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Ⅰ、Ⅲ型前胶原 mRNA的原位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瘢痕疙瘩浸润、增生和老化部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为了明确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及正常皮肤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4例瘢痕疙瘩和2例正常皮肤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强,尤以Ⅰ型为甚,导致Ⅰ/Ⅲ型前胶原的比率增高,且其表达在瘢痕疙瘩浅层多于深层,浸润及增生部多于老化部,浸润和增生部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瘢痕疙瘩的不同病理部位和正常皮肤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是形成瘢痕疙瘩不同病理部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瘢痕疙瘩浸润、增生和老化部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为了明确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及正常皮肤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4例瘢痕疙瘩和2例正常皮肤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的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比正常皮肤明显增强,尤以Ⅰ型为甚,导致Ⅰ/Ⅱ型前胶原的比率增高,且其表达在瘢痕疙瘩浅层多于深层,浸润及增生部多于老化部,浸润和增生部的表达无明显差别。结论瘢痕疙瘩的不同病理部位和正常皮肤Ⅰ、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存在差异,是形成瘢痕疙瘩不同病理部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电子线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及其有效的安全剂量。方法 分别用5,10,15,20Gy的电子线照射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然后观测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5Gy以上的放射剂量即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但剂量超过20Gy,成纤维细胞即被杀死。剂量在10~15Gy之间,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的合成明显增加。结论 10~15Gy的电子线应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五倍子、蜈蚣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用MTT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的五倍子和蜈蚣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五倍子、蜈蚣作用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五倍子和蜈蚣能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P<0.01),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和时间有关.最佳浓度为10μg/ml,五倍子在作用后72h,蜈蚣在作用后48h,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89%和92%.五倍子、蜈蚣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细胞核、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结论五倍子、蜈蚣能明显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为临床应用中草药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五倍子、蜈蚣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用MTT法和3 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的五倍子和蜈蚣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五倍子、蜈蚣作用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及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五倍子和蜈蚣能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蛋白的合成 (P <0 .0 1) ,其抑制作用与剂量和时间有关。最佳浓度为 10μg/ml,五倍子在作用后 72h ,蜈蚣在作用后 4 8h ,抑制作用最强 ,抑制率分别为 89%和 92 %。五倍子、蜈蚣能明显影响成纤维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 (细胞核、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 )。结论 五倍子、蜈蚣能明显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为临床应用中草药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康宁克通在活体中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合成及降解影响的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对 6例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康宁克通 3及 7d后 ,Ⅰ、Ⅲ型胶原蛋白及相应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注射 7d后 ,Ⅰ型胶原蛋白量降低 (P <0 0 5 ) ,Ⅲ型胶原蛋白量未见明显降低 (P >0 0 5 )。而Ⅰ、Ⅲ型前胶原mRNA在注射后 3d已被明显抑制 (P <0 0 1) ,至注射后 7d ,表达强度进一步下降。②康宁克通局部注射后对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抑制可能比对Ⅲ型前胶原强。③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中比正常皮肤强。结论 康宁克通对Ⅰ型胶原的抑制比Ⅲ型胶原强。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比正常皮肤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复制瘢痕动物模型,旨在从形态学和组织学上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为瘢痕的基础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方法:将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小组织块分别植入裸鼠皮下,携带一段时间(5~120天),且与原瘢痕作光镜和电镜对照。结果:术后裸鼠全部成活。植入物无变性坏死,且无异性细胞浸润,并保持其原有的胶原形态,透射电镜也证实细胞特性保持不变。结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植入裸鼠体内能保持其原有的组织学结构特征,裸鼠用作瘢痕动物模型是可行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探索PGE2抑制搬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机理。方法 从新鲜的增生期瘢痕组织中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Dot blot杂交法观测PGE2对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PGE2显著降低瘢痕成纤维细胞内Ⅰ、Ⅲ前胶原mRNA的含量。结论 PGE2在胶原转录水平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10.
