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低龄儿童轻中度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的效果及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0例儿童圆锥角膜患者。方法 对2001-2011年在北京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配戴RGPCL连续3年的40例年龄在3~16岁,平均(12.80±3.09)岁的儿童圆锥角膜患者,进行电脑验光及眼部相关检查,分别观察配戴RGPCL 3年间的角膜顶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并观察角膜地形图角膜K值、SRI、角膜散光的变化,以及角结膜有无异常反应,综合分析RGPCL对于儿童圆锥角膜控制的效果。主要指标 矫正视力、角膜K值、SRI、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配戴RGPCL 3年间,矫正视力提高0.19±0.03。戴镜前与戴镜3年时比较角膜厚度变化(13.81±7.98)μm,3年间配戴镜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角膜平坦K值、陡峭K值在戴镜前和戴镜3年时变化分别为(0.26±0.59)D,(0.97±0.75)D,角膜散光降低(0.88±0.40)D,SRI在3年间降低0.09±0.10,在配戴镜前后3年以上各数据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且角结膜未发现明显损伤及炎症病例。结论 低龄儿童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RGPCL对于圆锥角膜发展有一定控制作用,眼表未见明显损害,安全有效。(眼科,2016, 25: 317-32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与角膜塑形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触镜室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9例(57眼),平均年龄(9.7±2.1)岁,等效球镜度范围-1.00~-4.75 D,验配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屈光检查、Oculus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地形图、Canon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子(CRF)。根据角膜中央K值及e值采用经验法进行镜片验配。分别于戴镜1 d及7 d后进行角膜曲率测量,测得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对戴镜前、戴镜后1 d、戴镜后7 d的视力、角膜曲率进行方差分析,并分别对CH及CRF值与戴镜1 d、7 d后角膜曲率变化值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配戴1 d后角膜曲率平坦K1由(42.76±0.78)D下降到(41.78±0.86)D,戴镜7 d后下降为(40.52±1.26)D(F=71.962,P<0.05),戴镜1 d后陡峭K2由(43.91±0.81)D下降到(43.34±0.89)D,戴镜7 d后下降到(42.14±1.44)D(F=40.602,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CRF值与戴镜后1 d、7 d角膜曲率平坦K1、陡峭K2的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及CRF值在角膜塑形术角膜重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3.
角膜塑形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欣杰  周杭帅  刘然  吴从霞 《眼科》2012,21(6):381-383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后1天角膜形态变化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等效球镜度-1.50~-6.00 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5例(30眼)。方法 双眼配戴夜戴型角膜 塑形镜,配戴前、配戴一夜摘镜时和摘镜后4小时分别测量等效球镜度、Pentacam分析系统测量角 膜平坦、陡峭K值和中央角膜厚度,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 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角膜黏滞性CH值,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一夜后等 球镜效度由配戴前(-3.72±1.82) D下降到(-2.12±1.93) D,角膜曲率平坦K1值从(41.95± 1.12) D下降到(41.22±1.34) D,摘镜4小时后等效球镜度回升到(-2.59±1.98)D,角膜曲率 平坦K1值回升到(41.44±40.10) D。中央角膜厚度在配戴一夜后由(535.9±34.5)μm增加到( 553.3±36.6)μm(P=0.000),摘镜4小时恢复至(535.0±40.3)μm。配戴一夜后CRF值由 (10.0±1.4)mm Hg升高至(10.7±1.5)mm Hg(P=0.037)。CH值由(10.6±1.4)mm Hg略有升 高至(10.7±1.3) mm Hg(P=0.208)。摘镜后4小时,与刚摘镜时比CRF值回降至(9.6±1.2)mm Hg(P=0.000),与配戴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CH与配戴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3)。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天角膜生物力学随角膜形态变化而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测 量可作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微观结构变化的一种观察手段。(眼科, 2012, 21: 381-38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后角膜曲率、屈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就诊并连续随访7年的62例(124眼)圆锥角膜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验配前及每次复诊时均接受主觉验光、非接触眼压、裂隙灯、角膜地形图等检查。