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成林 《中医研究》2009,22(5):52-53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故二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肺为五脏之一,其位置最高且覆盖在五脏六腑之上,故有“肺为脏腑之华盖”的说法。肺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易受外邪的侵袭,肺又有“娇脏”之称。肺为人体的“气之本,魄之处”,其主要生  相似文献   

3.
通下法用于肺病的治疗是依据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下人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理瀹骈文》又曰:“风寒入肺皆令人咳,肺既络大肠,又与大肠相表里,肺咳不已,往往大肠受之”。近年来的研究从病理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肺与大肠之间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灵枢》的学习,对中医脏腑联系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浅述如下。《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属大肠……”《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入走肺,散之大肠……手阳明之正:……下走大肠,属于肺……”,由于脏腑在经络上的联系,它们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取类比象,由经络循行得知《灵枢》中的脏腑联系(以五脏之间联系为例):脾可济养心肺,肾可济养心肺肝,心可济养肺,肝可济养肺。脾异常亢盛可顺经络循行方向即″流向″耗伤心肺,肾异常亢盛可顺经…  相似文献   

5.
王玉民 《河北中医》2012,34(6):942-945
脏腑表里相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黄帝内经》至近代医家的多种论著,不论是经络学说还是脏腑学说都强调了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是脏腑相关理论的代表性内容.《灵枢·本输》载“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指出肺与大肠关系.“六腑以通为用”,依据上述理论和病机转化特性,以“通”立法建立的系列治疗方法在肺肠相关性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应用广泛,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及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CUC)等.需要指出的是“通”并不完全等同于通腑泻下,其他如宣肺、降气、泻热、化痰、补气、养阴、行气等皆可随证用之.正如《医学传真》所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试论通腑法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进  赵长鹰 《陕西中医》2006,27(11):1452-1453
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肺气失宣发肃降,出现咳、喘、咯痰、咳血等症状;肺系受邪日久,通调水道失职,产生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治疗上除常规用宣肺、清热、化痰等法外,疏通肠腑,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肺之肃降功能恢复,则诸症自除。兹将通腑法在肺系疾患中的临床运用体会介绍如下,供参考。1立法依据肺属脏,大肠属腑。肺居上,大肠居下。《灵枢》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可见,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相似文献   

7.
泄泻是指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一般无脓血和里急后重等症状。历代医家治之多只论及中下二焦,故有脾泄、肾泄、肝泄(即痛泄)之别,对上焦心肺二脏的论述甚少,因此,未曾闻有肺泄、心泄者。临床上,从中下二焦论治见效者颇多,然不效者亦屡见不鲜,此多因泄泻非只见于中下二焦,上焦亦可致也。今试从上焦心肺浅论之。1肺1·1生理功能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清宣肃降之上,故可启闭肺金,宣散卫气,通调水道,输布津液。然手太阳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在脏腑关系中两者互为表里,故肠腑的变化、传导功…  相似文献   

8.
通里攻下法在肺心病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肺心病在急性加重期常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往往伴有腹胀、纳呆、大便不通等严重肠道功能异常,甚至出现肠梗阻,这是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缘故。经云;“肺手太明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D,上肥,属肺。”“大胸手阳明之脉……下人缺盆,络肺,下隐,属大肠”以灵枢·经脉篇》)。《理满骄文》又回:“风寒人肺皆令人咳,肺既络大肠,又与大肠相表里,肺咳不已,往往大肠受之。”临床上见到化脓性扁桃体炎,除有恶寒、发热,常伴有咳嗽,如果出现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肺热下移大肠的实热证候,用通里攻下法,以原隔散加减治…  相似文献   

9.
“实则泻子”理论可溯源于《难经》,后世医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刘启泉教授在临证之时,承古法而创新义,认为胃与肺、大肠五行相生,CAG病位在胃,关系肺与大肠。故刘教授依据“实则泻子”之治则,顺应脏腑特性,通过宣肺和胃、清肺降胃、通肠导滞、化湿泄浊四法,开肺中郁闭之气,降大肠壅滞之邪,泻金以复胃气之降,祛邪以达治疗之功。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三)鼻:鼻司嗅觉,为气之门户,《内经》中称之为明堂,因其居于面部中央,下通于喉,为肺气所出。肺开窍于鼻,嗅诸气味。《灵柩·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呼吸之道,而肺之吸清呼浊,非鼻莫举,其机能正常与否,须靠脉络给予资助。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手阳明经挟鼻孔;手太阳经抵鼻旁;足太阳经起于目内訾,循鼻上行;足厥阴经过鼻咽之中;督脉总督诸阳经,其脉从巅顶沿额下过鼻柱。诸脉运行血液,滋濡鼻之内外,且肺气通于鼻,肺为经脉之首,气脉相合,而成嗅觉,最为灵敏。然鼻虽有吸清之益,但也能吸入秽浊之气,凡风暑燥湿疫疠之气,往往由鼻腔而入,入则肺当其冲,故发咳嗽气逆,痰浊上壅,或  相似文献   

11.
古人称鼻为明堂,鼻居面部中央,为肺之窍,足阳明经分布于鼻旁,鼻上和鼻周围,,各脏腑的相应部位,故《内经》对望鼻非常重视,认为五色独决于明堂(《灵枢·五色》);认为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通过临床实践,分析  相似文献   

