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角结膜缘上皮性肿瘤DNA含量测定对于病理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彬  李辽青 《眼科》1996,5(1):48-51
应用真彩色图象分析法,采用定量病理技术,测定了52例角膜结膜上皮性新生物(上皮良性增生,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和鳞状细胞癌)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发现,上皮良性增生病变中,二倍体~四倍体(2C-4C)细胞占88.59%,≥五倍体(≥5C)细胞仅占11.41%,上皮非典型性增生中,2C-4C细胞占58.62%,≥5C细胞占41.38,原位癌、鳞状细胞癌中,2C-4C细胞分别为21.11%和21.6  相似文献   

2.
葡萄膜与结膜色素性肿瘤DNA含量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葡萄膜与结膜色素性肿瘤细胞DNA含量及增殖活性在其良恶性肿瘤鉴别或恶性程度判断上的价值。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uveal malignant melanomas,UMM)、结膜色素痣(conjunctivalnevi,CN)及恶性黑色素瘤(conjunetival malignant melanomas,CMM)的DNA含量、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及S期细胞百分率(s-phase fraction,SPF)进行检测。 结果:7例CN均为二倍体,7例CMM及39例UMM的异倍体率分别为57.14%、74.36%。CMM的SPF和PI显著高于CN的SPF(p<0.05)和PI(p<0.01).UMM的DNA指数(DNA index,DI)、异倍体率与病理类型均表现一定的相关性(P<0.01)。19例UMM的D1与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rgyrophilic nueleolar organizer regions associated proteins,AgNORs)银染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异倍体为CMM与UMM的特征;SPF与PI可作为结膜黑色素瘤良恶性鉴别的辅助指标;DI与AgNORs面积互相补充,从不同的方面提供肿瘤的生物学信息。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94-97)  相似文献   

3.
冯珂  陈鹏  孔宇  袁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574-1576
结膜乳头状瘤是结膜上皮组织呈乳头状增生的良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结膜型和角膜缘型。结膜型多见,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角膜缘型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过度增生有演变成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可能。结膜乳头状瘤发病原因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而HPV在结膜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结膜乳头状瘤患者进行常规HPV检测对于治疗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手术切除是结膜乳头状瘤基本的治疗方法,但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目前采用多种方法防治复发,包括冷冻及电灼、细胞毒药物及干扰素的应用。我们报道了成功应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1例复发性角膜缘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结膜肿瘤7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眼部原发性结膜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发病率.方法 收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眼科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门诊及住院治疗的728例原发性结膜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结膜肿瘤570例(78.3%),其构成位于前10位的依次为:色素痣、结膜囊肿、乳头状瘤、血管瘤、迷芽瘤(皮样瘤、皮样脂肪瘤、畸胎样瘤)、脂肪瘤及纤维脂肪瘤、反应性淋巴增生、黑变病、非典型性增生、皮脂腺瘤.恶性结膜肿瘤158例(21.7%),其构成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鳞状细胞癌(含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浆细胞瘤、原位癌.对结膜鳞状细胞性肿物及黑色素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总结分析.结论 结膜肿瘤临床及病理分类繁多,对病变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角结膜缘上皮性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天津眼科医院从1990年至2008年间收治的69例角结膜缘上皮性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按照目前病理学分类和诊断标准,重新核对所有病例的病理诊断,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所有病变包括结膜上皮内瘤变(conjunctival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45例(65.2%),日光性角化病6例(8.7%),鳞状细胞癌18例(26.1%).男性58例(84%),女性l1例(16%),发病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3.6岁.42例发生于鼻侧角结膜缘(61%),21例发生于颞侧角结膜缘(30.4%),6例肿瘤位于角膜表面(9%).CIN和日光性角化病表现为角结膜缘扁平状或轻度隆起、灰白色或粉红色肿物,肿物周围通常有充血扩张的血管.45例CIN病例中,11例(24.4%)为低级别CIN,34例(75.6%)为高级别CIN.鳞状细胞癌通常表现为结节状或乳头状,肿瘤体积通常大于CIN和日光性角化病,其中乳头状鳞状细胞癌12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6例.角结膜缘CIN、日光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容易累及邻近的角膜上皮,尤其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容易侵及角膜浅实质层,但很少穿透眼球壁侵入到眼球内.结论 睑裂部角膜缘是眼球表面CIN,日光性角化病和鳞状细胞癌好发部位,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16基因的改变与眼睑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PCR联合SSCP银染法对59例眼睑恶性肿瘤中p16基因外显子2的缺失与突变进行检测.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鳞状细胞癌(SCC)、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进行DNA倍体及其含量分析. 结果 SCC中p16基因缺失为9/23,基底细胞癌(BCC)为1/17,睑板腺癌为0/10,SCC与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倍体及含量分析发现,乳头状瘤、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与SCC的DNA峰值倍体分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基因缺失在眼睑SCC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DNA倍体分析及其含量测定可用作良性、恶性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p16基因检测有助于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角膜肿瘤的病理学分类以进一步探讨角膜肿瘤切除的原因.