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选择与本院就诊的脓毒症患者45例(脓毒症组)、一般感染患者45例(一般感染组),以及体检健康者4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cTnI、CK-MB、C反应蛋白(CR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水平,分析cTnI、CK-MB与脓毒症患者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一般感染组、健康对照组CRP、cTnI、CK-MB、APACHEⅡ评分水平逐渐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一般感染组、健康对照组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逐渐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水平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CK-MB水平和LAEDD、LVEDD呈正相关,和LVEF、FS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nI与CKMB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价脓毒症患者心功能,对判断患者预后也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96例,入院后予PCT、NT-proBNP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并予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PCT、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分析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PCT、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均大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PCT、NT-proBNP和APACHEⅡ评分均小于脓毒性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r=-0.64,P<0.05)。结论 PCT和NT-proBNP能有效评估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和病情,PCT和NT-proBNP升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85例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BNP和NSE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三组中死亡组患者第1d血浆BNP和NSE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升高(P<0.05),第5d血浆BNP和NSE水平、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BNP和NSE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渐降低(P<0.05)。结论血浆BNP和NSE联合监测有助于估计脓毒症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重度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6年1-12月收治的7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组Marshall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或P<0.005)。随着器官功能不全的数目增加,患者28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均明显增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8d病死率及3个月病死率均与器官功能不全数明显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休克(P<0.00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0.05)、APACHEⅡ评分(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症休克(P<0.005)、器官功能不全数目(P<0.05)、患有慢性疾病(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3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APACHEⅡ评分、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对判断ICU重度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严重脓毒症患者41例和脓毒症休克患者10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主要感染部位、APACHEⅡ评分以及住院病死率,检测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浆NT-ProB-NP及肌酐水平,并计算eGFR。按预后分为存活组(28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NT-ProBNP、eGFR的变化及相关性,并以eGFR为协变量,比较两组NT-ProBNP的变化。结果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合计病死率为45.1%(23/51)。死亡组APACHEⅡ评分、NT-ProBNP和eGFR与存活组比较有差异(P<0.05)。NT-ProBNP与eGFR呈负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死亡组NT-ProBNP水平仍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及RT-ProBNP的改变均与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NT-ProBNP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116例,就诊后采集患者的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并行NEW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NEW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区别;比较脓毒性休克和严重脓毒症组的NEWS评分,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的区别;NEW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NEWS评分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脓毒性休克组患者NEWS评分;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大于严重脓毒症组;死亡组NEWS评分;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大于存活组(P<0.05);NEWS评分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807、0.883,P<0.05),NEWS评分;APACHEII评分和SOFA评分预测死亡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880、0.865(P>0.05)。结论 NEWS评分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评分愈高提示患者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并分别根据否合并休克、入院7 d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组。根据是否合并休克分为无休克组102例及休克组27例;按入院7 d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93例和死亡组36例。比较无休克组和休克组的RDW及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上述指标情况;对RDW与血乳酸、SOFA、APACHEⅡ评分分别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无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RDW、血乳酸、SOFA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RDW、血乳酸、PCT、SOFA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DW与PCT、SOFA及APACHEⅡ评分存在正性相关关系。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RDW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动脉血乳酸水平联合检测对老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98例。随访28 d,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cTnI、乳酸、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比较脓毒性休克和严重脓毒症组的cTnI、乳酸、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进行cTnI,乳酸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脓毒性休克组患者cTnI、乳酸、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大于严重脓毒症组,死亡组cTnI和乳酸均大于存活组(P0.05)。cTnI、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TnI、乳酸预测死亡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6、0.809(P0.05)。结论 cTnI和动脉血乳酸联合检测对急诊老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左心尖形态及功能的价值。方法:以我院2022年1月到2022年7月收治的42例AHF患者为病例组,纳入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46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以及左心室及心尖部形态及功能指标。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左心室舒张末纵向长轴径(Ld)、收缩末期心尖角度(θs)、舒张末期心尖角度(θd)、心尖部舒张末期左右径(Dap)、心尖球形指数(SIap)均高于对照组,心尖角度变化率(Δθ)和左心尖射血分数(EFa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通过评估左室心尖形态及功能对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予以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清microRNA-25对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及脓毒性休克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RT-PCR)检测血清microRNA-25表达量。记录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和相关指标(WBC、CRP、PCT、D-D、Lac、Cys-C、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筛选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患者死亡的预测效果。结果:①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间、存活组和死亡组间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脓毒症组相比,脓毒性休克组患者的PCT、D-D、Lac、Cys-C、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升高(P0.05);③脓毒性休克组患者血清microRNA-25表达量低于脓毒症组(P0.05);④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的PCT、D-D、Lac、Cys-C、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患者microRNA-25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PCT、D-D、Lac、Cys-C、microRNA-25、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危险因素,且Lac、Cys-C、microRNA-25、SOFA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microRNA-25可作为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Lac、Cys-C、microRNA-25、SOFA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72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以及E峰和A峰比值(E/A),比较术前和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通过行介入治疗后,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较前有了明显的好转,术后6个月LVEF、FS、LVESD、LVEDD、E、A和E/A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和0.01),术后一周LVEF和FS与术前相比有改善(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一周相比LVEF、FS、LVESD和LVEDD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与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01-2012-03入住我院内科ICU的231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39例)和死亡组(92例),比较2组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比较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不同时段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 Ⅱ评分;早期不同时段乳酸清除率与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入院后6h及12h乳酸清除率、入院后各时段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及〈0.01),入院后24h、48h和72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后6h乳酸清除率的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与同时段APACHEⅡ评分存在负性直线相关关系。