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之一,迄今为止发现已近100年。在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GABA可能是最主要的抑制性递质,参与形成约209/6~30%的中枢抑制性突触,其与兴奋性突触之间的平衡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GABA通过与特异性的GABA受体结合后,在控制神经兴奋性与信息加工,神经可塑性与网络同步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GABA受体在听觉系统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GABA受体在听觉系统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发挥重要生物学功能,目前对GABA受体的研究是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GABA受体主要有GABAA、GABAB和GABAC 3类,GABAB受体为代谢型受体,介导缓慢、持续较长的抑制性效应,在脑内参与较多重要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本文对近年有关GABAB受体的研究现状,包括GABAB受体的结构、作用机制、表达、分布、生理作用以及与应激性防御反应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d cacid,GABA)是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由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酶脱羧作用下脱羧而成,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组成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1950年,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大量GABA[1]。在动物体内,GABA几乎只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其中脑组织中的含量大约为0.1~0.6mg/g组织,免疫学研究表明,其浓度最高的区域为大脑中黑质。GABA分布广泛,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均有存在,并在生物体内参与多种调控活动。与GABA结合的受体主要有两类:GABAA和GABAB受体,另外还有GABAA-ρ受体为GABAA受体的亚型,其不同类型赋予了它们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4.
<正>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的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在人体内,GABA是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随着对GABA研究的开展,发现其具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多种生物学功能。GABA多种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激活不同的受体。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7 T核磁共振仪序列进行修改和编译,实现量子滤波技术的应用,通过试管模型实验对可实现在体检测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比较,对后续活体动物及人体实验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双量子滤波技术在7 T核磁共振扫描仪上应用于GABA的检测。在点分辨自旋回波序列基础上编辑新的双量子滤波序列,同时改变量子滤波射频脉冲的波形(Gauss脉冲和Sinc脉冲),比较不同波形对检测具有γ-氨基丁酸的溶液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序列检测的有效性和非耦合抑制性效果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得到,检测到的3.01ppm处的GABA信号和被抑制的重叠的代谢物信号是由选择性双量子滤波脉冲配合滤波梯度得以实现。结论编译的双量子滤波序列可以获得在3.01ppm处的GABA信号,谱编辑分析得出其检测效率为30%~40%;通过谱编辑对结果的分析,不同波形的射频脉冲对GABA检测效果不同,可观察到Gauss波形射频脉冲检测的有效性,但两种波形脉冲对肌酸和胆碱抑制效果都较明显;双量子滤波序列改变TR(Repetition time)或TE(Echo time)时对GABA的检测效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戊四氮致痫大鼠脑内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法检测了戊四氮(PTZ)致痫大鼠和正常大鼠海马、皮层脑组织中Asp、Glu、GABA、Gly的含量变化。结果:FTZ致痫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海马Asp、Glu及GABA含量略增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皮层Asp和Glu含量明显增高(P〈0.05),GABA略增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在癫痫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PAG)是一片环形区域,位于中脑被盖和顶盖之间,其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 vlPAG)在疼痛调控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受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中一种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可以调控vl PAG中大量GABA受体。本文首先介绍PAG与vl PAG的作用、结构和它们在疼痛通路中的作用,然后陈述vl PAG中GABA受体的重要地位和其分类,最后重点综述每种受体的结构和它们与不同药物间的反应或在疼痛调节中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相关调节机制,从而给未来研究vl PAG在疼痛调节中的作用与相关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由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γ-氨基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cells,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条件下,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GABA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2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核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HPLC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GABA神经递质成分。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GABA浓度也渐增加,由每1×107细胞中(3.43±0.25)μmol/L增至(14.69±3.51)μmol/L(F=23.69,P=0.0014)。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前期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euN特异性抗体,并含有高浓度的类GABA神经递质成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抗癫痫作用的机制是否为VNS引起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变化。方法:通过Waters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析32只接受不同持续时间迷走神经刺激的大鼠脑干孤束核部位主要兴奋及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1小时持续刺激组孤束核部位GAB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显意义。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可能通过升高孤束核部位的GABA含量起到抗癫痫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普唑仑为苯二氮革类中枢神经抑制药,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随着用量的增大,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研究认为本药可加强或异化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GABA在苯二氮革受体相互作用下主要在中枢神经各部位起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抑制作用。大剂量抑制呼吸及循环中枢,可因休克而致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由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γ—氨基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s,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条件下,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GABA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2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核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HPLC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GABA神经递质成分。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GABA浓度也渐增加,由每1&;#215;10^7细胞中(3.43&;#177;0.25)μmol/L增至(14.69&;#177;3.51)μmol/L(F=23.69,P=0.0014)。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前期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euN特异性抗体,并含有高浓度的类GABA神经递质成分。  相似文献   

12.
