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MMR(hMSH2与hMLH1基因 )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 SSCP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 4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的hMSH2、hMLH1与p53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4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有 2例发生hMSH2基因突变,占 4. 88% (2 /41), 5例发生hMLH1基因突变,占 12. 20% (5 /41), 20例发生p53基因突变,占 48. 78% (20 /41)。hMLH1和hMSH2基因在p53突变患者的突变率 30. 00% (6 /20)显著高于p53未发生突变患者的突变率 4. 76(1 /21) (P<0. 05)。结论 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MMR基因缺陷,其中hMLH1基因的作用大于hMSH2。MMR基因突变与p53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瘤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难点.目的了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肿瘤基因变异及p53基因、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大肠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的单一样本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肿瘤科.对象收集1994-01/2000-12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大肠癌接受大肠根治性切除并于手术后5个月至5年内因肝转移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标本.方法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1例大肠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p53外显子5~11的基因突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p53基因突变在DGGE中的检出情况及突变.②p53基因的序列分析.③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1例中24例有p53基因突变(62%),其中6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有一致性的突变.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在转移灶除保留原有突变外,还出现新增加的突变.在原发、转移灶同时有突变的16例中,14例呈现突变的p53碱基峰和正常峰之比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01).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DGGE,DNA序列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在基因分析呈无义突变的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在转移灶其含量或含突变型p53癌细胞量明显增加.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度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p53基因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许多研究证实,胃癌发生过程中伴有p53基因突变。为探讨p53基因异常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P53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结合DNA测序检测p53基因exon5-8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 SCLC)患者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研究N SCLC患者血浆p53基因突变对N SCLC发生、发展和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应用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用SSCP分析产物突变情况,再与各生物参数进行相关研究。结果10例健康人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均为阴性,60例N SCLC患者血浆中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测定的结果显示有28例出现突变,占47%(28/60)。p53基因突变率与术后肿瘤残留、对治疗的反应显著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年龄、性别、病理分型无关(P>0.05)。结论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对N SCLC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都具有指导意义。PCR-SSCP分析简便、可靠,可作为检测大量标本的突变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粪便脱落细胞中p53基因突变检测对大肠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PCR—SSCP分析技术进行粪便脱落细胞中p53基因突变检测用于大肠癌早期筛选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对40例大肠癌患者留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术前保存的粪便。分别从肿瘤组织及粪便中提取DNA。应用基因扩增.单链多态性分析。溴乙锭(PCR—SSCP—EB)染色方法检测两种标本中p53基因扩增情况及第5、6、7、8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53基因特异性扩增产物及5,8外显子突变在肿瘤组织及粪便脱落细胞中广泛存在。肿瘤组织中p53基因突变27例,粪便中24例,其p53突变检出的敏感性为60%,无粪便中检出突变而肿瘤组织未检出者,两种标本中突变检出部分符合率为100%。结论检测粪便脱落细胞中p53基因突变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肿瘤相关基因在癌瘤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如何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难点。目的:了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肿瘤基因变异及p53基因、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为大肠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设计:以组织标本为研究埘象的单一样本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肿瘤科。对象:收集1994—01/2000—12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住院治疗的41例因大肠癌接受大肠根治性切除并于手术后5个月至5年内因肝转移接受肝切除术患者的大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标本。方法: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1例大肠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p53外显子5~11的基因突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p53基因突变住DGGE中的检出情况及突变。②p53基因的序列分析;③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41例中24例有p53基因突变(62%).其中6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有一致性的突变。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在转移灶除保留原有突变外,还出现新增加的突变。在原发、转移灶同时有突变的16例中.14例呈现突变的p53碱基峰和正常峰之比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lt;0.001)。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DGGE.DNA序列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在基因分析呈无义突变的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在转移灶其含量或含突变型p53癌细胞量明显增加: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度表达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含有50个基因组合的高通量靶向测序技术检测多种实体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实体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了解实体肿瘤的基因突变图谱,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67例多种类型实体肿瘤样本,采用BES 4000平台检测50个基因状态,分析各种肿瘤中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367例样本中,64.03%的样本至少存在1种基因的突变;共检测到28种基因突变,突变率从高到低的前9个基因分别为EGFR(32.15%)、TP53(15.53%)、K-ras(8.17%)、c-kit(5.72%)、APC(3.00%)、PTEN(3.00%)、B-raf(2.72%)、ERBB2(2.72%)和PIKC3CA(2.7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EGFR(40.10%),该基因突变在本研究其他恶性实体肿瘤中未被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结直肠癌、胃癌和卵巢癌中均检测到TP53的突变,突变率分别为13.61%、34.38%、33.30%和50.00%。在结直肠癌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K-ras(42.86%),胃肠间质瘤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c-kit(53.13%)。在被检测到突变的样本中,28.97%(68/235)的样本存在基因的共突变,TP53的共突变率最高为16.60%(39/235)。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发生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但TP53基因突变在≥58岁患者明显高于58岁患者(P0.00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女性(P0.01)、肺腺癌(P0.001)患者EGFR突变率较高;ERBB2在58岁患者中突变率较高(P=0.001)。结论不同肿瘤中存在不同基因突变图谱,TP53基因突变发生多种实体肿瘤中并且与年龄相关,高通量靶向测序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基因的突变情况,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全面指导。  相似文献   

9.
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目的:通过检测瘢痕疙瘩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二代测序(NGS)技术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可行性。方法用NGS技术检测1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并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基因型进行验证,同时检测家系其他成员基因型。结果 NGS技术结果表明,该患者DMD基因编码区第55号外显子存在1个移码突变c.8087delT(p.Leu2696ArgfsX30),为致病性突变;同时该患者还存在3个错义突变p.Arg2937Gln、p.Arg1745His和p.Asp882Gly,均为已知多态性变异;Sanger测序技术进一步证实了该点突变的存在,同时发现患者母亲为该突变的携带者,患者父亲和妹妹未见该突变。结论 NGS技术可用于DMD基因突变检测,为DMD临床遗传咨询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