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6例症状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即刻及术后2月的疗效;测定射频消融术前以及术后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观察心肌损伤。另设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射频消融能有效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即刻成功率为100%,远期成功率为94.4%。hs-CRP、CK-MB和cTnI射频消融术后1d较术前明显升高,7d后恢复正常。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97例右室流出道患者经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要点.结果 97例患者中91例1次消融成功,进行第2次手术的6例患者5例成功,其中1例患者术中发生室颤,经300 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14例患者发生迷走反射,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好、并发症少,护理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97例右室流出道患者经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要点.结果 97例患者中91例1次消融成功,进行第2次手术的6例患者5例成功,其中1例患者术中发生室颤,经300 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14例患者发生迷走反射,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好、并发症少,护理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4.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52例均完成了射频消融治疗。随访2~60个月,根治率92.3%(48/52),有效率98.1%(51/52)。结论合理、细致的护理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手术耐受性,且能及早发现和防治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6.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大多属于良性早搏,对无症状者不必治疗,仅需治疗原发病。而对于有症状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是否需要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但多家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6]。而我院采取单导管法,即仅用1根大头电极,而不插入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应心腔进行标测,构建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完成CARTO指导下电解剖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3例,左冠窦室性早搏1例,左后分支起源室性早搏1例.消融放电(2.3±1.1)次,累计放电时间(120.O±22.8)s;手术时间(1.50±O.42)h,x线曝光时间(8.0±2.7)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消融频发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同时消融手术时间短,曝光时间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呈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探讨其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2年在我院行右室流出道射频消融的室性早搏22例,平均年龄34岁,男13例,女9例,患者室性早搏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均呈现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结果:17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获得成功,未成功5例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与右室流出道室早相比,左室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波移行早(V_3 vs V_5;P<0.05),V_1,V_2导联r波幅度较高(0.26±0.04mv vs 0.12±0.08mv;P<0.05),电轴右偏更加明显(92°±4°vs80°±7°;P<0.05)。结论:对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早患者,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V_1,V_2导联r波幅度较高,电轴明显右偏,支持左室流出道起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36例单形性RVOT-PV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X线透视下起搏标测和Carto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对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及随访情况。结果 X线透视下起搏标测消融36例,30例获即刻成功(即刻成功率83.33%),随访复发4例,远期成功率为72.22%;首次手术失败6例和复发4例在Carto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消融,9例获即刻成功(即刻成功率90%),随访复发1例,远期成功率88.89%。两种方式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72.38±15.03)minvs.(75.64±19.70)min,P>0.05],但后者的X线曝光时间和消融时间显著低于前者[分别为(12.50±5.24)minvs.(21.57±8.25)min,(206.30±94.80)svs.(383.26±134.71)s;P均<0.01]。除1例消融后出现另一种形态室性早搏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根治单形性RVOT-PVC的有效方法,对于疑难复杂病例选择Carto系统指导下消融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更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j症状严重、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患者57例给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9G.5%,术后3d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明显减少(P〈0.01);术后1个月内复发2例,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室性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随访期间心悸等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PV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9例PVC[右心室流出道(RVOT)107例,右心室流人道游离壁近瓣环处4例、前壁间隔部近瓣环处1例,左心室前上间隔3例、左心室流出道(LVOT)左冠窦内5例、左冠窦下1例,左心室下后间隔5例,左心室前侧壁、左心室前侧壁近瓣环处、右心室心尖部各1例]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消融。结果消融即刻成功122例、失败7例。手术操作时间12—171min,X线曝光时间2—48min。术后随访3个月~4年,4例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PV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室性早搏行Array球囊射频消融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采用Array球囊对23例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对术中、术后护理配合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23例患者中成功消融21例,急性消融成功率为91%.其中右室流出道室早16例,急性消融成功率100%;希氏束旁室早1例消融成功;左室流出道6例,成功消融5例,1例因患者不配合放弃;23例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左室室早因球囊放置在左室,术中发生低血压事件,球囊撤出后好转.21例成功消融患者平均随访(8±3)个月,其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4.7%.结论 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对Array球囊射频消融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对2016例孕妇进行产前超声心动图筛查,以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主动脉弓、动脉导管弓切面及三血管切面为标准切面,快速筛查观察胎儿心脏结构形态是否正常。