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无特殊表现,肿块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观察: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间质呈黏液状,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形规则,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染色AE1/AE3、EMA、Vimentin阳性表达,S-100、Desmin、SMA、CD34、HMB45、CD10、CD15、CgA、Syn、NSE、CD99阴性表达,Ki-67(3%).结论: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少见肿瘤,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病理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 观察2例肾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6岁和54岁。1例因体检被发现,另1例因贫血就诊。病理检查:肉眼瘤组织切面呈实性、灰白色,边界多清楚,未见囊性变。镜下瘤组织由多少不一的小管状和梭形细胞区构成,间质富含黏液。瘤细胞部分呈立方状,胞浆透明或弱嗜酸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少见。部分细胞梭形,束状或编织样排列,似平滑肌瘤。1例以立方状细胞成分为主,另1例以梭形细胞成分为主。免疫组织化学:2例瘤细胞均呈CK(AE1/AE3)、EMA、Vimentin阳性,其中1例并呈Syn局灶阳性;而desmin、CgA、S-100、SMA、CD117、CD34、CD10、 HMB45、p53、ER及PR均阴性,Ki67指数均小于1%;术后分别随访7月和11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 结论 肾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为罕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时需与其他肾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2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与周嗣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肿瘤呈不规则管状结构伴黏液样间质,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梭形,胞浆嗜酸,核呈低级别。无核分裂或少见,无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EMA、AE1/AE3、Vim均阳性表达,3413E12弱或灶区阳性,S-100、SMA、HMB45、CD15、CgA及SYN均阴性,NSE在1例中有弱的表达。结论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极为罕见的,明确该肿瘤的组织起源及病理特征,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对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2例患者女性,年龄分别49岁和56岁,1例患者男性,51岁。3例患者均无临床特异症状。体检发现肾占位性病变。巨检:肿瘤大小3.5cm×3cm×2.5cm-7cm×6cm×5cm,切面灰白、浅褐色,质地均匀。镜下见瘤细胞主要呈两种结构:由单层立方细胞排列呈大小不一管状结构、缎带样及类似于平滑肌瘤的梭形细胞结构,立方状细胞及梭形细胞均形态温和。背景中见大量黏液,并可见灶状泡沫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AE1/AE3、Vim、EMA阳性表达;CD10、SMA、HMB45、SYN均阴性表达。结论:MTSCC是一种少见的低级别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可能来源于远端肾单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江津区中心医院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 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肿瘤呈膨胀性生长, 与周围肾脏组织界限清楚, 肿瘤由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及黏液样的间质构成, 间质出现出血、灶性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肿瘤细胞核级别低, 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Kpan、EMA、Vimentin、CK7、CK19、P504s和CK18均为阳性;RCC、CD10、CD117、CD15、CD56、Syn、CgA和Villin均为阴性。患者术后随访1年, 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肾上皮肿瘤, 具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表型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多呈分支小管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呈立方形、短梭形或低柱状,核圆形,大小相对一致。其他组织学表现: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典型的透明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pan)、CK7、EMA、S-100、Vimen—tin阳性,SMA、Desmin、HCK(3413E12)阴性。结论:MTSCCa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组织学谱系在不断扩大。须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评价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1例左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女,54岁。因左侧腰部疼痛就诊,CT检查提示左肾下极见大小约44 mm×37 mm×31 mm团块样影。结果:行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P-CK(+),EMA(+),CD68(PGM1)(-),CK7(+),CAM5.2(-),PAX-8(+),CK20(-),Inhibin-a(-),RCC(-),Vimentin(+),CD10(-)。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康复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类罕见的肾细胞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相对较好,治疗方法目前主张手术治疗,但术后仍需注意规律随访。  相似文献   

8.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cell carcinoma,MTSCCa)是新确定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以往常被诊断为梭形细胞(肉瘤样)肾细胞癌或不能分类的肾细胞癌。大体肿物界限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和实性梁索状漂浮于黏液性基质中,Alcianblue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显示复合性免疫表型。临床预后好,可复发并具有潜在远处转移的可能,应重视与其他肾脏良恶性肿瘤(后肾腺瘤、肉瘤样癌和集合管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告1例左肾MTSCC合并肾盂输尿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临床症状明显,肿瘤边界清楚,合并。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镜下表现肿瘤由紧密排列的小管构成,细胞异型性小,小管间为淡染黏液样间质并见梭形细胞区域。黏液样间质Alcianblue染色阳性。上皮样细胞区CK(+),EMA(+),AE1/AE3(+),Vimentin(+)。行肾癌根治术后恢复良好,未行辅助治疗,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MTSCC是一类低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组织形态温和,合并发育畸形者罕见。肿瘤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极少囊性变和坏死。预后较好,可长期生存。少数病例发生局部复发或淋巴结转移。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早期手术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位于肾髓质,镜下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AE1/AE3(+)、CK8/18(+)、CK19(+)、CD15(+)、CD10(-)、Villin(-)。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对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并对3例均进行了随访。结果:男性l例,女性2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4岁。