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眼病理室存档的104例角膜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分析临床膊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合.结果 良性肿物共82例,占78.85%,包括角膜皮样瘤61例(58.65%)、角膜上皮细胞增生8例(7.69%)、鳞状上皮乳头状瘤5例(4.81%)、角膜缘色素痣6例(5.77%)及肉芽组织增生2例(1.92%);恶性肿物共22例,占21.15%,包括不典型增生4例(3.85%)、原位癌14例(13.46%)、鳞癌3例(2.88%)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外转移1例(0.96%).结论 角膜肿瘤切除最常见的原因是角膜皮样瘤,其次是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上皮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鉴别角膜上皮肿瘤性质.方法 7例角膜上皮肿瘤患者术前均行常规眼部裂隙灯检查、眼前节OCT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所有患者均实施角膜肿瘤切除术,术后行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与术前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比较.结果 7例角膜上皮肿瘤均侵犯透明角膜、角膜缘和球结膜,突起于眼球表面,形状似桑葚,血管丰富.在眼前节OCT检查中5例角膜肿瘤显示密度均匀,与角膜组织之间界限清晰,浅层基质中未见肿瘤密度影;另外2例角膜肿瘤显示,密度不均,与角膜组织界限不清,而且侵犯前弹力层和浅层角膜基质.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中7例均显示角膜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其中2例非典型增生明显,侵犯前弹力层,在角膜上皮层和浅基质层内形成“癌巢”,5例诊断为角、结膜乳头状瘤,2例诊断为角膜鳞状上皮细胞癌,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上皮肿瘤术前诊断肿瘤性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彬  孙宪丽  李辽青  田玉旺  邢惠清 《眼科》2001,10(6):347-350
目的:研究核DNA数控定量分析技术对角结膜缘上皮性肿物病理诊断的意义,特别是进行早期组织病理学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自动图像分析技术及定量病理学方法,对51例角结膜缘上皮性新生物(上皮良性增生,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鳞状细胞癌)定量测定核DNA含量和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rgentum of nuclear organizer region,AgNOG)含量。结果:在四种不同病变中,细胞核DNA倍体含量(2C,3-4C,≥5C)存在着显著的差异,AgNOR颗粒的分布形态,颗粒大小及所占核仁面积大小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病变的良,恶程度以及细胞的分化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应用自动图象分析技术对角结膜缘上皮性肿物进行核DNA及AgNOR含量数控定量分析测定,可作为组织病理学诊断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解增殖性病变的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其早期增殖分化潜势,鉴别良恶性病变,有利于从细胞生物学特点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各类角膜肿瘤的发病比率、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39例角膜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角膜肿瘤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8例(8只眼)。右眼24例,左眼15例。年龄3岁~88岁(平均45.7岁)。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占46.15%,其次为色素痣(30.77%)和乳头状瘤(7.69%),而恶性黑色素瘤、瘤样增生、内翻性乳头状瘤、继发性黑病变、淀粉样变性、和炎性假瘤(各占2.56%)等较少见。角膜肿瘤多发于单眼,以角膜缘为好发部位。结论角膜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和色素痣多见,应尽早手术切除明确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患者放化疗前后血浆EB病毒DNA(EpsteinBarrVirusDNA,EBV-DNA)水平的变化,评价EBV—DNA水平与NPC肿瘤负荷及短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60例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前后及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浆中的EBV—DNA水平。结果NPC治疗前EBV-DNA阳性率为83.3%,中位拷贝数为8869copy/mL;治疗后阳性率为21.7%,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5.0%,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NPC残留组阳性率为81.8%,中位拷贝数为7263copy/mL;消退组阳性率为8.2%,中位拷贝数为0copy/mL。NPC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组血浆游离EBV—DNA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1)。放化疗后,NPC残留组高于消退组(P〈0.01)。结论NPC患者血浆EBV—DNA水平是反映肿瘤负荷的灵敏指标,可作为短期疗效评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线粒体DNA(mtDNA)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90%~95%的LHON患者都与3种常见mtDNA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T14484C有关.迄今国内外已经报道了48种LHON相关的病理性突变位点,如G11778A,G3460A,T14484C,G3733A,C4171A,T10663C,G14459A,C14482A/G,A14495G,C14568T等(http://www.mitomap.org).  相似文献   

13.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线粒体DNA(mtDNA)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90%~95%的LHON患者都与3种常见mtDNA原发突变G11778A、G3460A、T14484C有关.迄今国内外已经报道了48种LHON相关的病理性突变位点,如G11778A,G3460A,T14484C,G3733A,C4171A,T10663C,G14459A,C14482A/G,A14495G,C14568T等(http://www.mitomap.or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肺炎链球菌自溶素(pneumococcal autolysin,LytA)核酸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肺炎链球菌基因组中克隆肺炎链球菌自溶素基因,然后将该基因插入到pVAX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LytA的重组质粒,制备成超螺旋比例大于90%的核酸疫苗。实验组:BALB/c小鼠5只,对其分3次肌内注射核酸疫苗(100μg);对照组:BALB/c小鼠5只,肌内注射pVAX1空载体(100μg)3次。分别采集小鼠血清,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LytA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扩增出的LytA基因(957bp)与基因库中LytA的编码序列(957bp)一致。成功构建了LytA核酸疫苗。实验组小鼠的血清Lyt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功克隆了LytA基因,制备了LytA核酸疫苗,后者可在小鼠体内诱导较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5.
