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动移床主髂动脉及下肢动脉CE MRA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自动移床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CE MRA)的对比剂最佳注射速度。材料与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采用1.5T MRI扫描仪进行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三站CE MRA成像。马根维显0.25mmol/kg经肘静脉注射,一半对比剂以2.0ml/s的速度注射,另一半分别以1.0ml/s、0.8ml/s和0.5ml/s注入。应用自动移床和对比剂自动跟踪软件进行图像的自动采集,根据主要动脉分枝的显示情况、有无静脉增强重叠影以及主要动脉的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每组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所有受试者均获得了主髂动脉到小腿远端动脉树的图像。3组主要动脉分枝的SNR和CNR进行组间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第三组SNR和CNR的均值最高。第一组大腿段和小腿段静脉增强较严重,第二组有部分增强,第三组小腿远端有轻度的浅静脉强化。与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较,第三组静脉强化最少,三组间静脉增强评分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2.0ml/s和0.5ml/s对比剂双相注射速度,可以获得动脉显示好、静脉增强最少的主髂动脉和下肢动脉CE MRA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olustrack在3D CE MRA中的应用优势。方法:收集32例疑有胸、腹部动脉及颈部动脉病变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造影剂0.2mmol/kg;8例健康志愿者,使用前者一半的剂量0.1mmol/kg,均在Bolustrack引导下行3D CE MRA扫描,后期利用MIP重建。结果:40例均获得满意的动脉血管影像,满足诊断需要,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利用Bolustrack能准确地观察造影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团时间,抓住动脉期成像的最佳时机,使动脉成像的成功率达到100%;还可以将造影剂用量降到最低。它的应用使3D CE MRA的技术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要实施远端动脉分流术挽救缺血肢体,就必须获得高质量的小腿远端动脉图像。作为无创而实用的方法,CE MRA技术是评价周围远端小血管有价值的手段。但由于远端动脉管径小,对比剂到达所需时间长,应用团注跟踪连续三站CE MRA成像时,小腿远端动脉图像难以获得最佳质量。本研究通过应用高分辨率矩阵、减影和零填充技术,对小腿远端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50例疑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主动脉3D CE-MRA检查。将获得的3D CE-MRA原始数据进行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覆盖法(SSD)等后处理技术。结果:50例中正常11例,异常39例,分别为胸、腹主动脉瘤各4例,夹层动脉瘤1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大动脉炎1例,主动脉变异2例。其中34经手术和/或DSA检查证实。结论:3D CE-MR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主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主动脉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3T 3D CE-MRA脊髓动脉成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3T三维动态增强MRA(3D CE-MRA)对脊髓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34例行脊柱MR平扫加增强的患者,同时行3D CE-MRA检查,所得的原始图像经减影后,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充分显示脊髓血管并观察其特征:①脊髓前动脉(ASA)和Adamkiewicz动脉(AKA)的显示率;②ASA影像学解剖特征;③AKA影像学解剖特征。结果:34例病例在3D CE-MRA图像上确切显示ASA 31支(91.2%),ASA显示范围为T7~L3;AKA的显示率为85.3%(29/34),其中5例可见副AKA,AKA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或腰升动脉的有19例(19/34,65.5%),28例起源于T8~L2水平(28/29,96.6%)。ASA的平均直径为(1.20±0.22)mm,男性组为(1.16±0.22)mm,女性组为(1.25±0.21)mm;AKA起始部的平均直径为(1.06±0.29)mm,男性组为(1.11±0.28)mm,女性组为(1.01±0.30)mm;AKA汇入ASA前平均直径为(1.03±0.18)mm,男性组为(1.02±0.15)mm,女性组为(1.04±0.21)mm。各血管平均直径男女组间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脊髓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用3D CE-MRA检查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三维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 FIESTA)序列结合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序列在诊断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初诊为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包括3D FIESTA和3D TOF MRA)。由两位神经系统影像学专家一同分析磁共振3D FIESTA和3D TOF MRA序列中听神经和邻近血管的走行关系,评价两序列相结合对显示压迫或接触听神经的血管的优势,并分析病变与临床症状相关性,使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0例患者中,3D FIESTA结合3D TOF MRA序列显示听神经存在邻近血管压迫或接触者37例,无压迫或接触者3例,结合两序列可以清晰显示异常血管来源及走行;与对照组比较,MRI图像显示听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与临床症状存在密切关系,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磁共振3D FIESTA结合3D TOF MRA可清晰显示听神经血管压迫及血管情况,诊断阳性率高,并且与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术前评价有重要作用,3D FIESTA及3D TOF MRA序列扫描时间短,图像质量高,应列入中内耳部位的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7.
