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骨质疏松的情况并制订护理对策。方法对65例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病人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病人骨质情况,给予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口服钙尔奇、福善美等药物治疗骨质疏松,以及心理护理,运动、饮食的指导。结果65例病人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12例发生股骨颈骨折,17例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6例骨折后发生压疮。结论糖尿病病人骨质疏松的治疗除了控制血糖外,可通过X线片及骨密度仪测定判断病人骨质疏松情况,并实施健康教育,让病人掌握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基本知识、保健知识,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住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与运动指导干预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1)研究组干预无效2例,有效12例,显效36例;对照组干预无效9例,有效15例,显效26例。研究组干预总有效率96.00%(48/50)高于对照组82.00%(41/50),两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2)两组干预后腰椎、股骨颈密度较干预前明显上升,且研究组腰椎、股骨颈密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内、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有很大的帮助,可增加患者骨密度,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强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汉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19-121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55例PMO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护理组(n=24)和对照组(n=21)。两组每天服用元素钙600mg,强化护理组并接受健康教育和户外运动指导。对照组由家人自由安排护理。结果干预1年后,强化护理组髋部骨密度明显增加,而对照组骨密度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护理组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骨代谢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强化护理可有效增加PMO患者髋部的骨密度,抑制骨代谢,有助于PMO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5.
运动与高压氧疗法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老龄化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性。治疗骨质疏松的途径很多,除药物防治外,运动锻炼、高压氧疗对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疗效。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文内简述了运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从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对骨的改变和调节作用、使成骨细胞活性升高、促进性激素分泌、促进钙吸收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的物理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文献报道较多,但对骨质疏松的物理治疗却少见报道,而以临床实践看,物理治疗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麻木、骨折等症确有一定疗效,故本文对物理疗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适应范围、应用分类、临床应用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中和治疗和合理护理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病人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病人随机分成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护理干预组给予合理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指导.护理干预前后进行骨密度(BMD)测定.结果 护理干预组病人骨密度明显增加.结论 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BMD,增高骨强度,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慢性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慢性肾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非透析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骨密度值(BMD),并测定相关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根据慢性肾病患者的BMD,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3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血钙、血磷、血清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血肌酐、血清尿酸、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WHO诊断标准,本研究中骨质疏松患者达42.86%,女性发病率为50.00%,而男性为32.14%。两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大于非骨质疏松组,病程显著长于非骨质疏松组,BMI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血钙、血磷、血肌酐、血清尿酸及GFR无显著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BALP、PTH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而维生素D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BMD与BMI、维生素D呈正相关(r=0.607,0.450,P<0.05);BMD与年龄、病程、BALP及PTH呈负相关(r=-0.581,-0.256,-0.383,-0.551,P<0.05);而BMD与与性别、血钙、血磷、血肌酐、血清尿酸及GFR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老年慢性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风险,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病程、维生素D、BMI、 BALP及PTH是慢性肾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慢性肾病并发症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是国际上近2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方法,病人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报告39例肝癌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细致观察病情,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病人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疗效,消除紧张和顾虑,术中持续心电监护并观察病人的反应,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病人的指导,使本组病人顺利完成了治疗。认为给予病人全程情感支持是护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塞患者骨质疏松相关骨密度、骨生化与骨转换等指标变化。方法应用骨密度仪对受试者足踝部进行骨密度(BMD)测定。应用偶氮胂Ⅲ法检测血钙与钼酸盐法检测血磷,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X)、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1NP)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 85例老年脑梗塞患者骨质疏松自我筛查(OSTA)指数属高风险22例,女性老年脑梗塞患者OSTA指数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风险分组与骨密度相关(P=0.01)。另外,男性与女性老年脑梗塞患者血清25(OH)D含量与骨形成指标(PTH、BGP、P1NP和BALP)均具有相关性(P〈0.01),女性患者血Ca2+、血P3+、25(OH)D3、PTH、BGP和P1NP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老年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现象,且女性患者尤为严重,有必要进行骨质疏松综合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与其他药物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对骨质代谢的不同影响。方法对60例甲亢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C组进行I131治疗,A组给予甲巯咪唑片治疗,B组给予甲巯咪唑片同时联用钙吸收剂治疗,治疗不同阶段观察症状和骨密度(BMD)改善情况。结果C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6个月后显效达到十分满意的疗效(95%以上),自觉症状(骨痛)改善明显(总疗效93%),BMD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用药后3个月无效、6个月后有效患者的自觉症状(骨痛)改善(总疗效73%),B组有效,与用药前BM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MD改变的总疗效不满意(64%)。结论甲亢性骨质疏松症治疗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甲亢治愈后骨质疏松多可恢复正常,但将放射性碘(I131)治疗与甲亢的骨质疏松有机结合在一起,会在较短的时间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老年人骨质密度的CT值范围。方法 通过定量CT测量286例60--80岁老年人2—4腰椎椎体。结果 随年龄增长骨密度定量CT值下降,女性较男性更明显。结论 骨质疏松与年龄呈正相关,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应有其不同的骨密度CT参考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危老年骨质疏松症(0P)患者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OP患者(B组,n=67)、高危老年OP患者(A组,n=75)及同期入院体检无OP的老年人(对照组,n=52)为研究对象,测量比较其腰椎L2~4正位和股骨颈骨密度(BMD),测定骨代谢指标血清钙(Ca)、磷(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3]水平。【结果】三组Ca、P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PINP、β-CTX高于A组和对照组,N-MID、腰椎L2~4及股骨颈BMD低于A组和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PINP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A组25-(OH)D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A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动态监测PINP、25-(OH)D3水平变化辅助筛查高危老年O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循环科治疗的36例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在溶栓前、中、后均实施对症护理及肺血管病专科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穿刺处皮肤等情况,并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出血等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其中:1例患者在腹部皮下注射处出现1 cm×2 cm的血肿;2例患者桡动脉穿刺处出现1 cm×1 cm的血肿,经纱布填塞1 h后,血肿均未见增大,7 d后逐渐吸收;3例患者出现鼻出血,量约30 ml,经纱布填塞后停止出血;2例患者血压为75~80/50~55 mmHg(1 mmHg=0.133 kPa),经升压等急救和护理后均好转;2例患者病死。结论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期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积极配合抢救,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恶性浆细胞疾病的疗效,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6例恶性浆细胞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尿毒症患者,置换期间注意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及有无缺钙症状、荨麻疹和过敏性休克等。结果置换结束后,患者胸闷、气喘症状明显减轻,室性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血清白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浆置换能有效去除恶性浆细胞疾病患者体内的M蛋白等病理性大分子成分,稀释患者的血浆黏稠度,降低血管内压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增进常规化疗的效果;置换期间的心电监护、应用药物防治低血钙和过敏性休克是血浆置换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