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M”状曲矫治替牙期前牙反(he)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例替牙期以牙性为主的前牙反(he)患者,应用“M”状曲推前牙向前,通过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观察其上下颌前牙移动及上下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应用“M”状曲矫治替牙期前牙反(he)2至3个月后,前牙反(he)得到矫正,后牙建(he)。上颌切牙向唇侧平均移动4.53mm,下颌切牙向舌侧平均移动1.51mm,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M”状曲能获得较满意的矫治替牙期前牙反(he)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状曲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例替牙期以牙性为主的前牙反(牙合)患者,应用"M"状曲推前牙向前,通过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观察其上下领前牙移动及上下领骨位置的变化.结果:应用"M"状曲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2至3个月后,前牙反(牙合)得到矫正,后牙建(牙合).上颌切牙向唇侧平均移动4.53mm,下颌切牙向舌侧平均移动1.51 mm,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M"状曲能获得较满意的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Frankel功能调节器 型 (以下简称 FR- )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效果 ,从而探讨FR- 矫治替牙期反机理。方法 :采用 FR- 对 42例替牙期前牙反儿童进行矫治 ,通过头影测量观察其矫治前后上下颌硬组织及位置改变。结果 :FR- 能矫正上下颌基骨异常的矢状关系 ,主要变化是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 ,改变下颌骨生长的方向 ,同时使下颌切牙舌倾、上前牙唇倾 ,上颌骨向前生长。矫治后前牙的反覆、反覆盖关系变为正常。结论 :FR- 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理想方法之一 ,其机理是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 ,舌倾下切牙 ,唇倾上前牙 ,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Frankel功能调节器Ⅲ型(以下简称FR-Ⅲ)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效果,从而探讨FR-Ⅲ矫治替牙期反()机理. 方法:采用FR-Ⅲ对42例替牙期前牙反()儿童进行矫治,通过头影测量观察其矫治前后上下颌硬组织及位置改变. 结果:FR-Ⅲ能矫正上下颌基骨异常的矢状关系,主要变化是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改变下颌骨生长的方向,同时使下颌切牙舌倾、上前牙唇倾,上颌骨向前生长.矫治后前牙的反覆()、反覆盖关系变为正常.结论:FR-Ⅲ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理想方法之一,其机理是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舌倾下切牙,唇倾上前牙,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Frankel功能调节器Ⅲ型(以下简称FR-Ⅲ)矫治替牙期前牙反He的效果。从而探讨FR-Ⅱ矫治替牙期反He机理。方法:采用FR-Ⅲ对42例替牙期前牙反He儿童进行矫治,通过头影测量观察其矫治前后上下颌硬组织及位置改变。结果:FR-Ⅲ能矫正上下颌基骨异常的矢状关系,主要变化是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改变下颌骨生长的方向,同时使下颌切牙舌倾、上前牙唇倾,上颌骨向前生长。矫治后前牙的反覆He、反覆盖关系变为正常。结论:FR-Ⅲ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He的理想方法之一,其机理是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舌倾下切牙,唇倾上前牙,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期固定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例7~11岁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可后退至切牙相对,采用上颌固定矫治器解除反<牙合>.结果:15例患者除1例失访,余成功率为100%,平均疗程为3.5~4.5个月,与活动矫治器相比疗效显著.结论:Ⅰ期固定矫治技术可有效解除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解除下颌骨对上颌骨向前发展阻力,降低恒牙期综合矫治难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4”技术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中的矫治时机和矫治特点。方法上颌两侧磨牙制作带环,4个切牙粘贴托槽,下颌配戴带唇弓[牙合]垫,利用“n”曲扩宽上牙弓,下颌配合唇弓加力以解除前牙反[牙合]。结果16例替牙期前牙反 [牙合]病例经“2×4”技术配合下唇弓[牙合]垫矫治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2×4”矫治技术配合下唇弓[牙合]垫,在“n”曲的扩弓作用及下颌唇弓的内收力量下,能有效地解除前牙反[牙合],改善面型,促进上颌骨的正常生长和抑制下颌前伸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朱洪洋 《黑龙江医学》2010,34(7):500-501
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中的矫治效果。方法上下两侧磨牙上制作带环,上下4颗切牙粘贴托槽,视前牙拥挤度选择0.014或0.016英吋的镍钛圆丝排齐前牙。用0.016英吋的澳丝上颌弓丝在颊面管近中端弯制停止曲,停上曲紧抵颊面管,弓丝前端离开前牙唇面2.0 mm入槽结扎。下颌弓丝双侧侧切牙远中端弯制牵引圈,配合Ⅲ类牵引以解除前牙反。结果 16例替牙期前牙反病例经"2×4"技术矫治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2×4"矫治技术配合Ⅲ类牵引,能有效地解除前牙反,改善面型,促进上颌骨的正常发育,抑制下颌前伸。是替牙期前牙反矫治中一种方便、有效的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早期阻断性治疗对安氏二类一分类错(牙合)患者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对10例覆盖大于7mm的安氏二类一分类错(牙合)作早期矫治,矫治前后摄头颅侧位X线片对牙颌面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阻断性治疗后,SNB角平均增加1.22(°),下颌骨基骨向前生长平均2.25mm,磨牙关系矢状方向变化平均3.70mm,前牙覆盖由平均8.68mm减少至平均3.47mm,上切牙向后移动平均2.25mm,下切牙向后移动平均2.34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变化.结论 用Activator对安氏二类一分类错(牙合)进行早期阻断性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二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牙合]垫及颏兜对替牙期反[牙合]的矫治作用。方法选择15例替牙期反[牙合]患者,采用“2×4”技术,上颌戴后牙平面式[牙合]垫,使用改良式长拉钩颏兜对上颌进行前牵引。矫治前后柏头颅侧位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矫治后SNB角、ANB角、下颌平面角、下前面高增大,上切牙牙轴唇倾,下前牙牙轴舌倾,下颌后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凹面型明显改善。结论“2×4”技术联合上颌后牙平面式黯垫及颏兜能有效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改善面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早期阻断性治疗对安氏二类一分类错患者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对10例覆盖大于7mm的安氏二类一分类错作早期矫治,矫治前后摄头颅侧位X线片对牙颌面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早期阻断性治疗后,SNB角平均增加1.22(°),下颌骨基骨向前生长平均2.25mm,磨牙关系矢状方向变化平均3.70mm,前牙覆盖由平均8.68mm减少至平均3.47mm,上切牙向后移动平均2.25mm,下切牙向后移动平均2.34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变化。