毒鼠强是神经毒性高效杀鼠剂,以对人、畜、禽均有剧毒,至今尚无特效解毒药.关于毒鼠强强烈致惊作用的机制,近30年来国内外研究焦点主要围绕脑细胞的γ-氨基丁酸(GABA)及其受体展开,并已初步阐明毒鼠强是GABA受体拮抗剂,其致惊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直接抑制脑内GABA与其受体结合.这为临床寻找特效解毒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γ-氨基丁酸(GABA)是人体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但其浓度很难在体测量。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1H-MRS波谱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抑制肌酸(Cr)信号来提取GABA峰:首先分析5名正常成年人普通PRESS序列扫描的数据(共15组),其中12组出现GABA峰;然后将此方法与J-difference edited脉冲序列对4名未成年人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处理2只正常恒河猴与致其癫痫后的脑部MRS数据。3个步骤的处理均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成功提取出了与Cr重叠的GABA峰(3.00 ppm)。  相似文献   

14.
有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中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的失衡,在兴奋毒性激发中起一定作用,并与多种因素参与造成脑损伤。为了进一步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兴奋性氨基酸及抑制性氨基酸的关系,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8年1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脑脊液(CSF)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酶活性进行观察,并作CT扫描,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组:按1996年杭州会议诊断HIE标准,足月儿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日龄2.5天(4小时至3天),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荧光法检测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方法,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运用AQC柱前衍生RP-HPLC荧光法,分别检测15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组)及15例对照组患者脑脊液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递质水平,并进行AQC柱前衍生RP-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本实验条件下,Asp、Glu及GABA3种氨基酸在35min得以较好分离,峰面积与氨基酸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好的精确性,是一种方便、稳定、可靠的检测方法。颅脑损伤组患者脑脊液Asp、Glu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AB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RP-HPLC法是检测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简便方法,准确度高;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Asp、Glu水平显著升高,GAB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与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月峰  吕宏卫  王其彰 《新医学》2007,38(2):125-126
一氧化氮是由胃肠道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的主要递质,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活动起抑制作用.生成一氧化氮的细胞密度的改变、一氧化氮释放的多寡和平滑肌对一氧化氮敏感性的变化,可能与部分消化疾病的发生有关.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是由于支配食管下括约肌的肌间神经丛的抑制性神经元减少或缺失所引起,而作为食管下括约肌抑制性神经元递质的一氧化氮,在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巴氯芬是一种高效的作用在脊髓部位的肌肉松弛剂,其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性均与其他肌肉松弛剂不同。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抑制性递质氨基丁酸(GABA)的衍生物,通过抑制脊髓的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的传递,刺激GABAB受体,从而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可作用于脊髓上端而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GABA 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6h、12h、24h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10只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模后出现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的行为学变化,经MNES后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全部为Ⅰ级,假刺激组平均为(5.33±0.758)级,刺激组平均为(3.80±1.064)级,巴氯芬组平均为(4.63±0.964)级,4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巴假"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3个时间点的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表达呈"6h12h24h"趋势,空白对照组及刺激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刺激组及巴氯芬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一时间点4组的GABA b受体表达呈"刺空巴假"递增趋势,6h、12h、24h空白对照组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同一时间点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后大鼠出现短暂的兴奋性反应,意识状态等级提高,正中神经电刺激是治疗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抑制性递质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程方敏  刘在贵 《临床荟萃》1998,13(3):130-131
近年许多研究发现,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EAAS)明显增高,其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脑梗塞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基底核(basal ganglia,BG)对睡眠-觉醒的调节作用,其中纹状体和苍白球可能是控制睡眠和觉醒的关键结构。腺苷A2A受体与多巴胺D2受体在基底核中均高度共表达,特别是在纹状体。腺苷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强的内源性促眠物质之一,可通过激活A1和A2A受体诱导睡眠。而多巴胺D2受体对于觉醒的维持有着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均提示基底核中A2A受体和D2受体调节睡眠-觉醒,腺苷作用于兴奋性的A2A受体,增加伏隔核中抑制性GABA能神经元活性,抑制主要觉醒系统,促进睡眠;抑制性多巴胺D2受体系统则发挥了相反的作用。本文综述基底核中腺苷A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调节睡眠-觉醒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