醉后各项生命体征较麻醉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麻醉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较B组同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输液总量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术期均无并发症发生,A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痛,B组3例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均有较好的疗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能有效降低免疫抑制及尿路感染风险,但可能需要加用更多的镇静或镇痛类药物;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但术中输液量较大。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身体质量及可否耐受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为患者减轻病痛,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肌钙蛋白T(TN-T)的影响,探讨其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40例老年患者依术前有无冠心病史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有冠心病组,Ⅱ组为无冠心病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单次腰麻复合硬膜外联合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4h采集血样,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E170检测血清TN-T含量,观察患者有无冠心病发作症状及体征,记录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麻醉平面、出血量,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麻醉平面、出血量、输液量、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内各时点血样T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未发现冠心病发作症状体征。Ⅰ组与Ⅱ组各时点TN—T检验阳性率为5%、5%、20%,构成比差异元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有1例麻醉前TN-T〉0.010μg/L,手术过程及术后TN-T均高于参考值,患者无不适。结论腰麻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肌钙蛋白T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不同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32例在我院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比较麻醉前静卧时、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开腹时、拔除气管插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麻醉前静卧时各项参数两组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各项指标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时观察组HR、CO、MAP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CVP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小,SV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VO2、VCO2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时和拔出气管插管后上述指标具有所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是临床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浆胰岛素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分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80例,对比两组麻醉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胰岛素及血糖水平。结果:两组麻醉前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麻醉后相关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30min、术后即刻及术后4h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与全身麻醉组比较,硬膜外麻醉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增高更明显;硬膜外麻醉组手术30 min、术后即刻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在术后4 h血糖水平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全身麻醉组手术30 min、术后即刻及术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组间比较,硬膜外麻醉组手术30 min、术后即刻、术后4 h血糖水平低于全身麻醉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可以使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降低,改善胰岛素分泌,保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围手术期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围手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老年冠心病患围手术期静脉血内皮素(ET)、血栓塞A2(TXA2)、前列环素(PGI2)浓度,并以非手术的内科冠心病患作对照。结果 与非手术的冠心病对照组及术前比较,手术组病人的内皮素、血栓素A2浓度在术中、术后24小时及72小时显增高,前列环素减低。其高峰出现在术后24小时。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静脉血内皮素、血栓素A2、前列环素的浓度在围手术期均发生明显变化,对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年龄≥70岁的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282例。记录每例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从手术开始到术后连续48hHolter监测,记录术中情况及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选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得出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3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22.3%;其中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心肌缺血13.1%、房颤6%、Lown氏分级Ⅳ级以上的室性早搏4.3%、心绞痛1.1%、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0.4%;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相关的5个危险因素分别为:糖尿病[OR值2.348,95%可信区间为(1.128,4.887),P=0.022]、冠心病[OR值2.848,95%可信区间为(1.147,7.070),P=0.024]、术前ST缺血改变[OR值2.803,95%可信区间为(1.057,7.430,P=0.038]、术中失血量≥1500ml[OR值4.389,95%可信区间为(1.288,14.961),P=0.018]、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OR值3.062,95%可信区间为(1.244,7.539),P=0.015]。结论围术期心血管事件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最高,且多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糖尿病、冠心病、术前ST缺血改变、术中失血量≥1500ml、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5个因素为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七氟醚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在医院进行全麻上腹部手术的8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七氟醚组(45例)和丙泊酚组(43例),七氟醚组给予体积分数为3%的七氟醚持续吸入;丙泊酚组维持丙泊酚血药质量浓度2~3μg·mL^-1持续输注,2组均同时给予瑞芬太尼0.4μg·kg^-1·h^-1持续泵入。连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及术后12 h检测患者血清cTnI、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hs-CRP、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观察围手术期患者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毕及术后12 h,2组患者血清cTnI、CK-MB、BNP、hs-CRP、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相同时间点丙泊酚组显著高于七氟醚组(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相比,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对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改善心肌损伤和保护心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冠心病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紊乱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人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变化持点。方法 对 6 8例老年冠心病及 5 0例正常人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进行测定 ,观察其变化特点。结果 老年冠心病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LDL C、ApoB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HDL C、ApoA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且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结论 老年冠心病不仅存在脂代谢紊乱 ,而且存在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39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高龄患者,术前制定护理计划,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维持循环、血糖的稳定,以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39例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均痊愈出院。结论充分做好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52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治疗,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14 h内拔除气管插管;在ICU监护的时间为72~98 h;出院时间为12~18 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能够降低患者免疫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等发生几率,有效保护患者心脏功能,并且减少呼吸神经系统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徐屹  尤斌  高峰  李平  许李力  刘硕 《安徽医药》2011,15(11):1368-1370
目的探讨气囊漂浮导管对重度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后心血管功能监测的方法和结果。方法观察22例重度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插入气囊漂浮导管同时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对病情判断及治疗进行整体效果的评估,同时选用重度冠心病18人进行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搭桥并进行监测。结果该组22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术后心指数基本正常,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二次开胸止血等严重并发症没有发生。两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漂浮导管在重度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后的心血管功能监测上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上应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式选择、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特点。方法选择108例1〉70岁的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76例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CCABG)32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OPCAB组在手术病死率、围手术期心梗、呼吸衰竭、肺部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肾衰、呼吸机使用时间明显优于CCABG组(P〈0.05):结论OPCAB在高龄冠心病患者中能明显降低因为高龄而增加的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是高龄冠心病的外科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疗效、血脂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以积累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14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8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共观察1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后血脂、血清中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辛伐他汀对血脂的调节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均有下降,但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的减少值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可以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能较好的调节血脂,并能对血清中C反应蛋白具有明显降低的作用,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