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PET/CT显像剂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传统的CT、MRI影像学检查手段都是解剖学显像方法,虽然其强化原理基本相似,但均不能反映肿瘤的细胞代谢水平。近年来随着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和PEr、PET/CT技术的发展,使得肿瘤研究发展到活体病理和生化改变的分子影像阶段。PET/CT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PET/CT中的CT剂量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检查中的CT扫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全身PET/CT检查过程受检者接受的放射剂量中,因CT扫描产生的放射剂量占较大比例。本文对PET/CT检查中PET及CT扫描对放射剂量的贡献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不影响临床对CT图像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放射剂量,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患者宣教及规范化护理在PET/CT显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7年6月至12月行PET/CT检查的401例患者在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均进行宣教及规范化护理,总结其在PET/CT显像中的效果。结果:401例PET/CT受检者在进行宣教及规范化护理后其检查过程均能顺利完成,图片质量达标,PET/CT融合图像都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宣教及规范化的护理方案在PET/CT显像中对能否顺利并按质完成检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CT、SPECT或PET的对比研究,探讨PET/CT诊断甲状腺癌的价值.方法收集经随访、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12例,CT检查12例,SPECT检查5例,PET检查7例,PET/CT检查12例,分别观察、记录病灶数目、位置、大小、核素分布、钙化等.结果12例共有病灶19个,CT显示病灶13个,SPECT静态显像发现病灶6个,灌注显像全部病灶血流灌注增加,PET发现放射性浓聚影9个,PET/CT见到异常高代谢区19个.结论CT图像能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密度;核医学图像可提供病灶代谢信息;PET/CT图像可同时观察病灶解剖与功能信息,提高了定位、定性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PET受体显像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PET和PET/CT技术发展迅速,大量研究表明其在疾病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随着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相继出现,尤其是正电子受体显像剂的开发研究应用,进一步推动和拓展了PET和PET/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PET和PET/CT受体显像研究领域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PET/CT对支气管肺癌病灶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洛阳中心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疑似支气管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予以CT增强扫描、PET/CT检查,记录上述各项检查对支气管肺癌患者疾病检出情况,以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情况作为确诊依据。结果 120例疑似支气管肺癌患者均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及PET/CT检查,经分析可知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肺癌诊断敏感性为88. 10%(74/84)、特异性为80. 56%(29/36),PET/CT检查对支气管肺癌诊断敏感性为97. 62%(82/84)、特异性为97. 22%(3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应用PET/CT检查相较于CT增强扫描能够显著提高支气管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PET/CT显像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18例在我科行PET/CT显像检查的肿瘤患者,做好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护理及放射性防护。结果:3018例PET/CT受检者的融合图像基本上都达到了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未出现需再次检查的病例,让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辐射危害。结论:规范化的护理方法对肿瘤患者的PET/CT图像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离休老干部PET/CT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行PET/CT检查的离休老干部90例,做好预约时的护理和检查日的护理。结果 90例离休老干部均顺利完成检查。结论有效的沟通,认真的血糖监测,正确的配合,细致的护理在老干部PET/CT检查获得高质量图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PET/CT联合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研究。方法:选取在我科室进行肝脏肿瘤诊断检查的62例病人进行调查与分析,选取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参与调查的病人进行常规18F-FDG PET/CT检查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对比与分析常规18F-FDG PET/CT检查结果与三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18F-FDG PET/CT检查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检出率和增强CT扫描检出率相比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0.0000;血管瘤敏感度为88.6%;局灶结节性增长敏感度为84.9%。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在肝脏肿瘤检查中,采取联合增强CT扫描多期成像的检出方式,可有效的提升肝脏肿瘤性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PET—CT检查中应注意的护理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已成为早期诊断和指导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由于PET—CT检查是利用注入的放射性核素参与体内的生化代谢过程,从而反映人体脏器组织功能的信息,PET—CT显像必然会受到机体生理状态、外来食物及药物因素的影响。为得到质量高的PET—CT融合图像,作为PET—CT中心的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受检者检查前后各环节的护理工作,避免一些因素对图像的影响,从而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机率,协助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现将PET—CT检查中护士对受检者从预约、分诊、检查中、检查后四个环节的护理工作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仪(positron em is-sion tom ography,PET)是可反映人体功能、生化代谢及进行分子影像研究的先进功能分子影像设备,PET/CT将能精确反映人体解剖结构的CT与反映功能的PET相整合,是目前临床应用中最佳的分子影像设备。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是PET或PET/CT进行  相似文献   

12.