结论用Activator对安氏二类一分类错进行早期阻断性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二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局部固定矫治技术对替牙期个别牙反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 12例替牙期个别恒切牙反的病人 ,男 4例 ,女 8例 ,年龄 9~ 10岁 ,前牙因牙扭转或牙轴倾斜而有轻度拥挤。在反牙和相邻的切牙上粘贴方丝托槽并结扎片段弓丝。结果  12例反在 3~ 16周内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 6周。结论 片段弓技术能安全快速而有效的治疗替牙期个别牙反 ,尤其适用于有牙扭转或牙轴倾斜并有轻度拥挤的病例。它体积小、对语言及咀嚼功能的影响极小 ,是一种简便而易被儿童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牙期骨性反采用前方牵引器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42例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接受的替牙期骨性反患者,均给予前方牵引器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指标变化。结果矫治后,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患者上颌骨明显向前增长,上颌矢状长度显著增加,上前牙唇倾、下面高增加,Y轴向下后旋转,下前牙舌倾。结论替牙期Ⅲ类骨面畸形患者使用前方牵引器矫治,可促进上颌骨发育,下颌发生轻度向后向上旋转,下切牙舌向直立,上切牙唇倾,较大程度改善病人的侧貌形态,矫治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应用T形曲矫治替牙期切牙反(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1例中切牙牙性反(牙合)的替牙期错(牙合)畸形患儿,在上(牙合)中切牙上粘结方丝托槽,用方丝弯制T形曲结扎于上中切牙上,通过调整T形曲形态对反(牙合)牙施加矫治力.结果 21例患儿的中切牙反(牙合)均被矫正,平均疗程8.5周.结论 T形曲矫治替牙期牙性切牙反(牙合)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方牵引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范围6~10岁,平均年龄8.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近中磨牙关系,不存在明显的功能性下颌移位,应用前方牵引矫治前牙反[牙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0度,ANB角增大3.0度,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盼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董煜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11-3912
目的:探讨导弓式矫治器在乳替牙期前牙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上颌导弓式矫治器治疗乳替牙期前牙反病例7例。结果:7例患者分别在3周~6个月内解除了前牙反。结论:导弓式矫治器在乳替牙期前牙反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方法简便,并且有利于患儿保持口腔卫生。导弓式矫治器同时具备机械及肌能矫治的双重作用,既能利用舌簧推上前牙唇向移动解除前牙反,又可通过导弓促进下颌后退或限制下颌前伸,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由于制作简便,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姜丽梅 《中外医疗》2010,29(34):80-8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合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范围5~10岁,平均年龄8.1岁,患者前牙反合,上颌相对于下颌后缩,近中磨牙关系,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矫治前牙骨性反合,进行正畸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对于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前方牵引治疗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下颌骨轻度向下向后旋转,面形改善,SNA显著增大,平均增大2.1°,ANB角增大3.0°,治疗后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前方牵引结合快速扩弓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十分有效,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技术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中的矫治时机和矫治特点。方法上颌两侧磨牙制作带环,4个切牙粘贴托槽,下颌配戴带唇弓垫,利用"Ω"曲扩宽上牙弓,下颌配合唇弓加力以解除前牙反。结果16例替牙期前牙反病例经"2×4"技术配合下唇弓垫矫治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2×4"矫治技术配合下唇弓垫,在"Ω"曲的扩弓作用及下颌唇弓的内收力量下,能有效地解除前牙反,改善面型,促进上颌骨的正常生长和抑制下颌前伸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改良型ACTIVATOR矫治早期反对颅颌面三维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型ACTIVATOR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 80人 ,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薛氏位关节片及头颅侧位片投影测量进行分析。结果 ①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②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 ,上切牙唇倾 ;③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 ,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 ,乳牙反改变最明显 ,矫治后呈Ⅰ类骨面型 ,替牙期反矫治后仍遗留骨骼异常 ,骨面型仍属Ⅲ类 ;④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结论 改良型ACTIVATOR矫治反 ,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 ,抑制下颌生长 ,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3磨牙,应用多曲唇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患者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例恒牙期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年龄14~1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拔除下颌第3磨牙的方法,应用多曲唇弓技术进行矫治,用头影测量方法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前牙反解除,达到正常覆和覆盖关系。下颌第1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2.6mm,下颌切牙平均舌向移动2.1mm,ANB角平均增加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除下颌第3磨牙,应用多曲唇弓技术矫治,适用于生长发育减速期,下颌牙弓没有拥挤且有开倾向的轻、中度骨性Ⅲ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