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39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集的3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较多,其次为中药制剂;严重不良反应多在静脉给药后发生。结论: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徐芳 《医药导报》2012,31(2):261-263
目的了解和分析杭州市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0月杭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 145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抗感染药物14类109个品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1 073例(占25.89%),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884例,占21.33%)。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多见,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76.82%)。结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重视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类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生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12例,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并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结果临床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皮肤损害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0.96%、20.83%、9.94%;发生不良反应的抗感染类药物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复方类,发生率分别为32.37%、18.27%、14.42%;发生不良反应前3种途径分别为静滴、口服、肌注,其发生率分别为86.22%、10.90%、2.24%。结论在临床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恰当用药方式,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85例,按药物类别、剂型剂量、患者年龄及性别、不良反应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8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0例,占58.8%;女性患者35例占41.2%。发生不良反应药物类别中有抗感染药物、消化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类风湿药物等,其中抗感染药物最多。结论通过对我院的观察,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35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和分析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种类、抗感染的类型及因果关系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5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中,以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14例,占31.93%);其次为头孢菌素类(67例,占18.77%)。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162例,占45.38%),其次是消化系统(93例,占26.05%)。抗感染药用于抗感染以呼吸系统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52例,占42.58%),其次是术后抗感染(79例,占22.13%)。结论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重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我院4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丽君 《中国药业》2001,10(10):68-68
目的:观察我院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通过46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39.1%),其次中药制剂(28.6%),主要类型表现为皮疹。结论: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危害人类健康,临床医生要注意用药安全,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01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原因,更好的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对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年所收到的101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分析研究。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9个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神经系统损害。结论:随着抗感染药物品种和使用的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本院9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本院抗感染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2~2013年搜集的9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按患者的年龄、性别、引发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品种、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9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注射给药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引发不良反应,引发皮肤及附件的损害较多。结论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进行抗感染药的使用时,要注意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院182例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菊琴 《安徽医药》2008,12(1):88-89
目的分析本院182例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2年至2006年上报的182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所引发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呈现数量上升、药物品种集中的特点;不良反应发生部位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引起ADRS最多的药物为喹诺酮类;ADRS最常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51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51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72个品种,其中氨基糖苷类药居首位(114例,占22 22%),其次为青霉素类(107例,占20.86%)、头孢菌素类(97例,占18.91%)、喹诺酮类药物(86例,占16.76%).不良反应的分类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介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多年来不良反应报告及药物作相互作用。结果:该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在骨骼、皮肤、心脏、中枢系统等均报告出现不良反应,并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为临床常用抗感染药,对其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应尤为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本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了解本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本院2009-06 ~2012-06收集到的13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情况、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的种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的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8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63例,女性75例,女性多于男性;0 ~ 14 a儿童构成比最高,占32.61%;静脉滴注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09%;涉及抗感染药物10类37个品种,头孢菌素类86例居首位,占62.32%,其次为喹诺酮类14例,占10.1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62例占44.93%.结论 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其用药监测,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80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28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β-内酰胺类所致不良反应较多,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军队属“三级甲等”医院273例住院病人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73例1999年--2001年肺部感染病历进行用药频度、药物费用、合理用药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临床不合理用药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64.47%,其中以超代使用头孢菌素为主,共108例,占39.56%;由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28例,占不合理用药例数的15.82%,仅配伍不合理导致的不良反应就有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93%;使用1种抗感染药物临床有效率为91.43%,合并使用2—4种抗感染药物临床有效率均为88%,合并使用5种抗感染药物的有效率为79.12%,而6种药物以上联合使用,其临床有效率仅为71.69%。结论:抗感染药物应用中,存在着严重的配伍不合理、超代、超剂量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合并用药品种数越多,费用成本越大,但有效率未必就好;广大医务人员应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水平,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深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上报的3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及其品种数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31个品种,发生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41.12%,以女性患者居多;静脉滴注给药占88.46%;涉及抗感染药物82例,占24.26%;中成药74例,占21.89%;单品种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共41例,占12.13%;涉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34.83%。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成药,加强对肠外营养药物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集到的112例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112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注射剂联合应用的种类、静脉给药的方式及患者年龄偏小有关,ADR最常见表现为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多见。结论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注射剂,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南药学》2019,(9):1573-1576
目的对本院2015-2018年344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临床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44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按患者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分级、发生时间、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1.098∶1);不良反应多发生于中青年(133例,38.66%);不良反应多集中于24 h内(122例,35.47%);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257例,74.71%);莫西沙星(81例,23.55%)、头孢菌素类药物(77例,22.38%)和磷霉素氨丁三醇(32例,9.3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124例,36.05%)。结论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会损害患者健康还会加快耐药菌的产生,临床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视,保障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住院患者因使用抗感染药物所致的549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1—2003年ADR监测室收集的549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涉厦8大类44个品种,549例不良反应中,男236例,女313例。20-49岁这一年龄段发生率最高,占57.2%。倒敷最多的为头孢茼素类,其次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刈告床应更进一步加强和重视ADR监测,改善愈后,规范合理用药,以减少或控制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菊琴 《海峡药学》2010,22(3):213-214
目的分析我院20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4年至2008年上报的209例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所引发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呈现数量上升、药物品种集中的特点;不良反应发生部位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引起ADRs最多的药物为喹诺酮类;ADRs最常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减少ADR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毛立新 《抗感染药学》2007,4(3):142-143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ADR发生因素。方法:对2006年度142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按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9个品种,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用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损害,严重不良反应3例。结论:应继续加强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尤其加强不易观察的不良反应及慢性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