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护理指导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小侔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06-1606
脑卒中后尿失禁是较多患出现的功能障碍之一,致使患的心理、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重于医疗问题。在对脑卒中后遗留尿失禁患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产生本症的主要原因,为制订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提供指导,可以因人制宜,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有利于患恢复自控排尿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促进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最佳证据的应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中心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制订了5条审查标准,应用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个神经内科病房开展质量审查,包括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证据应用和证据应用后的再审查。结果证据应用后,5条审查标准的执行率从0. 00%~7. 50%上升至92.30%~100. 00%。护士的平均知识得分由38. 18分上升至93. 42分,患者的平均知识得分由3. 33分上升至7. 64分。进行盆底肌训练的12例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其出院后1个月尿失禁评分较入院时下降(P 0. 05)。结论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最佳证据的应用,能规范护士在尿失禁护理实践中的行为,提高护士对尿失禁患者评估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尿失禁是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存活者中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4%~69%[1]。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的定义,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确定构成社会和卫生问题,且客观上能证实的不自主的尿液流出。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其疾病管理也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关注。现就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治疗及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异常以及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06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膀胱尿道功能;并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以及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结果脑卒中后尿失禁主要尿动力学异常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针灸、生物电反馈和超声波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症状。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为主,采用针灸、生物电反馈并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尿失禁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在37%~58%之间[1-3],短期尿失禁者多,尿失禁常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恢复情况密切相关[4].积极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对改善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我们对脑卒中急性期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在脑卒中后出现尿失禁.2.3.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不同性别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将168例脑卒中尿失禁患者根据性别分组,女76例为女性组,男92例为男性组,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参考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 )。结果:女性组I-QOL评分在行为限制领域、心理影响领域、社会障碍领域及生活质量总评分等方面均明显低于男性组(P<0.05)。结论:女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男性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应重视对女性脑卒中尿失禁的治疗,提高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阶段护理脑卒中尿失禁恢复效果,探讨分阶段护理对脑卒中尿失禁的康复。方法将78例急性脑卒中的患者根据住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4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按病情给予相应常规治疗及神经科专科整体护理。后38例为观察组,采取根据病程分阶段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恢复后期的阶段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致尿失禁的临床症状,促进尿失禁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膀胱管理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10家医院的723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卒中情况、既往史、膀胱管理情况等。结果:723例调查对象中,尿失禁患者共有321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总发生率为44.4%。其中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发生率为34.6%,恢复期发生率为50.9%,后遗症期发生率为54.5%。67.9%的尿失禁患者每天有数次漏尿,48.6%的尿失禁患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未进行膀胱再训练。结论: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膀胱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医护人员应重视此类患者并取得其本人及家属的配合,尽早开展膀胱训练,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尿失禁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尿失禁。对52例患者进行较系统的康复指导和训练,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以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两周内有尿失禁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初脑卒中严重性(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意识状况),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及简易精神状态测定(MMSE);3个月后随访,调查尿失禁恢复情况及功能康复情况(OHS),根据尿失禁的预后把患者分为两组:恢复自主排尿组和持续尿失禁组,并对两组患者以上各方面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小于或等于9分的患者比评分10~15分的患者3个月后持续尿失禁的可能性大犤OR=20.93;95%CI(4.32,101.36)犦;有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3个月后恢复自主排尿的可能性小犤OR=14.19;95%CI(3.81,52.80)犦。3个月后生活不能自理者,在恢复自主排尿组18例(21%,18/86),持续尿失禁组24例(80%,24/3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33.60,P<0.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认知功能缺损是尿失禁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持续尿失禁的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生活多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保留导尿与改良清洁导尿术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自制的“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康复期调查问卷”,对162名脑卒中后并发尿失禁的康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保留导尿患者89例,清洁导尿患者73例。结果采用改良清洁导尿的患者,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较好,评分为(30.7±3.1),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是:疼痛、尿路感染、自身形象紊乱、社交心理障碍以及经济负担。结论改良后的清洁导尿方法,不仅可帮助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恢复或部分恢复膀胱功能,并降低尿路感染率,且有利于患者恢复自信,积极回归社会,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脑卒中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存活率、致残率有所增加。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但目前临床上只注意尿失禁的处理,对于尿失禁的原因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非卒中专科医院中常不主动处理尿失禁,护理人员又缺乏对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指导,而多数患者携带并发症回归家庭。故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尿失禁的观察与护理应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本文参照了近三年来临床52例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法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电刺激治疗组,各35例。电刺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TEAS)。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护理。7天后两组进行生活质量评分(I--QOL)的比较。结果干预7天后两组I—QOL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经皮电刺激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科2016年6月~2016年12月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48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观察组采用某有限公司AM1000B生物反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尿失禁治疗效果、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评分、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尿失禁的有效率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膀胱过度症状评分、失禁性皮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有显著效果,同时降低了失禁性皮炎的发生,提高了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观察和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急性期进行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老年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和常规的护理方法,在发病2周、4周、8周后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尿失禁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制定饮水计划、定时排尿、改善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和一周内尽早拔除尿管,是有效而简单易行的护理干预,配合早期的康复训练,能促进老年脑卒中患者尿失禁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可以直视患者膀胱内压的变化,获得逼尿肌顺应性、膀胱内压力变化、安全容量等信息,以指导膀胱训练和治疗.结果:40例患者经过2周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减少(P<0.05),日均每次排尿量、首次膀胱充盈感容量和最大膀胱容量均有所增加(P<0.05).结论:视觉反馈训练用于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治疗,可以增加膀胱的容量,减轻患者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急迫性尿失禁的最佳治疗方法,应用生物电反馈加超声波对93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观察,同时与93例同期应用定时排尿刺激法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对照组)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痊愈率89%,明显高于对照组36%,说明生物电刺激配合超声波骶神经调理对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康复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卒中并发尿失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其与病变性质、部位、ADL能力及预后等的关系.方法425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卒中后10 d内有无尿失禁分为2组,A组157例,伴尿失禁;B组268例,无尿失禁.比较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部位、病变性质及卒中后1个月时的病死率; 10 d及 30 d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与功能独立性测定(FIM)评分.结果脑卒中后10 d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 36.9%,男、女差异无显著性 (P>0.05),而随年龄增长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左侧半球病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P<0.01);同侧皮层+皮层下病变发生率与单纯皮层或皮层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01),而出血性或缺血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脑卒中后 30 d时的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P<0.01).存活患者中A组在脑卒中后10 d及 30 d 时MBI及FIM评分显著低于B组(P< 0.001).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与脑卒中的部位及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伴有尿失禁的患者生存和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认知障碍和ADL能力下降是尿失禁的重要因素,随着认知功能和ADL能力的提高,尿失禁状态亦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9.
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同时接受膀胱功能训练、站立训练、心理情感护理等综合护理。60d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能促进脑卒中尿失禁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以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两周内有尿失禁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初脑卒中严重性(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意识状况),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及简易精神状态测定(MMSE);3个月后随访,调查尿失禁恢复情况及功能康复情况(OHS),根据尿失禁的预后把患者分为两组:恢复自主排尿组和持续尿失禁组,并对两组患者以上各方面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小于或等于9分的患者比评分10~15分的患者3个月后持续尿失禁的可能性大[OR=20.93;95%C1(4.32,101.36)];有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3个月后恢复自主排尿的可能性小[OR=14.19;95%C1(3.81,52.80)]。3个月后生活不能自理者,在恢复自主排尿组18例(21%,18/86),持续尿失禁组24例(80%,24/3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3.60,P&;lt;0.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认知功能缺损是尿失禁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持续尿失禁的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生活多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