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中“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二句,与《难经》“重阳者狂,重阴者癫”意思相反,故历代医家存疑。如《医宗金鉴》说:“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必是传写之讹”。现代许多医注家赞同《金鉴》说法,认为是“阴  相似文献   

2.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3.
马春堂  马趁 《河南中医》1996,16(3):187-187
从“巅”“癫”“颠”字的使用看《内经》对脑功能的认识马春堂马趁高艳华朱学民朱秀荣河南省西华县中医院(466600)主题词《内经》/历史中医名词脑《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  相似文献   

4.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水热穴论》又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前者言“阴中之至阴,脾也”;后者言“肾者至阴也”两处都有“至阴”二字,在此其意如何?何谓“至阴”,历代注释有四,一曰至阴,即到达阴之意。此处的至,是作到、达字解;二曰至阴,即指阴之最甚之意。此处的至,是作最、极、甚、大字解;三曰至阴,即穴名,位于足小趾甲根外侧一分许,是足太阳膀胱经井穴;四曰至阴,即农历六月。  相似文献   

5.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6.
梁栋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8):495-495
上盛下虚又称上实下虚 ,最早出于《素问·五脏生成论篇第十》:“诊病之始 ,五决为纪……是以头疼巅疾 ,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 ,甚则入肾。”《类经·疾病类 :十四》注 :“头痛巅疾 ,实于上也 ,上实者因于下虚 ,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 ,盖足太阳之脉以巅入络脑 ,而肾与膀胱为表里 ,阴虚阳实 ,故为是病。”是肾经虚于下 ,而膀胱经实于上也。1 临床表现及治则临床所见的上实下虚 ,一指邪气实于上 ,正气虚于下的证候 ,上和下是相对而言。如脾胃虚弱 ,中气不足而复感寒邪 ,一方面有腹痛 ,大便溏 ,肢冷等下虚证 ;另一方面因寒邪外束肺卫 ,也可…  相似文献   

7.
癫疾,是神志失常的一种病症。俗有“文疯”、“文痴”之称。在唐宋以前,对癫疾的名实称谓有含混之嫌。如《证治准绳》云“素问止言癫而不及痫,灵枢乃有痫瘈、痫厥之名,诸书有言狂者,有言癫狂者,有言风痫者……迄无定论。”此尚习之风,至汉唐及宋亦未予分辨。自元往下,才将癫狂予以区别。首避泾渭者,乃丹溪之言:“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次则有明代王肯堂,发前人之未发,将癫疾与狂、痫明确地区别开来。研究癫证的病机与治法,自《内经》以下,亦代不乏人。如《丹溪心法》云:“癫属阴…大率因痰结于心胸间,“清·林佩琴曰“癫者,多由心脾郁结,志愿不遂,更或惊恐,致神不守舍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经络学说”从温(脉)和眽(脉)的雏形概念开始,发展到《灵枢》时代,已经系统而完整。考《灵枢经》中“经络”一词组约二十处,下面归类加以分析。 1.含动词义《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经络”二字,似应分解。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经脉;经后之“络”为动词,就是说,起于五指间的手三阴三阳经脉,与手  相似文献   

9.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云:“头象天,三阳六府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本篇主要讨论外感头痛。《灵枢·经脉篇》云:“膀胱足大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国如结,踹如裂……。”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之见症,诚以三阳经与厥阴经会于巅顶,是以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头痛作矣。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论治》云:“头者诸阳之首,……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在治法上,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出分经用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内经》“癫疾”病考略河北省河间市医院金栋,尹继增(062450)癫、狂、痫三病(证),自秦汉至金元时期,经常混称,不甚明晰,如《内经》“癫疾”一词.与今所指之病不尽相合。有鉴于此,就《内经》”癫疾”所指何病,不揣浅陋,略例于次。1痫病例《灵枢·癫狂...  相似文献   

11.
巅顶头痛,以其“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冷庐医话·头痛》),又称厥阴头痛.其为厥阴经气逆乱,循经上冲巅顶,故曰“肝气逆则头痛”(《脏气法时论》),或谓“气不上下,头痛巅疾”(《方盛衰论》).临床上以  相似文献   

12.
艾灸对实验性“阴虚”型动物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汉·张仲景提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的证治以来,后世多认为阴虚者不适宜于用灸法。如善于用艾灸疗法的《千金要方》在卷二十九灸例中,也重复以上的提法。直至现代中医学院《针灸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二版教材,在灸法注意事项中仍然指出:“……阴虚发热,凡脉象数疾者,均不宜灸”。  相似文献   

13.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交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  相似文献   

14.
《内经》用字极为深奥,往往一字多义,“脉”即其中最常见的,多义字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法,对于理解,引用原文是至关重要的。“脉”字大体上包括脉管及经络两方面内容,在两方面中又衍变出多种含义:1 从脉管方面看1.1 从生理角度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脉者,血之府也。”及《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这两条经文所说之脉皆人体生理上的脉管。有的直接可以见到,如《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汪机也认为:络脉,血脉也,非十五络之络。这里所谈之脉都指脉管。1.2 从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15.
《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版)释;“足少阴之分间,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和《灵枢经校释》均释为“足少阴肾经之起点”,历代注家于此或阙如弗释,或增义为训。  相似文献   

16.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17.
有关跷脉的循行,中医学院讲义尚未有言其“入脑”者。如《内经讲义》引《灵枢·脉度篇》原文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引《难经·二十八难》原文说:“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中医学基础》说:“跷脉左右成对……阴跷脉经内踝,沿下肢内侧后方上行,经前阴,上沿腹胸进入缺盆,出结喉旁,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经外踝,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与足少阳  相似文献   

18.
中医习称道泄或房事后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四肢不温、少腹阵痛等病症为“夹阴伤寒”。陶华在《伤寒全生集·论沉脉形状指法主病第九》中说:“若脉沉.足冷,面赤、身热或燥,此盖夹阴伤寒也,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里散寒。”指出此症为“欲事劳伤,肾经虚损,复感寒邪”所致。但对此说,诸多学者持有异议。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肾虚非阴症》中说:“今之医者曰,有人入房之后,其复感冒风寒而发热者.谓之明症,不问见证若何,总用参。术、附、桂、姜、萸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蒋宝素在《医略·伏邪》中说:“毋为夹阴…  相似文献   

19.
不谈“脉”的古医籍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脉学是中医诊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当然,如伤骨科、痔瘘科等与脉学的联系较少,但清·钱秀昌《伤科补要》卷二“第一则”还是强调“须辨……脉象之虚实”。儿科也很少注意脉诊的,诚如清·夏禹铸《幼科铁镜·望形色...  相似文献   

20.
并《内经》文中之“并”字,每多含有“甚”字之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意思是说,阳胜则脉流急迫,甚则至狂。《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并”即气甚,“血并”即血甚。气过甚,消耗阴血,故血虚;血过盛,气损不及,故气虚。《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