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作为脊柱后路稳定的"金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果病人合并骨质疏松症,其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将大大增加.骨水泥强化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高骨质疏松性椎体术后骨质疏松椎体的稳定性,还能明显改善固定节段的周期性抗屈能力,为骨质疏松性椎体提供坚强、持久的内固定,从而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但骨水泥强化技术也存在并发症,如骨水泥渗漏、加快邻近节段退变、增加骨折风险等.本文通过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力学特性、骨水泥的选择、强化方式及近远期并发症等方面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在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0年11月年期间收治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12例,平均68岁.骨质疏松按Jikei分级Ⅱ级4例,Ⅲ级8例.所有患者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骨水泥强化提高螺钉稳定性,植入椎弓根螺钉共26枚,观察椎弓根螺钉术中及术后的稳定性.结果 患者未发生手术并发症,腰腿痛症状改善明显,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比较改善明显.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4个月.12例均获得骨性融合,X线片显示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或脱落,螺钉周围未见透亮线出现.结论 经椎弓根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化椎体的同时增加了椎弓根螺钉界面把持力,能够满足腰椎滑脱伴骨质疏松患者脊椎后路固定手术对力学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52例患者,男10例,女42例,年龄55~84岁,平均70.5岁。通过PACS阅片软件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脊柱局部后凸Cobb角来观察后凸畸形矫正情况,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ASIA分级系统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2例患者手术共458枚椎弓根螺钉置入了232个椎体中,骨水泥强化了282枚螺钉(61.6%)和146个椎体(62.9%),胸椎平均每个钉道使用骨水泥(2.03±0.52)mL,腰椎平均每个钉道使用骨水泥(2.43±0.88)mL。随访3~5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为(6.54±1.26)分、ODI评分为(69.06±13.26)%、局部Cobb角为(23.88±13.73)°,末次随访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为(1.88±0.68)分、ODI评分为(20.74±5.91)%、局部Cobb角为(11.07±8.96)°,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7例神经损害患者ASIA分级为C级2例、D级5例,术后提高至D级2例、E级5例。强化282枚螺钉中有1枚出现骨水泥向椎弓根内侧壁渗漏,经术中及时清除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11枚发生骨水泥向椎体前方渗漏,13枚发生骨水泥渗漏进入椎间盘内,术后均无临床症状。458枚螺钉均无松动、断裂。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既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又矫正了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背景: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常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易发生螺钉固定不牢靠,出现螺钉松动、退钉,造成固定失败。目的:探讨应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均采用可注射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后路钉棒内固定术。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骨水泥无明显渗漏,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X线及CT检查示,椎体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螺钉松动、断钉。患者术后7 d、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下降(P均<0.05)。患者末次随访上述指标与术后7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提供坚实稳定性,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维持椎体复位后高度,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6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病变,能增加脊柱固定的稳定性,有效改善腰椎功能和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6.
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是脊柱后路固定的标准技术,但在骨质疏松情况下固定易松动失效,常需要行骨水泥强化以提高固定效果.本文简要介绍了疏松性椎骨骨-钉界面生物力学、骨水泥强化固定的方法和材料.并指出强化固定的指征和可吸收材料在骨质疏松性骨质强化巾的替代过程及其强度可能是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方法:在两组男性尸体椎骨的一侧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作为对照(对照侧),另一侧填入CPC后再置入螺钉作强化固定(强化侧),15min和12h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Fmax),然后用CPC重新固定12h后拔松的椎弓根螺钉并测得其Fmax。结果:强化侧Fmax和对照侧比较,15min后提高了55%,12h后提高了83%;重新固定后,两侧Fmax较固定前分别提高了54.2%和63.6%,差别有显著性意义(Wilcoxon's检验,P<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能强化椎弓根螺钉的固定。 相似文献
8.
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在脊柱内固定术中,对不稳定性胸腰椎损伤的即刻稳定性和反复载荷后的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女性骨质疏松脊柱标本(T10~L5),制备L1椎体节段不稳定性损伤模型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行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和前屈/后伸6个方向的稳定性测试,并在MTS 858试验机上进行屈/伸疲劳试验.比较○a正常脊柱(正常对照组);○b损伤模型钢板固定疲劳前(强化前);○c钢板固定疲劳后(强化前);○d钢板固定疲劳前(强化后);○e钢板固定疲劳后(强化后)5种状态下脊柱的稳定性变化.结果○b、○d、○e三种状态下,前屈和后伸时的运动角度分别为6.23±1.56和4.49±1.00、 4.46±1.83和6.60±1.80、 4.41±0.82和4.46±1.83,运动范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a、○c状态下的运动角度8.75±1.88和1.47±2.25、8.92±2.97和12.24±3.08,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MMA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能明显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与与钉道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入组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各43例。钉尾组给予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钉道组给予钉道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钉尾组术后第6、12个月的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Cobb角、受压面积均低于钉道组(P<0.05)。钉尾组术后第1、6、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低于钉道组(P<0.05),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钉道组(P<0.05),ASIA分级优于钉道组(P<0.05)。钉道组并发症率高于钉尾组(P<0.05)。结论 可灌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强化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的初始和远期稳定性,可减少椎体高度丢失、保护椎体和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前预防和解决骨质疏松患者术后椎弓根螺钉松动的主要对策是使用生物材料来强化钉道周围骨质.传统的方法是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等生物材料直接填充至钉道内(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但填充的生物材料剂量小,强化螺钉稳定性的效果有限,因此临床上对严重骨质疏松,尤其是伴有腰椎骨折的患者多使用椎体整体强化方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的同时显著提高螺钉的固定强度.因骨水泥严密包裹螺钉而使其取出困难,有学者设计出钉道局部固化方法,在提高螺钉强度的同时也保持了部分骨质-螺钉界面.也有学者把强化措施与特殊设计的螺钉结合使用,取得了明显效果.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疗效肯定、并发症少的生物材料及其方法来强化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前测量拟固定椎体的骨密度,术中测量螺钉的最大旋入力偶矩后取出螺钉,钉道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3ml再次置入螺钉并测量螺钉的最大旋入力偶矩,椎体固定后减压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14.4±3.6)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钉及断棒等并发症.影像学评估:骨水泥分布于钉道周围松质骨中无明显椎体外渗.