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监测宜兴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调查人和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血清感染状况,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将有丘陵山区的5个乡镇设立为监测地区,监测地区的医院及市级综合性医院为哨点医院,采集病人的血清作核酸PCR检测及序列测定分析,采集健康人群与动物血清运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SFTSV总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SFTSV总抗体阳性率比较。结果两年共监测报告确诊病例5例,调查健康人群866人,SFTSV总抗体阳性2人,阳性率0.23%。采集5种动物血清215份,SFTSV总抗体阳性6份,总阳性率2.79%。结论宜兴市丘陵山区存在SFTSV的流行,应加强对该病的识别、救治及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该病主要传播途径可能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  相似文献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感染所致,该新病毒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2009年在中国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地区流行传播,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平均病死率约10%,陆续地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有类似疫情报道。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厌食、肌肉痛、寒战、淋巴结肿大、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SFTSV的基因组由大(L)、 中(M)、 小(S) 3 个单股负链 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早期检测方法和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立雨  李家斌 《安徽医学》2017,38(7):861-864
目的 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确诊的67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资料,描述性分析该病的诊治经验及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以老年女性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高峰期在5~7月份;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体温以中高稽留热多见(36例,占53.7%);消化道症状明显(纳差62例,占92.5%),伴有肌肉、肝脏、心脏、胰腺等全身多器官损害.重症患者以血小板早期急剧下降,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低血压休克和呼吸衰竭为主.结论 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血小板减少伴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多器官功能损害,患者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RNA PCR扩增引物进行优化,提高患者血清中SFTSV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自行设计(L1、M1、S1)并参考文献报道(L2、M2、S2)选用引物12对,分成6组,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确诊病例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SFTSV RNA的L、M和S片段,基因克隆后进行DNA测序,计算不同引物扩增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进行比较,研究病毒检出率与血清采集时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引物RT-PCR扩增SFTS患者血清中SFTSV RNA的L、M和S片段的灵敏度不同。从生物学意义上看,S片段灵敏度最高,其次是L片段,未扩出M片段。血清中病毒RNA检出率,7 d内为64.3%,7~14 d为37.5%,应用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0.37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血清中未扩增出SFTSV RNA任何片断,所有引物检测的特异度均100%。结论 PCR检测SFTS患者血清中SFTSV RNA时,可优先选择S1引物。  相似文献   

6.
于蕾  于鹏  肖冰  侯君  陈玉凤 《医学动物防制》2015,(4):422-424,427
目的研究大连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血清标本的检测。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资料整理及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共检测标本111份。2011-2013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71%(10/28)、37.04%(10/27)、58.93%(33/56),合计为47.75%(53/111)。经显著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4.79,P=0.03﹤0.0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核酸检测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病例以农民为主,发病无性别差异,年龄以50~79岁组为主,6~10月份为高发季节,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疾病高发地区。结论大连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流行地区,标本的及时检测对病例治疗有重要作用。农民是主要宣传保护对象。本地病毒宿主等病毒相关研究需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收治SFTS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特征。结果 40例患者中60~69岁最多(35.00%),男性多于女性(23∶17)。患者多于8~9月发病。有明确蜱虫叮咬史15例(37.50%),有明确田间或野外作业史者30例(75.00%)。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主要体征为淋巴结肿大,皮肤瘀点瘀斑,部分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主要实验室检查异常为WBC、PLT减低,肝功能ALT、AST升高,心肌酶谱CK、CK-MB、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升高。胰腺受累以血脂肪酶升高为主。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钾血症及低钠血症。铁蛋白增高36例(90.00%),降钙素原均轻度升高。经治疗后恢复正常35例(87.5%),昏迷状态自动出院5例(12.5%)。结论有蜱虫叮咬史及野外作业史人群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感人群,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多脏器功能受损。早期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SFTS患者血液、排泄物中的SFTSV RNA。【结果】共43例患者,均为农民,其中男20例,女23例。大多数病例没有蜱叮咬史,但发病前2周均有树木、草丛等野外活动史或田间劳动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蛋白尿、血尿。39例患者血液标本SFTSV RNA检测阳性(90.70%)。所有病例的尿液、粪便、咽拭子标本未检测到SFTSV RNA。【结论】SFTS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患者血液中有SFTSV RNA存在;排泄物中虽未检测出SFTSV RNA,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铜陵地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收集我院近3年收治的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4例疑似SFTS病例中,确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2例;所有疑似病例均有发热,部分病例有畏寒、浅表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泻及肌肉酸痛、黑便、神志淡漠、腹痛、头痛、嗜睡及皮肤瘀点瘀斑、低血压/休克及昏迷等;87.5%的病例有血小板计数减少,75%的病例有白细胞计数减少;24例患者均有肝脏血清生化学指标异常,其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明显。