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及防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的共同病变过程。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表明,各种肾脏疾病进行性肾功能恶化主要取决于肾间质损伤的严重程度。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长期蛋白尿不仅引起肾小球硬化,而且可以直接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后者与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血压、肾功能均正常且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相近的条件下,显著蛋白尿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更为严重,蛋白尿可作为独立的致病因子,直接造成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因此,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ESRD的进程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蛋白尿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现况。  相似文献   

2.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决定各种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损伤反应可进一步加重肾间质病变。疾病状态时在缺氧、蛋白尿及多种炎症/细胞因子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活化、增殖,并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进入肾间质,加重肾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进程。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除了发生坏死或凋亡外,还可能发生表型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进入间质,直接参与肾间质纤维化。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损伤后的反应是加重肾间质炎症、纤维化和慢性肾脏持续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决定各种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损伤反应可进一步加重肾间质病变。疾病状态时在缺氧、蛋白尿及多种炎症 /细胞因子作用下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活化、增殖 ,并分泌多种炎症因子、趋化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进入肾间质 ,加重肾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进程。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除了发生坏死或凋亡外 ,还可能发生表型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进入间质 ,直接参与肾间质纤维化。提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损伤后的反应是加重肾间质炎症、纤维化和慢性肾脏持续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影响肾脏疾病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大量的尿蛋白丢失不仅仅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脂代谢的紊乱,更重要的是丢失的蛋白在肾小管间质内刺激大量炎症因子的产生,加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因此,对蛋白尿的治疗是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DM)及糖尿病肾病(DN)均易伴发高脂血症,是肾脏病的危险因子,可引起肾脏结构及功能损害,可使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最后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衰竭,本文就Lp(a)与DN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复习.  相似文献   

6.
<正>蛋白尿不仅是慢性肾炎等其他肾脏病发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临床症状,而且是一个持续存在、进行性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慢性肾炎,临床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肾衰竭等,尤其是蛋白尿不易消退,易缠绵。根据其形成机制,蛋白尿可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  相似文献   

7.
肾脏损害是以多发性骨髓瘤为代表的浆细胞疾病常见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轻链过量生成,相对分子质量仅有23×10^3的轻链自肾小球滤过,被肾小管重吸收,过多的轻链重吸收造成肾小管损害。此外,恶性浆细胞疾病常伴发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及骨髓瘤细胞浸润均可造成肾脏损害。患者可有蛋白尿、本周(Bence-Jones)蛋白尿、  相似文献   

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主要作用是促进多种细胞分裂,诱导内皮细胞转化。近年发现,bFGF可促进肾小管细胞再生并使其向成纤维样细胞转化,能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同时还与TGF-β之间存在正反馈环,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造成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以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ECM)过量沉积、肾小管萎缩等为特征[1].肾脏纤维化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细胞分泌因子、氧化应激、炎症刺激等,大量的研究证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促进肾脏纤维化的最关键因子[2].  相似文献   

10.
黄芪与灯盏花素联合治疗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患者常见的尿液改变 ,长期或大量蛋白尿可引起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最终导致肾衰竭 ,因此 ,控制蛋白尿有助于阻止或延缓肾衰竭的发展。目前治疗蛋白尿的药物如激素仅限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肾小球疾病 ,血管转换酶抑制剂和潘生丁疗效有限 ,且常有副作用。为此我们采用黄芪和灯盏花素联合静点的方法治疗多种肾小球性蛋白尿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 :( 1) 2 4h尿蛋白定量≥ 15 0mg ,伴或不伴血尿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 3个 /HP)。 ( 2 )各种初诊的原发和继发性肾小…  相似文献   