MRA观察40例永存三叉动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的3D TOF MRA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40例经MRA诊断为PTA的患者资料,分析PTA的MRA表现、Saltzman分型以及年龄、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平均年龄为(55.7±13.9)岁;Saltzman Ⅰ型24例(24/40,60.00%),Ⅱ型13例(13/40,32.50%),Ⅲ型3例(3/40,7.50%);对SaltzmanⅡ型进一步细化为a、b、c三个亚型.24例PTA伴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MRA可作为PTA的最常用检查手段,PTA的分型和表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小的动脉瘤可无临床症状,大的动脉瘤可表现为占位效应,导致邻近脑组织受压,累及脑干、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基底动脉瘤破裂可导致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以及出血后血管痉挛所致的脑梗死改变。因此,在动脉瘤未破裂之前诊断此病尤为重要。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03年3月共17例基底动脉瘤诊断,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开展外周动脉非增强MR血管成像对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MR对比剂的患者以及四肢远端的动脉成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作者从如何消除静脉及其他软组织背景和如何获取稳定高信噪比动脉信号两个方面重点介绍了较早基于三维快速自旋回波的非增强外周动脉成像方法和近期发展基于三维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和血流敏感散相脉冲序列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3.0T 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HR CE-MRA)显示豆纹动脉(LS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因疑诊脑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部3.0T 3D HR 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n=21)和中青年组(<60岁,n=39)。对3D HR CE-MRA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比较3D HR CE-MRA与DSA显示LSA主要分支(直线长度>5 mm)数目及其长度的差异。结果 3D HR CE-MRA及DSA所示组间双侧LSA主要分支数目之和及LSA长度之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 HR CE-MRA与DSA所示左侧LSA及右侧LSA主要分支数目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 HR CE-MRA显示左侧LSA长度及右侧LSA长度均短于DSA。结论 3.0T 3D HR CE-MRA技术可用于显示LS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luoro Trigger技术在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行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自动透视触发技术进行肝脏血管成像,对比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启动3D扫描,扫描时相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腔静脉期,分离各组图像并与蒙片剪影,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重组,并评价各期图像质量。结果采用此方法,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满意;对比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间与对比剂流速、总量之间呈线性相关;对比剂总量和流速与肝血管信号强度呈正相关。结论Fluoro Trigger技术可准确把握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间,结合最佳的对比剂总量和注射速度,能够明显提高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对肝细胞癌门静脉受侵的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及临床证实的2例肝细胞癌(共30例),行MRI平扫及3D DCE MRA检查。结果将门静脉主干、左、右主分支分别作为一支受累血管计数,门脉分叉部受侵按2支计数。肝细胞癌30支门静脉受累的主要表现为门静脉受压推移7支(23.3%),局部管壁浸润7支(23.3%),闭塞1支(3.3%),合并门静脉内癌栓15支(50%)。同时对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门静脉受累的表现差异进行了比较。结论3D DCE MRA诊断肝细胞癌门脉受侵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无创伤性和直观性,且在鉴别诊断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身动脉血管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的27例患者进行全身动脉血管MRA检查,在病变处再行SE序列T1加权像(T1 WI)、T2加权像(T2 WI)加脂肪抑制技术横断位或冠状位平扫,以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27例全身动脉血管MRA成像共显示血管狭窄、闭塞74段,假性动脉瘤5个,其中头臂动脉型12例,胸、腹主动脉型7例,广泛型8例。在T1 WI横断位或冠状位均可见到受累动脉的血管壁有不同程度增厚、有或无强化,管腔闭塞或向心性狭窄,部分病例伴狭窄后扩张。T2 WI扫描则清晰显示大多数的受累血管壁表现为多环状影,纤维化或者钙化的血管中膜,其中有一部分血管处于外层的环形低信号影比较厚,有一部分厚薄表现不均匀。最外层的受累血管壁则显示为环状高信号影,外膜显著增厚。结论:全身动脉增强MRA有助于显示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可以作为该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三维动态增强MRA诊断腹主动脉病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3D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腹主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4例患有腹主动脉病变的病人进行了常规MRSE序列、CineMRA及3DCEMRA检查,并对3种扫描方法对腹主动脉病变的显示进行了对照。结果:32例患者中腹主动脉纡曲9例,夹层动脉瘤7例,肾动脉狭窄6例,肾动脉闭塞4例,腹主动脉瘤8例其中3例合并髂动脉瘤,全部病例3DCEMRA对血管病变的显示尤其对分支血管显示优于其它两种方法。结论:3DCEMRA在诊断腹主动脉病变方面是一项快速、准确、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扰相梯度双回波序列(dual-echo sequence)同时获得动脉成像及静脉成像的能力。方法选取11例健康志愿者行双回波序列、3D-TOF-MRA及SWI序列检查。将双回波序列所获得的动脉成像对大脑前、中、后动脉各段显示效果与3D-TOF-MRA成像效果比较;同时所获得的静脉成像对脑深部静脉的显示效果与SWI成像效果比较。结果双回波与3D-TOFMRA序列对双侧大脑前动脉A1~A4段、大脑中动脉M1~M2段、大脑后动脉P1~P3段显示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成像方法对双侧大脑前动脉A5段、大脑中动脉M3段、M4段、M5段及大脑后动脉P4段显示效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1)-TOFMRA序列对以上动脉段的显示效果优于双回波序列。双回波序列与SWI序列对大脑大静脉、双侧大脑内静脉、双侧透明隔静脉、双侧丘纹上静脉的显示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成像序列对双侧脉络膜静脉的显示效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SWI序列对其显示效果优于双回波序列。结论双回波序列适合于检出多数大脑内动、静脉,但对小的动脉远端检查以常规31)一TOF—MRA为好;双回波序列亦适合检出多数脑深部静脉,但对于微小静脉的检出以常规SWI更好。 相似文献
16.
