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应用保温措施预防老年手术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保温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保温组采取系统性围术期保温措施,对照组沿用传统的被动保温方式.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的体温变化和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术前体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温组手术开始后1 h、2 h及术毕离室时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温组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性保温措施能使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体温有效保持恒定,预防术中低体温发生,确保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异位妊娠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指受精卵在患者子宫腔外部着床并发育[1]。目前临床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终止妊娠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但手术时间长、手术室温度低以及术中需输入低温液体等原因易造成患者出现低体温情况,一旦出现低体温情况,易造成体内麻醉药物代谢速度降低,延长术后苏醒时间,严重可造成患者出现凝血障碍相关并发症,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影响术后恢复[2]。通过对患者采取手术室积极保温护理,能够有效调节患者围术期体温,通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保温措施,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度过围术期。鉴于此,本研究就手术室积极保温护理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体核温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作以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后不同体重手术患儿体温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行手术的小儿外科患者30倒,按体重分为10kg以下组和10kg以上组,均采用空调、电热毯、暖风机、被服等保温措施。麻醉诱导后的2h内,每15min测量腋温。结果:患儿体温在麻醉诱导后体温逐渐下降0℃-2.8℃,体重较轻患儿,体温下降较多。结论:围术期麻醉诱导后应特别注意体重较低患儿的体温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低体重儿围术期低温。  相似文献   

4.
李乐  张丽娜  武婷  王智 《广西医学》2021,43(5):524-528
目的 观察液体加温复合充气式加温毯的保温模式对下颌骨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体温及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5例行全身麻醉下颌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液体加温组,27例)、B组(充气式加温毯组,28例)和C组(液体加温复合充气式加温毯组,30例),各组采用相应的保温方式对患者进行保温.比较3组患者的围术期不同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低体温对小儿围术期的影响,探讨小儿麻醉的温度管理措施.方法 将200例全身麻醉(全麻)患儿随机分为轻度低温组和正常体温组,观察两组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栓弹力图(TEG)、血小板、乳酸、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需要量、术后切口感染、寒战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与正常体温组比较,轻度低温组患儿围术期MAP、HR变化较大(P<0.05);心律失常、术后切口感染、寒战和肺部并发症明显增高(P< 0.05);低温出现血小板减少、TEG异常改变和增加术中出血量,输血需要量增加(P< 0.01);两组间血乳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儿围麻醉期低体温使围术期的危险性增加,麻醉医生需积极采用保温措施防止围术期低体温发生,以增加手术和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祝家庚 《中外医疗》2009,28(18):98-98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中体温的变化及低体温对麻醉中患者的,为降低围术期低温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40例,生命体征维持稳定,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常规铺单外不做保温处理。观察术前,术中及术毕体温变化;术毕时寒颤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中和术毕体温明显降低。结论体温降低对寒颤,躁动的发生率有影响。麻醉手术中应监测体温,注意体温的保护,以降低上述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廖惠花  杨柳青  莫坚 《河北医学》2007,13(2):174-176
目的:了解低体温对小儿围手术期生命体征的影响,探讨手术的有关安全因素.方法:对100例患儿随即分为低温组和恒温组,观察不同体温下两组平均动脉压(MAP) ,心率(HR)、体温(T)、术前及术终血氧饱和度( SaO2)、电解质、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恒温组比较,低温组围手术期MAP、HR、T、变化较大(P<0.05,P<0.01);SaO2、电解质、LDH变化不大(P<0.05);CK、心律失常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高(P < 0.05);低温出现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术中渗血增加(P < 0.05);年龄和体表面积与低温发生呈相关性.结论:小儿围手术期易出现低温,低温可增加围手术期的危险性,小儿麻醉时需积极采用保温措施能减轻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手术期体温监测与保温措施对创伤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创伤后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共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中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对两组患者术中的体温情况进行记录,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寒战发生率以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全身麻醉患者在术中通过体温监测,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出现低体温,对防止患者术后出现其他并发症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术中体温干预与监测,观察比较保温组与非保温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的变化。方法:接受体温监测病人80例,随机分为非保温组和保温组;保温组患者在非保温组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盖充气式保温毯,将温度调节至36-40℃,术中使用静脉液体及冲洗液均加温至37℃。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开始时和手术中每隔15min测量体温。结果:手术开始后30min至结束时,非保温组患者体温下降明显,存在发生低体温的危险;保温组患者体温在手术开始30min后维持在正常水平略有升高。结论:对全麻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体温管理,可以有效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外科手术麻醉对患者是否能顺利完成手术,以及是否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合适、安全的麻醉方式能避免或者减少手术意外事故发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血液动力学以及心率变异指数稳定比较好,患者术后拔管时间早、身体恢复快,在外科手术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1]。