11.
98例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州地区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1993年2月~2007年9月间经我院肾内科病理室诊断的98例特发性FSGS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肾活检组织形态学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临床与病理联系分析。结果:(1)98例特发性FSGS以20岁~4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占59.1%),占同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6%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4.3%。(2)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NS)最常见,占43例(43.9%),发病时常并发高血压(49.0%)和慢性肾衰竭(35.7%)。肾衰竭组的肾病范围蛋白尿发生率、高血压的发生率及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3)主要病理特征:76.5%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球性硬化,其中球性硬化比例≥25%者占36.7%;82.7%患者伴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其中Ⅱ~Ⅲ级占15.3%。肾衰竭者Ⅱ~Ⅲ级肾小管间质病变比例较肾功能正常者高(28.6%vs10.0%,P〈0.05)。(4)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比例与血清肌酐值、病程及年龄呈正相关(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Ccr呈负相关(P〈0.05)。球性硬化比例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特发性FSGS在占本地区同期肾活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6%,该病常并发高血压和慢性肾衰竭,病理上常见明显的肾小球球性硬化及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关系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尿不仅是肾脏疾病的结果,而且在肾脏慢性病变的进行性发展中独立地起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包括:①尿蛋白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毒性;②尿蛋白本身或通过其诱导巨噬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趋化物质,使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继发肾组织损伤;③尿蛋白刺激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促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导致基质蛋白的大量沉积和肾间质纤维化。本文综述了蛋白尿在慢性肾脏病变进行性发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基于蛋白尿的慢性肾脏疾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蛋白尿是大多数肾脏疾病的共同表现。对于绝大多数肾小球疾病而言,蛋白尿不仅是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的证据和结果,同时又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罪魁祸首,它贯穿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以至向终末期肾衰竭进展的整个过程,并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肾小管间质疾病,过去称之为间质性肾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的肾脏疾病。本组疾病病因极为复杂,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临床表现亦颇多样,轻可无症状,重可致肾衰竭。广义的说,肾小管间质疾病包括由于药物、感染、梗阻、代谢紊乱、免疫异常等因素直接作用所致的肾小管疾病和继发于肾小球病变的肾小管间质疾病。本所述为前,临床上对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分类多样,有据病因、病症、病程来分的,本以急性与慢性两大类,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进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5.
蛋白尿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导致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原因,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血浆中小分子蛋白异常增多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Tamm—Horsfall蛋白增加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其中,肾小球性蛋白尿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其发生与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近年来,人们不但对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肾小球基底膜(GBM)在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陆续发现nephrin、podocin、CD2AP(CD2—asax-iated protein)、α—actinin-4、TRPC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Densin及MAGI-1(membrane—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 inverted 1)等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分子与蛋白尿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CKD)多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而蛋白尿有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之别,即蛋白质丢失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异常还是近端肾小管对滤过蛋白质重吸收不足.肾小球性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而非肾小球性蛋白尿白蛋白只是次要成分.蛋白尿是足细胞受累相关肾脏病的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足细胞是肾小球上"章鱼样"高度特异性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所导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伤等。CKD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患病率在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8.
尿酸性肾病(uric acid nephropathy)是由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使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继而尿酸结晶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的肾脏病变,主要沉积于肾髓质、间质或远端集合管,在急性期尿酸盐沉积物周围有炎症细胞侵润,后期可有肾小管上皮损伤、萎缩和变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晚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纤维化,继而发生肾功能损害.据统计,痛风患者40%以上可以发展为慢性肾脏病,半数患者有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尸检发现79%~99%的痛风患者都有尿酸性肾病[1].  相似文献   

19.
慢性、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到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最终共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独立于肾小球损害决定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程度是评估慢性肾脏病病人预后的直接预测因子[1].尽管ACEI类和ARB类药物可以有效的减少蛋白尿、阻止肾脏结构包括肾小管间质的损害, 但都不能阻碍各种慢性肾脏病中肾功能的恶化,限制了它们在肾间质纤维化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RTEC)是兼有免疫调节作用且生物学功能十分活跃的细胞,是肾小管间质的主要细胞。当它受到缺氧、中毒、细胞或炎性反应因子、血浆蛋白或葡萄糖等损伤因素作用后,RTEC活化、增生,小管扩张,管型形成,最终导致小管萎缩、凋亡和(或)纤维化。RTEC损伤不仅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