主要指标 角膜曲率,屈光度。结果 初诊、末诊角膜平坦K值分别为(46.56±4.68)D和(46.48±4.59)D,角膜陡峭K值分别为(52.37±5.70)D和(51.33±5.49)D。在配戴RGPCL后的前3年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快速下降到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初诊时LogMAR裸眼视力、框架矫正视力、RGPCL矫正视力分别为1.18±0.46、0.39±0.39 和0.04±0.09。末诊视力分别为1.19±0.16、0.31±0.28和0.04±0.06。随着角膜曲率的变化,RGPCL始终可以保持较好的视力。初诊、末诊的球镜屈光度分别为(-6.70±3.89)D和(-8.81±3.93)D,柱镜屈光度分别为(-3.63±1.71)D和(-3.08±1.67)D。在随访期间,球镜屈光度缓慢升高,柱镜屈光度逐渐降低随后平稳。结论 配戴RGPCL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圆锥角膜病情进展,并始终保持较好的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的变化规律呈抛物线改变。(眼科, 2018, 27: 358-36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新力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坚持戴镜且欲停戴重新验配的近视患者26例(49眼)。方法 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各指标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平坦轴曲率、角膜陡峭轴曲率、角膜散光、角膜厚度。结果 角膜平坦轴曲率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分别为(42.32±1.87)D、(40.18±1.83)D、(41.97±1.86)D,角膜陡峭轴曲率分别为(43.46±1.76)D、(41.46±1.74)D、(43.30±1.90)D,两指标配戴前与停戴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4,0.777)。各时间点角膜散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戴镜中角膜厚度略变薄,配戴前及连续戴镜12个月分别为(546.23±24.33)μm、(537.18±27.89)μm,停戴后逐渐恢复至(541.23±22.25)μm,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塑形效果稳定后每矫正-1.00 D屈光度实际下降K值为(0.52±0.18)D,实际角膜厚度变薄为(2.35±2.23)μm。停戴3~4周后K值恢复程度为(86±15)%,角膜厚度恢复程度为(68±45)%。结论 停戴夜用角膜塑形镜3~4周后各角膜参数恢复至接近戴镜前水平。(眼科,2016, 25: 306-309)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RGPCL矫治圆锥角膜的长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05-2009年间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因圆锥角膜验配RGP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60例(496眼)。男212例,女48例。所有患者随访观察时间至少4年。评估RGPCL镜片配适状态,对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配戴RGPCL前后圆锥锥顶K值及角膜厚度进行比较,观察角膜曲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配戴RGPCL初期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RGP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5,P<0.05)。4年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RGPCL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2,P<0.05)。配戴RGPCL前及4年后圆锥锥顶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5),圆锥锥顶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05)。432眼(87.1%)的配适状态为三点接触,46眼(9.3%)为顶点充盈,18眼(3.6%)为可接受的顶点接触。角膜曲率变化情况为,仅3眼(0.6%)陡峭角膜曲率值增加,64眼(12.9%)扁平角膜曲率值增加。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弃戴,33眼(6.6%)出现角膜上皮点状着染,未发现角膜缘新生血管,无角膜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CL能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能延缓圆锥角膜发展,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RGPCL对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及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期为KK2期的圆锥角膜眼,有效配戴RGPCL者22例(28眼)作为实验组,无效配戴RGPCL者8例(9眼)作为对照组,均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观察配戴RGPCL 1年后的矫正视力及配戴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RGPCL 1年后患者矫正视力提高,明显优于框架眼镜。