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功能对准确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正常人和慢性肝炎重度(慢肝重度)、重型肝炎(重肝)、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结果除慢性肝炎严重肝损害患者外的所有患者上述四项指标的均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其中慢肝重度和肝硬化患者Fbg含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其它二项或三项指标(P〈0.01或0.05);重型肝炎死亡患者PT均数及APTT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存活者(P〈0.05)。结论利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功能可以从多个角度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严重肝损害的肝炎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4项血常规参数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总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病毒性肝炎患者376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同期选择32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针对所有人员进行血常规参数的详细检测。并且在同一时间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清蛋白(ALB)进行检测。此外,利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进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重症肝炎组患者RDW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及肝硬化组 MCV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重症肝炎组与对照组 PDW 与 MPV 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 RDW 与 PT 以及 TBiL 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 ALB 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且患者 MCV 与其 PT 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 ALB 呈现负相关关系。结论对 MCV 及 RDW 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反应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0例正常人的PT、APTT、FIB检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轻度肝炎的Pr,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中度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阿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对慢性重度和慢性重型性肝炎的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轻度和中度性肝炎的APTT、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的APTT、FIB有显著性差异(0.05〉P〉0.02),对重度和重型性肝炎的APTT、FIB,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肝炎患者PT、APTT、FIB凝血指标变化的检测,能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肝病病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凝血及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凝血及抗凝血指标在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其对肝病治疗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188例肝病患者和6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188例肝病患者 PT、APTT、TT 均延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 在急性肝炎组中结果偏高,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中结果降低,其中慢性肝炎组 FIB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各肝病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Ⅲ在各组肝病患者中均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及抗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预测肝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4项凝血指标随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而变化的情况及其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德国BE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20例肝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肝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总体上PT、APTT均延长,Fib降低,各肝炎组的PT、APTT、TT、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只有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普通肝炎组和急性肝炎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T、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TT也延长,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有明显差异,而且随着病情的不同,它们也表现出与病情相关的结果。结论血浆凝血因子水平的减少程度与肝脏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凝血功能常规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是十分敏感;凝血功能常规是区分急性肝炎与重症肝炎比较敏感的指标之一,而且动态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和总胆红素及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常规,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的血三脂水平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检查和住院部已确诊的肝病患者158例,测定其血三脂水平,包括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ALT、谷氨酰转肽酶(γ-GT),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组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慢性肝炎组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T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和HDL-C与健康体检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慢性肝炎组TG水平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C对肝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意义,有助于重症肝炎的判断;HDL-C与ALT水平呈负相关,表明与肝细胞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晚孕肝炎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34例晚孕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39例)、慢性肝炎轻度组(43例)、慢性肝炎中重度组(25例)、肝硬化组(15例)和重症肝炎组(12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3项指标,并与45例正常晚孕者比较;同时观察26例正常晚孕者、23例晚孕慢性肝炎轻度患者、13例慢性肝炎中重度患者和1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Ⅺ、Ⅻ)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晚孕组比较,重症肝炎组PT、APTT明显延长(P0.05),肝炎肝硬化组和重症肝炎组FIB明显降低(P0.05、P0.01)。慢性肝炎轻度组和中重度组FⅦ:C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除FⅧ:C外,肝硬化组凝血因子均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影响晚孕患者凝血功能,监测凝血指标和凝血因子变化对预防肝炎患者产后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慧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6):435-435,437