Total-body(TB)PET/CT扫描仪于2019年用于人体显像并逐步在临床开展。相比传统PET/CT,TB PET/CT具有所需显像剂剂量低、采集时间短、图像质量高、可全身动态成像及以多种显像剂检查等优点,提高了诊断肿瘤、评价疗效及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本文就TB PET/CT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食管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病理已明确证实为食管癌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利用18F-FDG在肿瘤病灶及转移灶中的高代谢原理,分析全身各系统病灶放射性摄取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分析。结果 PET/CT的分期准确率(88.4%)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检查的敏感性(63.3%)、特异性(83.8%)均较单纯CT高。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对食道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  结果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 < 0.01);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率分别为7.34%、12.23%、19.88%;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7,P < 0.01);肺癌脑转移瘤18F-FDG PET/CT与MRI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发生囊变、水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7,P > 0.05;χ2=0.023,P > 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  结论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相似文献   

15.
18F-FDG PET/CT、CT在乳腺癌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CT在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临床疑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和半定量方法(标准摄取值,SUV)分析肿瘤病灶摄取FDG的程度,并参考近期病理检查及CT结果。结果:27例复发患者经组织病理学、活检或细胞学检查和临床随访证实有局部转移,PET/CT显像和CT检查灵敏度分别为96.30%,62.96%,PET/CT显像和CT检查的灵敏度的差异有显著性(χ2=9.247,P<0.05)。14例患者行PET/CT双时相检查,乳腺癌术后患者确诊为转移的9例患者,SUV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于乳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病灶的定性、定位准确性更高,优于CT,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病灶及淋巴结转移在CT增强扫描与PET/CT检查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诊断支气管肺癌的25例患者的临床、CT增强扫描与PET/CT检查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CT增强扫描21例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轻度强化, 6例淋巴结不均匀强化,19例淋巴结均匀强化。PET/CT检查25例患者病灶呈不同程度代谢,SUVmax3.2-20,14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呈不同程度代谢,SUVmax1.2-16.5,11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无确切代谢。结论:CT增强扫描与PET/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支气管肺癌与淋巴结转移定性各有其独到之处,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证实,相互弥补,提高支气管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总结护理配合对PET/CT图像质量所带来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9~12月收治的386例受检者实施18F-FDGPET/CT检查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检查前的综合护理,在静脉注射显像剂前后、扫描前、扫描中均给予各项护理;对照组给予普通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PET/CT图像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有96.50%受检者的PET/CT图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对照组有83.33%达到诊断标准,观察组的PET/CT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受检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全面的精心护理对18F-FDG PET/CT图像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显著提高受检者的PET/CT图像质量以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T/CT显像检查的护理和注意事项,规范检查的护理配合,提高检查质量.[方法]对209例行PET/CT检查的病人于检查前中后以及药物注射时给予精心的护理措施.[结果]209例病人进行PET/CT检查过程中有198例能够明确诊断和肿瘤分期,护理中因病人不合作的有3例,因喝甘露醇水不敏感没有得到清理肠道的有8例,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结论]熟练掌握PET/CT检查注意事项、提高护理质量,可保证检查图像的质量,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治疗前淋巴瘤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初次诊断为淋巴瘤病人的PET/CT及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PET/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63例淋巴瘤病人分期的一致率为30.2%(19/63)。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相比,18F-FDG PET/CT显像使69.8%(44/63)的淋巴瘤病人临床分期发生改变。其中17.4%(11/63)的病例在PET/CT检查中发现有多区域淋巴结及多个结外器官受累,肝或骨髓受累,淋巴瘤的临床分期从Ⅰ期上调至Ⅳ期;有25.4%(16/63)的病例在PET/CT检查中发现多区域淋巴结累及,分期上调一期;其余27.0%(17/63)的病例在PET/CT检查中发现多区域淋巴结或多个结外器官受累,临床分期上调两期。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治疗前淋巴瘤临床分期的价值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18F-FDG PET/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 MM患者20例,均于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诊断.结果 19例18F-FDG PET/CT检出阳性病灶(95.00%),SUV为2.81±0.98(1.30~6.00), 共检出病灶303处,其中PET有222处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73.27%),CT检出268处灶状溶骨性改变(88.45%).PET和CT同时检出的病灶为187处(61.72%);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的病灶35处(11.55%);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病灶81处(26.73%).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MM的诊断及评价全身累及范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