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坦K值变化不大(P>0.05),而陡峭K值明显变小(t=4.420,P<0.01),角膜散光变小(t=4.271,P<0.01),形态学参数中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变小(t=2.939,P<0.01;t=1.690,P<0.05),最小曲率半径(Rmin)变大(t=2.315,P<0.05),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IVA、高度离心指数(I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诊期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配戴RGPCL对KK2期圆锥角膜眼不但可提高视力而且能改善病变区角膜形态,是目前非手术方法矫治圆锥角膜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的规律。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法选择圆锥角膜50眼和年龄相匹配的预行LASIK手术的50眼;测量LASIK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并与圆锥角膜患者相应的角膜参数进行比较。对LASIK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圆锥角膜的生物力学数据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各时间点差异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组之间的差异行u检验。结果LASIK术前CH[(10.25±2.44)mmHg]及CRF[(10.97±2.33)mmHg]明显高于术后1周[(7.84±1.25)mmHg、(7.47±1.13)mmHg]及术后6个月[(8.33±1.16)mmHg、(8.18±1.33)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角膜生物力学值较术后1周时有回升;圆锥角膜患者的CH[(7.19±1.35)mmHg]、CRF[(7.15±1.46)mmHg]与LASIK患者术后1周角膜CH、CR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05,P<0.01)。结论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CH、CRF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提示早期角膜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控制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远期效果。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戴用RGPCL随诊5年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2.50 D)患者48例(69眼),平均年龄(15.2±1.5)岁;戴用框架眼镜随诊5年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2.50 D)患者51例(102眼),平均年龄(15.3±1.6)岁。方法 两组患者配镜前后均经复方托呲卡胺散瞳验光。检查二种矫正方法组患者的矫正视力,电脑验光仪检测角膜水平曲率半径、垂直曲率半径和平均曲率半径。两组患者连续5年观察上述数据变化,并对初诊时及第5年随诊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球镜度、柱镜度、戴镜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半径值、角膜垂直曲率半径值、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值。结果 第5年时,RGPCL组和框架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99±0.41)和(0.74±0.13)。第5年与初诊时比较,RGPCL组和框架组球镜度分别增加(0.623±1.067)D、(2.018±1.46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RGPCL组柱镜度减少(0.696±0.694)D,框架组柱镜度增加(0.417±0.57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GPCL组戴镜5年后角膜水平曲率半径、角膜垂直曲率半径、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0.046±0.106)mm、(0.189±0.184)mm、(0.119±0.131)mm。 结论  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的近视、散光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眼科,2016, 25:93-97)  相似文献   

10.
谢培英  王志昕  杨丽娜  郭曦  唐琰 《眼科》2009,18(5):297-300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3年以上的视力矫正效果,屈光度和处方参数变化以及角膜塑形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配戴RGPCL连续观察3年以上的圆锥角膜患者73例(136眼)。方法患者于戴镜前、戴镜1、2、3年检测视力,自动验光仪/角膜曲率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的圆锥角膜筛查软件检测。观察戴镜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其他角膜形态学改变;对比RGPCL处方基弧、屈光度的变化。根据病变程度按轻度圆锥角膜组(A组)和中、重度组(B组)分级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屈光度数,RGPCL基弧,角膜地形图的各项指标。结果患者平均戴镜(49.3±15.3)个月(36~76个月)。初诊裸眼视力(UVA)平均3.76±0.45,框架镜矫正视力(SPVA)4.57±0.53,RGPCL矫正视力(RGPVA)4.89±0.14,视力有显著提高(F=171.994,P=0.000);末诊RGPVA4.95±0.11,与初诊比较有显著提高(t=-6.733,P=0.000)。B组比A组提高更显著。RGPVA可达0.8或以上的比率,戴镜初期、1年、2年和3年后分别为85.13%、86.76%、85.60%和84.62%。初诊与末诊检查相比较,近视度为(7.13±4.01)D和(6.23±3.42)D(辟0.014),角膜散光度为(6.23±3.24)D和(4.42±2.34)D(P=0.000)。初诊与末诊RGPCL处方基弧为(7.38±0.50)him和(7.54±0.42)mm(P=0.000),RGPCL处方度为(-6.22±3.59)D和(-5.33±3.09)D(P=0.000)。