结论:SFTS病例早期无显著特征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临床医生需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李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0):1004-100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2009年在中国大陆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流行并传播,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陆续有类似疫情报道,已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该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SFTSV的基因组由大(L)、中(M)、小(S) 3 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方法 搜集2014—2015年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山东省74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该病多发生于居住在山地丘陵地带的中老年农村居民,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以发热伴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重症患者可出现肺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损害等。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46例临床治愈出院,12例住院期间死亡。16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其间13例死亡。 结论 SFTS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应加强防病意识,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易被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荧光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RNA及S、M、L3个特异性基因鉴定,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2例误诊患者的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3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中均能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3个特异性基因,S基因序列比对均为新布尼亚病毒,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的基因序列有一定的差异。结论通过病毒特异性基因鉴定、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双份血清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效价检测,3例临床误诊的患者均为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悬液等综合治疗,其中早孕人流1例,中孕引产2例,其余均行剖宫产术,在终止妊娠时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妊娠合并重型血小板减少对母婴危害较大,积极治疗提高血小板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不同病因引起血小板减少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以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008年收治的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常见病因包括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AT)、先兆子痫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结果 PAT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9/L者较〉50×10^9/L者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之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处理,可有效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确诊的17例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及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 17例SFTS患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份,高峰在6~8月份;危重型9例,普通型8例。死亡6例(均为危重型),病死率为35.29%。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死亡患者主要为高龄合并有基础病、高热、血小板下降明显者,病程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对于高龄、血小板迅速下降、存在基础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重型患者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5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经过及转归等资料.结果 253例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多在5~10月发病,部分有蜱叮咬史,高度可疑可有人传人形式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及乏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感染中毒症状,主要体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蛋白尿、血尿,ALT、AST、CK、LDH升高.抗生素的选择以多西环素为基础,加强对症、支持治疗.215例治愈,死亡36例,2例未能取得联系;年龄偏大、既往有基础疾病、发病后未及时诊治和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病情多较重,病死率较高.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新发现的感染病,易被误诊,二者在临床上难以鉴别,提高该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隔离和防护措施,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不明原因发热689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689例患者的病因、诊断方法、临床表现。结果 689例患者中确诊病例为633例,确诊率为91.9%。病因:感染性疾病269例(39.0%),其中结核病所占比例最高达48.7%(131/269),肺外结核并不少见;结缔组织病236例(34.3%),其中成人斯蒂尔病所占比例最高达53.8%(127/236);恶性肿瘤69例(10.0%),其中淋巴瘤所占比例最高达56.5%(39/69),所有肺癌均合并有阻塞性肺炎;其他疾病59例(8.3%),其中克罗恩病所占比例最高达22.0%(13/59);出院时仍未明确诊断疾病56例(8.1%)。结论感染性疾病仍然是FUO的主要病因,结核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结缔组织病和恶性肿瘤在FUO中也占有相当比例,大多数FUO通过仔细检查和分析最终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发热待查2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发热待查(FUO)的病因及发病趋势,以利于临床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994-2005年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FUO诊断标准、年龄≥14岁的2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4例患者通过多种方法最终确诊223例(87.8%),包括感染性疾病123例(48.4%),其中结核病23例,占感染性疾病的18.7%;结缔组织病40例(15.7%);肿瘤性疾病21例(8.3%);其他疾病39例(15.4%).最终仍原因不明者31例(12.2%).1994-1999年与2000-2005年的资料相比,结核病、恶性肿瘤及原因不明者比例增加,伤寒比例减少.结论 感染性疾病是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其次为结缔组织病和肿瘤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