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内全部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结果与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前筛查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24例;其中单心室2例,三尖瓣下移2例,肺动脉瓣狭窄伴右室发育不良3例,左心室发育不良3例,三房心2例,法乐四联症2例,心内膜垫缺损6例,房间隔缺损4例;另外2例心尖部室间隔缺损产前检查漏诊。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2.3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靶血管心肌超声造影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中选择靶血管、判断消融范围、防止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37例。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中向拟定的靶血管远端注人心肌超声造影剂后即刻和注入无水酒精后5min,超声记录心尖四腔观、胸骨旁左室长轴观、左室短轴观,观察造影剂显影范围、比较造影剂显影范围和无水酒精显影范围。结果37例患者中2例因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显示无合适血管以供消融,而放弃心肌超声造影及消融治疗.2例因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分布细小弥漫而放弃治疗,未行心肌超声造影。33例行心肌超声造影的患者,1例因左心室乳头肌显影、1例因右室调节束及右室乳头肌显影、1例因显影范围不在靶域、2例因显影范围过大放弃消融治疗。余28例均成功消融。术后即刻及术后7d,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下降≥50%。部分病例显示无水酒精的显影范围小于心肌超声造影的显影范围。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可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间隔支靶血管的选择及消融范围的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在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胎儿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三血管、主动脉弓、动脉导管弓切面为标准切面,快速筛查观察胎儿心脏结构形态是否正常。出生后一周内全部进行新生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尸体解剖结果、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结果与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在1200例胎儿中发现10例心脏结构异常,其中产前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确诊9例:单心室1例,肺动脉瓣狭窄伴右室发育不良1例,三尖瓣下移1例,心内膜垫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2例,法洛四联症1例,三房心1例。另外1例心尖部室间隔缺损产前检查漏诊。显示产前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100%。结论以上述6个切面为标准进行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可排除心脏复杂畸形。建议在进行胎儿产前常规超声检查时增加3~5分钟时间,以六个切面为标准快速进行胎儿心脏筛查,以降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是有关RFCA治疗室性早搏的报道不多,尚存在争议。目前对引起明显症状并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室性早搏,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4年5月对5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室性早搏患者进行RFCA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装强  秦永文  郑兴  丁继军 《新医学》2004,35(8):465-467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 ,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 5例临床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 ,左心室流出道压差 (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 ,LVOTPG)静息时等于或大于 6 6 7kPa。予间隔支球囊试堵、导管中心腔造影、UCG监测确定靶血管 ,无水乙醇 (2 5± 1 0 )mL消融间隔支。结果 :消融第一间隔支 3例 ,第二间隔支 1例 ,第一、二间隔支联合 1例 ,术前LVOTPG静息压差为 8 5 (7 1~ 14 6 )kPa,术后即刻降至 3 3(1 9~ 5 5 )kPa ,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术后平均随访 6个月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UCG提示LVOTPG进一步降低 ,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变薄。结论 :PTSMA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有效手段 ,其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以心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造成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主要特征。患者常反复发作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晕厥等。生活质量差,尤其是青壮年患者,心脏猝死率极高。1995年Gigwart首先报道非手术心肌消融法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我院导管室2002~2004年采用经导管化学消融心肌术8例获得较好效果。现将介入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B/IVT)导管消融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164例PVB/IVT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8~66岁,平均(38.6±11.2)岁。结果 (1)PVB/IVT的起源部位:100例为流出道PVB/IVT,其中右心室流出道74例,左心室流出道10例,主动脉窦内14例,肺动脉瓣上(主干)2例;43例为左心室分支性PVB/IVT,其中左后分支41例,左前分支2例;20例为房室瓣周PVB/IVT,其中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下,1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上,2例位于His束附近;1例为心外膜PVB/IVT。(2)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0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5%),4例失败。随访1~23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为3.8%),均再次消融成功。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6例,多数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流出道和左后间隔是PVB/IV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CARTO三维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PVB/IV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少见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患者,术中进行激动和起搏标测,同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定位.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类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及室早,经腔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内.1例起源于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区(AMC),该部位室速及室早特有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II、III、aVF及所有胸前导联QRS波均呈R形.3例患者消融后观察2~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右冠窦和AMC是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的少见特殊起源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多种腔内标测技术及冠脉造影,能进行准确定位及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