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7例,良22例,可7例;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旋入力偶矩经术中骨水泥强化固定后由(0.61±0.23)N·m增至(1.35±0.32) 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变可以明显增强螺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25例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参考Burkus et al及Singh et al的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2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2例。螺钉稳定性评分平均为(2.9±0.3)分,骨融合评分平均为(2.8±0.2)分。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滑脱无复发。结论采用EPS结合椎间融合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椎管狭窄,术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旁正中入路单侧固定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T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其中16例术后复查腰椎MRI,比较手术间隙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125(105±14)min;术中出血量120~350(175±75)ml;切口长度3.5~5.0(4.2±0.6)cm,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35例均获随访,时间12~40(23±9.5)个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松动及椎间融合器移位等内置物失败发生。术后及随访期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MRI测量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减小(P0.05),并未见明显的椎旁肌纤维化。结论旁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TLIF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发生率低等优点,在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lumbarspinestenosisDLSS)的特点、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融合手术要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间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椎管减压和椎弓根钉辅助下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手术结果通过问卷式调查由患者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分为:腰痛、腿痛、日常活动水平、是否服用止痛药物四个方面进行。结果59例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22.5个月,8例患者1年后失访。其中治疗效果优21例(35.6%),良32例(54.2%),可4例(6.8%),差2例(3.4%)。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FBSS(FailedBackSurgerySyndrome)、ASD(AdjacentSegmentDisease)、椎弓根钉断裂等。结论DLSS包括多部位狭窄性病理改变,术中减压应当按照一定的步骤全面减压。椎弓根钉辅助后外侧融合可以提供腰椎即刻稳定,提高了远期融合率,使得滑脱椎体复位并保持椎间高度,减少椎管狭窄的进展和再发,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Samuel L. Schmid Elias Bachmann Michael Fischer Dominik C. Meyer Christoph A. Gerber Jess G. Snedeker Mazda Farshad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2018,36(1):212-216
Achieving sufficient mechanical purchase of pedicle screws in osteoporotic or previously instrumented bone is technically and biologically challenging. Techniques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pedicle screws or methods of cement augmentation have been used 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 but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icult revisions and complic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biomechanical trial was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biocompatible textile materials in combination with bone cement to augment pullout strength of pedicle screws while reducing the risk of cement extrusion. Pedicle screws (6/40 mm) were either augmented with standard bone‐cement (Palacos LV + G) in one group (BC, n = 13) or with bone‐cement enforced by Vicryl mesh in another group (BCVM, n = 13) in osteoporosis‐like saw bone blocks. Pullout testing was subsequently performed. In a second experimental phase, simila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human cadaveric lumbar vertebrae (n = 10). In osteoporosis‐like saw bone blocks, a mean screw pullout force of 350 N (±12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the Bone cement (BC) compared to bone‐cement enforced by Vicryl mesh (BCVM) technique with 240 N (±64) (p = 0.030). In human cadaveric lumbar vertebrae the mean screw pullout force was 784 ± 366 N with BC and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to BCVM with 757 ± 303 N (p = 0.836). Importantly, cement extrusion was only observed in the BC group (40%) and never with the BCVM technique. In vitro textile reinforcement of bone cement for pedicle screw augmentation successfully reduced cement extrus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ly delivered bone cement.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extile delivered cement constructs was more reproducible than standard cementing. © 2017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Published by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Orthop Res 36:212–216, 201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枚Cage结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采用减压后单枚Cage单侧椎弓根固定术。根据JOA评分法评估术后优良率,VAS评估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3~24(13±3.7)个月。JOA评分:术前为2~6(4±2.1)分,术后3个月时为8~14(11±1.8)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1.23±8.71)%,其中优2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75%。VAS分值:术前为(6.94±0.91)分,术后1个月时为(2.31±0.82)分,末次随访时为(2.16±0.68)分,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椎间植骨融合率94%。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拔出、断钉及Cage移位。结论单枚cage结合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于已经出现脊髓压迫的胸腰椎转移癌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06—2009年本院收治19例脊柱骨转移癌并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手术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固定结合骨水泥充填椎体强化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包括疼痛、睡眠、食欲)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全组19例患者中全部脊椎得到稳定,术后患者的疼痛、食欲、睡眠获得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P〈O.01),术后三月约78.9%的患者神经功能获得至少Frankel 1级以上恢复。结论椎体成形术结合经后路椎弓钉棒系统固定术式相对简单、安全并可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Basis椎弓根螺钉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管减压、Basi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行后路腰椎管减压Basis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术。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4~25个月。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X线片示29例滑脱完全复位,3例部分复位。所有患者均达骨性融合,无椎弓根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根据侯树勋等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结论 Basis椎弓根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加环形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