与A组比较,B组的屈光度与镜片弧度的变化更显著。角膜地形图各项表面参数除SAI、IAI和AA3项其初、末诊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项参数值均有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圆锥角膜患者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RGPCL,能较好地获得持久的矫正视力,并可获得显著角膜塑形效果,明显降低近视度和散光度,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形态学差异,为临床诊断及分析继发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3例(20眼)为继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时期某一时间段内确诊的原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8例(25眼)为原发组.原发组与继发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18.9±2.8)岁(15~28岁)和(24.3±9.1)岁(19~48岁);眼轴平均长度分别为(25.39±1.33)mm(23.3~27.8 mm)和(27.09±2.43)mm(25.3~30.1 mm)(t=3.942,P<0.01).对2组患者的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比较2组角膜最溥点位置,角膜前表面最大模拟曲率(Kmax),角膜模拟散光度,角膜中央3 mm区平均曲率及3 mm区散光度,角膜前、后表面距最佳拟合球面距离(Diff值),角膜后表面形态等.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组角膜最薄点在4个象限的分布为颞下18眼(72%)、颞上4眼(16%)、鼻下1眼(4%)和鼻上2眼(8%),继发组为颞下8眼(40%)、颞上4眼(20%)、鼻下4眼(20%)、鼻上4眼(20%).原发组和继发组角膜模拟散光度分别为(5.85±3.26)D和(3.95±2.51)D(t=-2.142,P<0.05);3 mm区散光度分别为(4.12±2.11)D和(2.82±1.50)D(t=-2.187,P<0.05);2组患者后表面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圆锥角膜地形图形态较原发圆锥角膜相对规则,角膜散光度小.角膜最薄点分布均匀且靠近角膜中央,提示角膜中央过多切削可能是继发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跨上皮紫外线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对36例(54眼)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行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表面麻醉下采用意大利SOOFT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仪将0.25%的核黄素导入角膜10 min(电流1.0 mA),370 nm的紫外线照射9 min(能量10 mW/cm2)。平均随诊(14.1±2.3)个月。术后1 d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1、3、6、12个月复诊。检查指标包括UCVA、BCVA、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生物力学、角膜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手术前后的各项指标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1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发现角膜上皮点状混浊、水肿,次日好转。未出现角膜溃疡、角膜溶解、haze、剧烈眼痛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者UCVA从4.27±0.23提高到4.41±0.20(t=3.962,P<0.01),BCVA从4.69±0.23提高到4.82±0.14(t=3.507,P<0.01);Kmax下降(1.25±0.68)D(t=9.351,P<0.01);散光值下降(0.30±0.21)D(t=7.227,P<0.01)。角膜最大压陷深度从(1.21±0.11)mm下降为(1.16±0.12)mm(t=4.131,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法可以有效控制进展期圆锥角膜的发展且未出现类似传统去上皮法导致的多种并发症。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有望取代去上皮法成为进展期圆锥角膜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硬性透氧性隐形眼镜(RGPCL)矫治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62只眼)圆锥角膜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15-38岁,平均年龄23.25岁。I期,角膜屈光度数≤48.00 D,共22只眼;Ⅱ期,角膜屈光度数≤53.00 D,未见角膜瘢痕,角膜厚度≥400μm,共15只眼;Ⅲ期,近视和/或散光度数-8.00--10.00 D,角膜屈光度数〉53.00 D,未见中央部瘢痕,角膜厚度200-400μm,共13只眼;Ⅳ期,屈光度无法测量,角膜瘢痕,共12只眼。除Ⅳ期中有3只眼等待角膜移植外,余59只眼行框架眼镜、RGPCL验配,比较框架眼镜与RGPCL矫正视力的情况。复诊观察角膜情况,随访时间3-24个月。结果 (1)I、Ⅱ、Ⅲ、Ⅳ期框架眼镜平均视力分别为0.823±0.182、0.468±0.248、0.289±0.178、0.151±0.147;I、Ⅱ、Ⅲ、Ⅳ期佩戴RGPCL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955±0.106、0.933±0.123、0.831±0.197、0.678±0.277。I、Ⅱ、Ⅲ、Ⅳ期随病变严重程度,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和佩戴RGPCL的矫正视力均下降。各期比较均为RGPCL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视力(I、Ⅱ、Ⅲ、Ⅳ期分别比较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行配对t检验:t=-3.321,P=0.003;t=-8.882,P=0.000;t=-7.408,P=0.000;t=-8.262,P=0.000)。