MSCTA与3D CE-MRA对脑膜瘤血供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显示脑膜瘤血供的价值. 方法 对20例脑膜瘤患者同时行MSCTA和3D CE-MRA观察瘤体血供,并对成像结果 对比分析. 结果 两种方法 皆能明确显示瘤体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SCTA较CE-MRA能够提供更多的瘤周细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信息;12例大脑凸面脑膜瘤中,3D CE-MRA法同一平面完整显示近颅骨侧血管36条,MSCTA法仅显示16条;9例窦旁脑膜瘤CE-MRA皆立体、准确地提供窦腔结构受侵信息及侧支循环静脉通路,MSCTA对3例窦腔侵犯程度被低估或高估;MSCTA法显示10例骨质侵犯改变,CE-MRA法显示不明显. 结论 MSCTA与3D CE-MRA都能对脑膜瘤的血供特点进行术前评价;MSCTA对血管细小分支的显示优于3D CE-MRA,后者在瘤周静脉窦及近颅骨侧血管的评价因无骨质干扰而具有优势;MSCTA在显示骨质改变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在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3D CE MRA及CDFI检查,观察椎动脉走形、管径,是否存在狭窄、血流参数以及病变的部位。结果CDFI检查阳性38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32例,双侧受累6例。3D CE MRA检查阳性发现者40例,其中单侧椎动脉受累33例,双侧受累7例,两种方法对对椎动脉狭窄诊断符合率较高(平均88.1%),对椎动脉闭塞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CDFI检查对细小的局限性病变及其所致狭窄的诊断较准确,检查中可变换体位,缺点是由于骨骼干扰不能全面显示椎动脉整体结构。3D CE MRA容易诊断弥漫性长节段狭窄,闭塞及走形异常,不足之处为对局部微小病变及所致狭窄诊断率稍低,检查中无法随时改变体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24例进行了MR检查,16例行MSCTA检查。MRA采用二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2D TOF MRA);血栓信号及软组织的观察选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FAST序列。MSCTA检查14例患者采用间接法MSCTA,2例患者采用直接法MSCTA。40例患者均作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RA和MSCTA的检查结果与DS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RA表现有:静脉充盈缺损(14例)、静脉闭塞和中断(7例)、静脉再通(3例)、侧支循环形成(24例)。以DSA为诊断标准,MRA诊断符合率为95.65%。血栓信号:急性血栓(18例):血栓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和FAST序列上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6例急性血栓可见血管周围水肿;慢性血栓(6例):血栓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和FAST序列上多均为低信号或等信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SCTA表现有:静脉充盈缺损(8例);静脉闭塞和中断(5例):静脉再通(3例);侧支循环形成(10例)。结论MRA和DSCT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任选其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规范正常中国小型猪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方法 实验用健康中国小型猪16只,在全麻下以门静脉主干为中心行MR灌注扫描,生成门静脉时间-信号曲线,以获得其MR最佳成像时间.待实验动物体内造影剂代谢24h后,依据前述成像时间,行MR冠状位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扰向梯度回波序列增强扫描,行多平面容积重建,显示门脉主干、属支,在MRA测量门静脉主干及属支直径.之后行经肠系膜上动脉及脾动脉DSA间接门静脉造影,并测量显影血管的管径;随机选择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计算门静脉系统最佳显影时间.分别对比分析MRA及DSA两种技术下测量的门静脉系统直径、最佳显影时间.结果 (1)MRA与DSA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分别为(31.81±2.03)s与(14.32±0.71)s,MRA测得的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明显长于DSA(P <0.05),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49,P<0.05).(2)MRA测得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管径分别为(8.82±0.78)mm、(7.04±0.85)mm及(5.83±0.61)mm,DSA前述相应血管直径分别为(7.65±1.17)mm、(5.74±1.05)mm及(5.01±1.00) mm,MRA测定结果均高于DSA(P <0.05),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0.949、0.910、0.906,均P<0.05).结论 规范化门静脉MRA能准确评价门静脉系统,为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规范化MRA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