临床症状主要是血尿。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星芒状,束状排列,间质黏液变性,伴有混合性炎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表达ALK、SMA和Vim,2例表达AE1/AE3,不表达CD34、CD31、MyoD1、S-100和CD117。3例随访结果均无复发。结论-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中间性肿瘤。鉴别诊断包括膀胱平滑肌肉瘤、肉瘤样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以及黏液样纤维肉瘤等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通过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2例MTSC,随访39及83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MTSC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60及73岁,肿瘤界限清楚,组织学示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其间为淡染黏液样间质。瘤细胞呈立方形至梭形,嗜酸性胞浆,核级别低,核分裂相很少见。2例CK34βE12、E-cadherin、CK7、CK19、vimentin均为阳性,1例部分表达NSE及Syn,Ki-67增殖指数<5%,随访期内患者病情稳定。结论MTSC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肾上皮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支持MTSC起源于远端小管的假设,与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可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单独全肾切除术预后较好,但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肾黏液管状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指具有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特点的肾癌,属于低级别的多形性肾脏上皮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疾病。2007年10月,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4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35~56岁,平均41岁;左肾2例,右肾2例;肾上极3例,肾下极1例;肿瘤直径3.5~6.5cm,平均55cm;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均为体检发现。B超检查提示,2例肾囊实性占位,为良性肿瘤;2例为厚壁型肾囊肿。CT检查提示,3例肾囊实性占位,为良性肿瘤;1例为厚壁型肾囊肿。2例行MRI检查提示,肾脏囊实性占位,为良性肿瘤。结果 4例患者均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块与肾组织的界限清楚,易分离;肿块呈囊实性,囊壁厚薄均匀,组织致密且内壁光滑。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示:2例为低度恶性上皮细胞肿瘤,1例为恶性肿瘤(透明细胞癌不排除),另1例为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结论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具有良性肿瘤生长特性的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 clear cell sarcoma of the kidney,CCSK)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的病理学形态、特殊染色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片内显示为小细胞肿瘤,呈弥漫性分布,部分细胞丰富,密集,部分区域细胞排列较松散,以分枝状纤维血管间质分隔肿瘤细胞呈不规则索状和小团状为结构特征,细胞呈圆形、多角形或梭形,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或棒状,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膜较薄,核仁不明显。网状纤维染色:网状纤维密布于单个或小团肿瘤细胞之间。Masson三色:肿瘤间质小血管周纤维组织呈绿色。免疫组化染色:Vim、Bcl2和CD99(+),其他(-)。结论:CCSK是少见的小儿恶性肾肿瘤,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熟悉CCSK典型形态学特征以及合理应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有助于同肾母细胞瘤、PNET和先天性中胚叶肾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疾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1例巨大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行右肾癌根治术并文献复习.结果 病理检查:40 cm×40 cm×30 cm,肿瘤质量7 kg.镜下肿瘤大部分由嗜酸性胞质的肾癌细胞组成,Ⅱ~Ⅲ级,部分区域细胞呈梭形细胞形态,排列密集,肿瘤伴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Syn-、CGA(±)、AE1/AE3部分(+)、Vim+、CD+10、EMA部分(+)、SMA-、CD117,部分(+)、CD-34、Ki-67 30%(+).病理诊断: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巨大肾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但与肉瘤样成分比例相关,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根治性切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CPRCC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肾皮质内,肿瘤边界清晰,有纤维性包膜,切面灰红或灰黄色,部分呈囊性改变。镜下肿瘤呈乳头状、管状、囊性及实性混合性生长,胞浆透明,细胞核远离基底膜,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为1级或2级。免疫表型:6例肿瘤组织均表达CK7、PAX-8和34βE12,CAIX呈“杯状”或完全膜阳性表达。1例CD10部分阳性,其余5例CD10阴性。所有病例AMACR和TFE3均为阴性。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肿瘤,呈惰性生物学行为。形态上应与具有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结构的肾细胞癌鉴别,可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例左上颌窦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左上颌窦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查,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分两个区域:胶原化区域和黏液样区域,两种区域交替排列,瘤细胞为梭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呈细块状,偶可见核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E1/AE3、EMA、CK、ACT、LCA、CD1α、S-100均阴性,SMA、CD68局灶性阳性,LYS弱阳性,Vim、CD163、CD45RO阳性。结论: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并结合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9.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e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2004年WHO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新确立的一种区分于肾脏其它肿瘤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临床少见,易于与恶性度高的肉瘤样癌、集合管癌等相混淆,因此临床和病理医师很有必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现报道本院2008年3月收治的1例已确诊的MTSCC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9例肾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学形态相似,癌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癌细胞胞质嗜酸性和(或)嗜碱性,并呈乳头状、乳头小梁状或乳头实体状排列,乳头有纤维血管轴心,轴心内易见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细胞CK、EMA、CD10、Vimentin普遍呈阳性。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相对少见,发生率不足15%,根据其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