原因不明的视神经炎线粒体DNA突变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原因不明的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of unknown reason,ONUR)患者线粒体DNA(mt-DNA)突变情况,探讨mt-DNA突变检测在ONUR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运用单链构像多态分析、突变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以及序列分析法等检测30例ONUR患者mt-DNA突变情况。 结果 30例患者中mt-DNA-11778突变者12例,占40%。mt-DNA 3460和15257在所有受试者中均为阴性。 结论 相当一部分ONUR是mt-DNA突变所致;mt-DNA突变检测对ONUR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78-79)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频谱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目的 分析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3个原发致病基因突变的频谱及其遗传特征。 方法 分别用突变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mutation-specific prim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PCR)、异源双链-单链构象多态性(heteroduplex-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A-SSCP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和DNA测序等方法,对140个LHON家系的先证者(男120人,女20人)进行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位点,即G11778A、G3460A和T14484C的检测,并对这些患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 在140例LHON 先证者中,130例(男113人,女17人)为G11778A位点突变,占92.9%;2例(男、女各1人)为G3460A位点突变,占1.4%;8例(男6人,女2人)为T14484C位点突变,占5.7%。 结论 中国人LHON患者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中,以G11778A位点突变为主,少数为G3460A 和T14484C位点的突变。(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17.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因碱基序列在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调控基因表达的一门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其中DNA甲基化沉默基因的表达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的调控机制.DNA甲基化状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晶状体发育异常及白内障形成由多种致病因素决定,其中包括环境因素.因此,研究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及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DNA甲基化在晶状体发育、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对DNA甲基化在上述眼部疾病及晶状体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的认识及研究,有望在白内障临床治疗中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 ,LHON)相关的线粒体DNA原发位点突变在视神经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79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视神经疾病中 ,16例为临床诊断的LHON患者 ,44例为可疑LHON患者 ,2例为酒精性弱视患者 ,4例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 ,5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 ,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 ,3例为脊髓小脑退行性变和 1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检测外周血DNA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 3 46 0位点、11778位点及 144 84位点 ,分析 3个原发位点的突变。结果  31例 (39 2 % )呈 11778位点突变阳性 ,其中包括 16例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13例 (2 9 5 % )可疑LHON患者及 2例酒精性弱视患者。余 48例均未检出上述 3个原发位点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的检测分析为确立或排除LHON提供了诊断依据 ,尤其是对无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双侧性视神经炎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Ophthalmic genetics》2013,34(4):135-142
Predictive testing using molecular analys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ontemporary retinoblastoma management. We have made extensive use of segregation analysis for risk assessment in both familial and sporadic disease. Investigation of loss of heterozygosity in tumor samples proved to be invaluable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linkage phase. In many families, however, accurate carrier risk assessment depends on direct identification of the causative RBI mutation. Consequently, we have developed methods for rapid mutation screening. Using these techniques, mutation analysis can now be offered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20.
任若瑾  李彬  孙宪丽  李辽青  王研  王阳 《眼科》2004,13(3):182-184,i002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 ,Rb)标本中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 ;探讨影响Rb增殖和分化的因素。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 2 0例Rb标本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各时相分布 ,定量分析其增殖指数 ,并将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视网膜组织细胞与不同分化类型Rb的DNA组方图明显不同。Rb的DNA指数 (DI)及S期细胞百分比 (SPF)在不同的Rb视神经侵犯程度、分化类型中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Rb累及视神经筛板后的Rb组的DI和SPF值均高于未累及筛板组 (P <0 0 5 ) ;分化型Rb的DI明显低于未分化型组 (P <0 0 1) ,而SPF明显高于未分化组 (P<0 0 1)。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DNA含量的研究有助于认识Rb的发生、发展规律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