瘢痕疙瘩不同部位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基于瘢痕疙瘩浸润,增生和老化部组织形态学上的差异,为了明确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及正常皮肤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4例瘢疙塔和2例正常皮肤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较为经济有效地综合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途径,方法:在瘢痕内切除大部分瘢痕组织,将保留的创缘两侧瘢痕皮肤修薄,无张力缝合,拆线后给予曲安缩松注射,一般3-5次,共治疗220例。结果:213例痊愈,随访6个月未复发,7例因月经紊乱等原因而放弃治疗,导致部分复发。结论:该方法简单、经济,不产生新的供皮区,给予曲安缩松注射次数少,较传统方法留瘢痕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将55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5),治疗组采用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同时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对照组单纯应用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结果:治疗组痊愈率58.62%,总有效率93.11%;对照组痊愈率26.92%,总有效率73.0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曲安奈德皮损内注射联合维A酸乳膏外用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比较三种综合疗法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对2006年5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1例瘢痕疙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满足纳入标准的89名病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A组(接受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组)、B组(接受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组)和C组(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放射治疗组),对比分析各组在疗效、不良反应与患者满意度的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87%、81.25%和61.54%,A组疗效优于C组(χ2=8.035,P=0.018),B组疗效优于C组(χ2=8.290,P=0.016),但A、B两组的疗效之间不存在差异(χ2=0.162,P=0.992)。三个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均由单独治疗方法引起的,未发现各疗法之间存在交互不良反应。三组患者满意度均不低于75%,且各组之间的满意度不存在差异(χ2=7.416,P=0.115)。结论:三种综合疗法在治疗瘢痕疙瘩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其中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法和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法的总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In vitro studies with keloid fibroblasts frequently present contradictory results. This may occur because keloids present distinct genotypic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in its different regions, such as the peripheral region in relation to the central region. We suggest an explant model for keloid fibroblasts harvesting, standardising the initial processing of keloid samples to obtain fragmen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considering its biological differences, for primary cell culture. The different keloid regions were delimited and fragments were obtained using a 3‐mm diameter punch. To remove fragments from the periphery, the punch was placed in one longitudinal line extremity, respecting the lesion borders. For the central region, it was plac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lines at the level of the largest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al axes, the other fragments being removed centrifugally in relation to the first one. Primary fibroblast culture was carried out by explant.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showed cell cyc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confirming its different origins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conclusion, our proposed model proved itself efficient for keloid fibroblast isolation from specific regions and cultivation. Its simplicity and ease of execution may turn it into an important tool for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keloid‐derived fibroblasts in culture.  相似文献   

15.
三联疗法治疗瘢痕疙瘩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放疗结合瘢痕敌外贴的“三联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178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24h内开始浅层X线放疗,照射剂量每次2Gy,隔日1次,共计10次,创面愈合后1周,再使用瘢痕敌外贴4个月,平均随访1.5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78例瘢痕疙瘩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治愈130例,显效38例,进步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38%。结论:手术、放疗结合瘢痕敌外贴的“三联疗法”是治疗瘢痕疙瘩的一种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肝肠粘连蛋白(liver intestine cadherin,LI-cadherin)在荷瘤裸鼠体内对肝癌细胞Hep3B侵袭转移能力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Hep3B,并进行针对LI-cadherin的SiRNA转染.将Hep3B细胞及转染后的肿瘤细胞接种入裸鼠脾脏,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观察成瘤及转移效果,免疫组化检测转移灶组织结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荷瘤裸鼠体内肿瘤转移灶中LI-cadherin的表达.结果 (1)SiRNA质粒转染入Hep3B肝癌细胞,转染率达到80%.(2)建立裸鼠荷人肝癌模型,30只裸鼠移植手术后均成活,荷瘤率达到60%以上.SiRNA转染组荷瘤率为80%,转移灶个数为26个,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转染组.(3)裸鼠体内转移灶中Ll-cadherin 的含量SiRNA转染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空质粒转染组.结论 LI-cadherin对肝癌细胞的黏附能力有重要作用,对LI-cadherin进行SiRNA干扰可增强肝细胞癌在裸鼠体内的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7.
Survivin反义核酸治疗人大肠癌裸鼠皮下种植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人大肠癌皮下种植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接种人大肠癌细胞制作裸鼠皮下大肠癌种植瘤模型,分别用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正义核苷酸和生理盐水对皮下瘤体内直接进行注射治疗,检测肿瘤的生长状况、瘤体体积及瘤重变化,计算抑制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瘤体E-CD表达。结果经Survivin硫代反义寡核苷酸治疗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受到抑制,肿瘤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正义组(P<0.05),裸鼠皮下移植瘤E-CD表达增强。结论Survivin反义核酸可以抑制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Survivin反义核酸抑制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机理可能与E-CD基因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建立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根本.胃癌模型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实验动物、胃癌细胞株、移植细胞的数量和肿瘤移植的方式等.各制作步骤要遵循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才能更好地模拟人胃癌生长过程.裸鼠先天性免疫缺陷,为我们提供了较佳的胃癌实验动物.细胞株的选择和种植方式对模型的制作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基因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疙瘩(Keloid,K)与增生性瘢痕(Hyperpladtic Scar,HS)是病理性瘢痕(hbnormal Scar,AS)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产生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K和HS所涉及的基因出发,探讨其基因表达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单纯放射治疗,曲安奈德注射+放射治疗与手术+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1例瘢痕疙瘩患者采用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其中单纯放射治疗28例,曲安奈德注射+放射治疗31例,手术+放射治疗32例。结果:单纯放射治疗组治愈率为35.8%,有效率为67.9%;曲安奈德注射+放射治疗组治愈率为64.5%,有效率为90.3%;手术+放射治疗组治愈率为71.9%,有效率为93.8%。单纯放射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与曲安奈德注射+放射治疗组以及手术+放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安奈德注射+放射治疗组与手术+放射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注射+放射治疗与手术+放射治疗对瘢痕疙瘩的疗效均优于单纯放射治疗,前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