12.
治病首重肺胃,盖肺主一身之气,胃乃十二经之海,肺气通调,则脏腑之气皆调;胃能降和,则气血之源化生。然肺为华盖,又为娇脏,位居上焦,喜清虚,恶邪恋。治肺之病,药宜味薄气升,轻清上行,可使肺气得展,邪无留地;重则药过病所矣,故宜用紫苑、杏仁、枳壳、桔梗、蒌皮、贝母等轻灵之品。虽于疏肝、通肠、利尿剂中,亦常宜配用肺经之药,往往事半功倍。对通腑、利尿而用治肺之法,人皆知之,无非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之理;惟疏肝需治肺,尚少谈及,故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鼻治法首见于《内经》,记载了用搐鼻方法治疗呃逆。而后历代医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许多发挥。鼻称“面王”。上临督脉之印堂,下接督脉之人中,左右为膀胱经之睛明,向内通达顽颡,而上临脑髓,鼻为肺窍、呼吸之门。人体的几条重要之脉均与鼻紧密相连。如督脉贯鼻,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肝经上出顽颡、系目系,胆之经脉抵鼻。从而,构成了以鼻为中心的脏腑经络联系,给后世应用鼻治法提出了理论依据。这里笔者做一简要介绍: 1.和胃止哕肺开窍于鼻,即肺气通于鼻、若鼻窍不通,则肺气不利;又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若肺气不利,则胃气失和。由此形成了肺胃气机失于顺降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邵长荣治疗鼻源性咳嗽的经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咳嗽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治疗一般选用清肺、润肺、止咳、化痰等法 ,疗效有时并不理想。有国外学者观察了 1 0 2位非选择性慢性咳嗽患者 ,发现其中由鼻后滴漏综合征引起的占 41 %。祖国医学对鼻部疾病与肺脏的关系也早有认识 ,《灵枢·五阅五使》云 :“鼻者 ,肺之官也。”《灵枢·脉度》又云 :“故肺气通于鼻 ,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说明了肺与鼻在生理上关系密切。而两者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灵枢·本神》云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少气 ,实则喘喝 ,胸盈仰息”。全身循经于鼻部的经络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  相似文献   

15.
鼻为肺之窍,故有“肺开窍于鼻”之说。中医认为,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由肺气所主。肺气和,则呼吸通畅,嗅觉才灵敏。正如《灵枢·脉度》篇所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由于鼻是呼吸气出入的主要通道,外邪侵犯人体,往往从口鼻而人。所以鼻又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入口。鼻窍的变化与肺直接相关,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相似文献   

16.
“华盖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麻黄、杏仁、甘草、桑白皮、苏子、茯苓、陈皮7味药物组成。考其药物组成及方义与肺脏的生理功能及肺病病机颇为吻合。如肺主宣发,故方中设麻黄之升散;肺主肃降,故方中有杏仁、苏子之下行;肺主通调水道,为脾土之子,故方中设桑白皮泻肺行水,又兼茯苓、陈皮、甘草健脾利湿以助脾之散精,实寓补母生子之义。全方升降有序补泻得宜,确有助于调整和恢复肺的气化功能。古人曾将肺脏喻为脏腑之华盖,本方名冠“华盖散”,诚有其实也。现将笔者运用本方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眼睛能视万物,辩明五色,全靠脏腑精气供养。而精气又赖经脉的灌输,使目得血而视。正如《素问》说:“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从经络的解剖来说,无论是正经还是奇经八脉与眼都息息相通: 肺经起于中焦,络属大肠连肝脾而通于目;大肠经分支于迎香,交胃经而通于目;胃经起于鼻缘,上行交叉过目内眦;脾经出胃口结心,会肺而通于目;心经分支从舌头旁上行目系;小肠经上行外眦折入耳中,分支行眼下到内眦;膀胱经起于内眦;肾经结心包经于胸中,与肝、心、肺相连通于目;  相似文献   

18.
通鼻窍八法     
鼻为清窍,是清阳之气交会之处,属肺的外窍,内与脏腑的关系密切。但肺为娇脏,是诸脏之华盖,若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均可使肺脏不调,失于宣达,则鼻气不利,邪毒壅滞,或津液壅聚,壅塞清窍,鼻病由生。正如《寿世保元》说:“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鼻病。”《东垣十书》指出:“壅塞清道气不利,宜通。”可见,通鼻窍是治疗鼻病的大法,清窍通利,则鼻病向愈。兹介绍通鼻窍  相似文献   

19.
肺与大肠相表里今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却受到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和非议。最近有些人另创新说[1] ,并以“肺与食管相表里”或是“肺与小肠相表里”取而代之。然而 ,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个观点在几千年的中医学术史中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有其存在的科学基础。笔者在此试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展阐释肺与大肠表里的实质。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历史回顾肺与大肠相表里观点出自于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原文如下 :“肺合大肠 ,大肠者 ,传道之府。”如果说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是以部位相近、功能相似而配合的 ,…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通腑泄热法治疗肺癌、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等肺系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肺系疾病从腑论治的认识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篇》说:“肺合大肠”。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又有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