结论: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入院后6h和12h)乳酸清除率对于判断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尹黎波  ;王春梅 《华西医学》2009,(8):2003-2005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个月时心功能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572例AMI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CRP水平分为CRP升高组及CRP正常组,随访6个月,记录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死亡例数。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与入院时CRP正常组比较,CRP升高组患者6个月时LVEDD、LVESD,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病死率显著增加,而6个月时LVEF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CRP升高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及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RP升高是AMI患者心功能及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关注AMI患者血清CRP水平,尽早开始控制,有利于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百草枯中毒患者乳酸、12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1-2013-12百草枯中毒患者95例,按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入院时乳酸值、12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分析。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组患者入院时乳酸、APACHEⅡ评分、24h 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P〈0.05)。乳酸、入院APACHEⅡ评分、24hAPACHEⅡ评分与死亡呈正相关。12h乳酸清除率与死亡呈显著负相关。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乳酸清除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入院时乳酸和入院后24hAPACHE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研究对象与预测中毒预后的良好指标百草枯血浆浓度面积接近。根据最佳截断值,乳酸、乳酸清除率、百草枯血浆浓度、入院APACHEⅡ评分、24hAPACHEⅡ评分预测病死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0.727~0.909,0.667~0.921,0.485~0.642。结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死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心室起搏比例和不同部位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DDD)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A组,右心室起搏比例<50%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年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的变化。同时,将A组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者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A组术后1年左房内径(LAD)较术前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和B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3、4.20、6.37,P均<0.05);B组术后1年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EF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3、0.78、1.16,P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术前LAD、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7、0.35、1.32,P均>0.05),两组术后LVEDD、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6、4.62,P均<0.05),RVS组术后LAD、LVEDD、LV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45、0.14、0.48,P均>0.05);而RVA组术后LAD、LVEDD均较术前明显扩大,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t分别=2.20、3.13、4.31,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但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3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7例,Ⅲ级20例,Ⅳ级6例]和32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清晨平卧抽血(患者于入院24h内及出院时)3mL,测定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值(LVEDD)。比较2组及心功能衰竭各亚组间血浆BNP水平。结果观察组LVEF值低于对照组、LVEDD及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O.01)。心力衰竭发作时,观察组中心功能Ⅲ、Ⅳ级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组(均P〈0.05)。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增高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可以作为评定心力衰竭进程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彭炳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124-2125
[目的]评价以早期液体复苏为中心的感染集束化治疗对早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感染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分为集束化治疗组(A组, n =30)和常规治疗组(B组, n =2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结果]A组患者治疗24 h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B组( P 〈0.05).[结论]以早期液体复苏为中心的感染集束化治疗能显著提高早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不同构型的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5例,以Ganau分类法分为4组:正常构型组36例,向心性重构组36例,向心性肥厚组31例,离心性肥厚组12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应用M型超声测量左室的舒张末期内径(LVEDD)、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改良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A)、E峰减速时间(EDT),计算E/A;测量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期肺静脉血流峰值(PVS)、舒张早期血流峰值(PVD),计算PVS/PVD,组织多普勒测量左室Tei指数。结果高血压病组左室舒张功能均减低。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E/A1,EDT延长;离心性肥厚组E/A1,其EDT较正常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缩短,收缩功能减低,LVE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血压病各组Tei指数依次增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室Tei指数与LVEF、A峰呈负相关,与IVST、LVPWT、LVEDD、RWT、LVMI、E峰、E/A呈正相关;Tei指数ROC曲线下面积为0.986,以Tei指数为0.425鉴别有无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3%。结论 Tei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不同构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原发性高血压病早期Tei指数即发生改变,随舒张功能不全的加重而增高;Tei指数可作为评价鉴别二尖瓣血流"假性正常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血肌钙蛋白I(cTnI)、B型尿钠肽(BNP)值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入院24h内血cTnI、BNP值,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按照患者的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cTnI、BNP值与APACHEⅡ评分的差异。用ROC曲线评价血cTnI、BNP水平变化对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死亡组cTnI、BNP、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20、-5.31、-8.88,P均<0.05);cTnI、BNP及APACHEⅡ相互之间呈正相关(r分别=0.55、0.64、0.45,P均<0.05);入院24h内血cTnI水平1.75ng/ml和血BNP水平709.50pg/ml为最佳诊断临界点。结论血cTnI与BNP联合检测可以作为一种常规临床检测指标来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及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脑钠肽前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罗氏Elecsys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测定112例心衰患者、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37例及20例正常人血浆NT-proBNP,心衰患者同时测定左室舒张末横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及对照组(P〈0.01)。血浆NT-proBNP水平在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两两比较(P〈0.01),LVEF、LVEDD在3组间两两比较(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NT-proBNP水平与LVEDD呈正相关(r=0.78,P〈0.01),而与LVEF呈负相关(r=-0.69,P〈0.01)。结论血浆NT-proBNP定量测定对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以及心衰的诊断、预后评估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