(2)59只眼平均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为0.513±0.324,佩戴RGPCL的平均矫正视力为0.880±0.190,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0.218,P=0.000),佩戴RGPCL后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视力。(3)佩戴特殊设计圆锥片有29只眼(占49.2%),其余30只眼佩戴球面或非球面RGPCL(占50.8%)。(4)随访时间内均未发现角膜缘新生血管、角膜溃疡严重并发症,角膜点状染色发生率为23%,Ⅲ、Ⅳ期患者多见。结论 RGPCL矫治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显著,早期治疗视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刘立洲  吕燕云 《眼科》2010,19(6):410-413
目的 探讨高透氧硬性接触镜(RGPCL)对LASIK术后圆锥角膜的矫治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LASIK术后圆锥角膜患者31例(41眼).方法 患者戴用RGPCL,随诊1~60个月.比较配戴框架眼镜与RGPCL的矫正视力 随访5年观察配戴RGPCL后角膜曲率半径和角膜散光的改变量.主要指标矫正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结果 LASIK术后轻度、中度和重度圆锥角膜组的平均插片矫正视力和RGPCL矫正视力分别为(0.7±0.2)和(1.0±0.1)(P=0.005) (0.3±0.2)和(1.0±0.1)(P=0.000) 和(0.1±0.1)和(0.8±0.2)(P=0.000).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CL能够达到比插片视力更好的矫正视力.戴RGPCL后,一年内角膜平均曲率半径逐渐变平,以后角膜曲率半径基于这个数值,上下变动在0.05 mm左右.戴RGPCL后角膜平均散光在前半年逐渐减少,三年时有所增加,但仅是0.25 D的改变量,五年时又有所减少,基本稳定在初诊时的散光状态.结论 LASIK术后圆锥角膜的患者配戴RGPCL能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能相对控制角膜的继续前突,减少角膜散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常规角膜塑形术矫治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视度为-0.50~-6.25 D,顺规角膜散光为-1.76~-3.02 D,年龄为6~18岁的患者33例(60眼),观察戴角膜塑形镜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视力改变情况,并结合角膜地形图改变情况对矫治效果进行分级。用logistic回归分析较高度角膜散光患者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影响因素。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为4.15±0.23,配戴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后的视力分别为4.59±0.23、4.90±0.11、4.96±0.07、4.86±0.25、4.93±0.10、4.93±0.11,配戴后U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08,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矫治效果Ⅰ级35眼(58%),Ⅱ级15眼(25%),Ⅲ级8眼(13%),Ⅳ级2眼(3%)。患者屈光度、角膜散光度、角膜下方与上方平均屈光度差值(I-S值)、角膜陡K(SK)值和角膜e值对矫治效果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改良的验配方法,常规球面角膜塑形镜也可以选择性用于自身条件较好的1.50 D以上角膜散光近视患者,并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RGPCL矫正角膜手术后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因角膜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而验配RGPCL的患者29例(38眼),其中 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2例(14眼)、LASE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例(1眼)、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8例(13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不规则散光2例(4眼)、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6例(6眼)。在裂隙灯下进行RGPCL试戴荧光素染色评估后确定处方。采用配对t检验对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患者填写主观自评表评价配戴RGPCL的舒适度和取戴、清洗镜片的难易度。结果 配戴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4.2、4.3~4.4、4.5~4.6、4.7~4.8、4.9~5.0、>5.0分别为5眼(13%)、5眼(13%)、8眼(21%)、10眼(26%)、10眼(26%)、0眼(0%)。戴RGPCL后拥有相应程度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0眼(0%)、0眼(0%)、0眼(0%)、3眼(8%)、15眼(39%)、20眼(53%)。配戴RGPCL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框架眼镜(t=-4.416,P<0.01)。配戴者觉得舒适及取戴、清洁容易的分别为48%、69%、59%。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眼部并发症。结论 RGPCL矫正角膜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的视觉效果优于框架眼镜,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