目的探讨血清前清蛋白(PA)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83例肝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PA及血清清蛋白(ALB)。结果血清PA在各型肝病中均有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肝病组血清PA降低率均高于血清ALB,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PA较ALB能更灵敏地早期反映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不同病程患者血液中Alb、CHE、TH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竞争技术检测2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中Alb、CHE、FT4、FT3、TG、TSH含量。结果: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肝炎轻度组Alb、CHE、FT4、FT3、TG、TSH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肝炎中度组,重度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组患者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与慢性肝炎患者随病情稳定TH水平恢复正常水平,重度肝炎和肝硬化患者TH和ALB、CHE结果异常改变增多,恢复较差,通过检测血液ALB、CHE、和TH可评价病毒性肝炎预后与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日本Sysmex CA-100血凝仪和Sysmex K-45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3例肝硬化病人和40例健康者。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PLT、MPV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DW与对照组比有差异(P<0.05),PT、APTT时间延长,FIB减低,与健康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凝血机制障碍,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预后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ADA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093-7094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病毒性肝炎(乙型)100例(其中急性肝炎16例,慢性肝炎52例,肝炎肝硬化32例)ADA的活性,设健康对照组100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DA活性各肝炎组都较对照组升高(P〈0.01)。各肝炎组之间,ADA活性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A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肝炎肝硬化患者ADA普遍增高可能与慢性变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缺乏引起出血。我们对本院传染科住院重症肝炎、肝硬化急性和慢性肝炎患者进行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进行检测,探讨检测结果与肝病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腺苷脱氨酶(ADA)、凝血酶原时间(PT)在肝硬化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分别用免疫比浊法、速率法、凝固法检测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代偿组、失代偿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分别小于0.05及0.0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分别小于0.05及0.01),而腺苷脱氨酶活力显著升高(P分别小于0.05及0.01),且失代偿期患者3项指标较代偿期患者3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变(P〈0.05)。肝硬化患者入院治疗2周后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腺苷脱氨酶活力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血清PA、ADA、PT三者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肝硬化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HC)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及与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关系。方法确诊的9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为A级22例(A组)、B级47例(B组)、C级23例(C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FⅡ:C、FⅤ:C、FⅦ:C、FⅩ: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PT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FⅡ:C、FⅤ:C、FⅦ:C、FⅩ:C、FIB含量和PTA均明显下降,FT、APTT明显延长;肝硬化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研究的参数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31.99、3.49、21.08、6.75、5.69、18.76、9.63、10.26(P均〈0.0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FⅡ:C和FⅦ:C水平与FTA有中度的相关性r分别为0.5438和0.4373(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病情越严重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活性越低,其中FⅡ:C和FⅦ:C与PT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TA可间接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测定在各型肝炎诊治中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变化与各型肝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检测了166例各型肝炎及治疗后的肝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慢性肝炎(中度、重度)、重症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D-二聚体增高不明显(P>0.05)。且不同临床分型肝炎患者之间,D-二聚体含量差异非常显著(P<0.01)。随肝炎患者病情加重,D-二聚体含量呈递增趋势。结论;D-二聚体不仅可以反映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可以作为肝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王榕生 《山西临床医药》2009,(14):1646-164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四项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对13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测定。结果:急性肝炎组PT、FIB、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四项指标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尤其是重症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均炎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凝血四项指标检测有助于观察肝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判断出血倾向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常规在各型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样本75例,健康对照者样本20例,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 PTI、NR、PTA、APTT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Child-Pugh A、B、C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IB对照组、急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组中逐渐减低,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PTA异常程度与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TA与重症肝炎、肝硬化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pearman相关系数为0.41,P0.05),当PTA水平在20%-30%之间时,病死率为33.33%(1/3)预后不良,PTA低于20%时,病死率高达57.14%(4/7),PTA低于10%时病死率达100.00%。结论凝血常规尤其是PTA异常程度可成为判定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测定 5种报告方式 ,即秒数、活动度 (PTA)、时间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率 (INR)和百分率 ,从而筛选出最佳表达方式。方法 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 10 0例 ,分急性、慢性轻度、慢性中 /重度、肝硬化和重症肝炎 5个组 ,用 3种不同ISI值凝血活酶试剂测定PT间 ,并分别用上述 5种报告方式报告结果。结果 用 3种不同ISI值凝血活酶试剂 ,秒数、PTA、PTR和INR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百分率方式表达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用百分率表达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其他表达方式不一致 ;不同试剂在病毒性肝炎PT检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尤其是血小板指标的病理性变化和功能水平以及其检测对各类型肝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96例肝病患者,依据病理机制及病程分为3组,再同期抽取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各项临床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组的4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PT、TT、APTT明显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损害程度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