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采用全麻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深度对手术的影响进行对比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是卵源性的生长因子,亦是由卵母细胞通过旁分泌方式产生,在卵泡生长和发育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现对 GDF-9在卵泡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甾体激素的合成及其在不孕治疗过程中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11%,发病率居涎腺癌的第2位。SACC易侵犯神经,侵袭性极强,组织类型及肿瘤生长的部位与预后密切相关[1]。SACC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转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转移部位以肺部最多见[2],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 SACC 肺转移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预测SACC患者是否发生转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是一种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因它能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而得名。PPAR家族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当配体被激活时,其辅助激活因子亦被激活从而发挥作用[3]。PPAR 家族分3种亚型,PPARα、PPARβ和PPARγ。其中 PPARγ通过反阻抑作用在巨噬细胞抗炎领域作用明显[4]。现将 SACC 肺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生机制及肺转移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优质护理服务是在护理服务中增加“精神、文化、情感、生活”元素,其核心是指以患者为中心,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1-3],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我院门诊自2011年3月以来针对骨科患者疾病特点开展以“以细节服务感动患者,以品质服务提升护理质量”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取得明显实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足月新生儿 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不同时期光疗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中的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76例,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监测和记录光疗过程中血清胆红素变化,比较2组血清胆红素峰值、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血清胆红素峰值(205.20±34.20)μmol/L低于对照组(261.15±37.40)μmol/L(P<0.01),观察组平均每日胆红素下降(25.6±7.1)μmol/L多于对照组(22.1±6.1)μmol/L(P<0.05),观察组平均光疗疗程(4.5±1.1)d短于对照组(6.5±1.0)d(P<0.01)。结论新生儿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达到考虑光疗标准时即予光疗为主综合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峰值,缩短平均光疗疗程及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302例,对比分析剖宫产后阴道分娩孕妇(试验组)与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孕妇(对照组)的相关资料。结果试验组行阴道试产291例,成功248例,阴道试产成功率85.22%,其中因胎方位异常侧切+胎吸助娩37例;产程中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程中行侧切+胎吸助娩比例为14.92%,高于对照组的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符合条件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孕妇可以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分娩过程中可以行侧切+胎吸助娩提高阴道试产的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足"母趾位于足最远端,其损伤较为常见,损伤后的软组织缺损和趾骨外露的修复比较困难,根据缺损面积大小常以邻趾皮瓣、第一跖背动脉岛状皮瓣、或带足背动脉的踝前皮瓣逆行转移修复[1-6],但上述几种皮瓣都存在操作复杂、牺牲主要血管等缺点。我院于2010年5月-2012年12月,应用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超长皮瓣修复足"母趾软组织缺损1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增长率较高,发病率增长较快[1],其中甲状腺滤泡癌约占甲状腺癌的20%,仅次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中度恶性肿瘤,多经血液转移至肺、骨[2],病死率较高,因此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目前关于甲状腺滤泡癌的报道较少,而且甲状腺滤泡癌在超声表现上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相似,容易漏诊、误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例甲状腺滤泡癌患者的超声表现,以期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7岁。主因腰部疼痛3个月,加重伴右下肢疼痛麻木无力1个月于2012年2月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未予重视,自行口服止痛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个月前活动后突然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同时伴有右下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止痛及对症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呈进行性加重。查体:脊柱生理曲度存在,无明显后突及侧弯畸形,L5~S1椎体水平压叩痛(+),向右下肢放射。右侧胫骨前肌及"母背伸肌肌力Ⅳ级,余肌群肌力未见明显异常,右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较对侧减弱,右侧膝、跟腱反射减弱,左下肢运动感觉反射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2000例。随机分为单纯使用丙泊酚(P组)和丙泊酚复合氟比洛酚酯(P+F组)各1000例。均于手术扩张子宫口前缓慢静脉注射 l%丙泊酚1.5~2mg/kg,P+F组扩宫前1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酚酯50mg,观察并记录术中心率(heart rate,HR)、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的变化,丙泊酚的用量,唤醒时间,术中麻醉效果,术后1min、5min 、15min、30min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两组术中 HR、SPO2、RR均低于用药前(P<0.05);P+F组丙泊酚用量少于 P组,唤醒时间短于P组(P<0.05);P+F组术中麻醉效果优于P组(P<0.05);术毕清醒后1、5、15、30min时疼痛的 VAS值P+F组均低于P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性情况 P+F组少于P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人工流产因减少了丙泊酚的用药量,从而降低了其对呼吸循环的抑制,缩短了苏醒时间,有效地缓解了术后的宫缩痛,减少了不良反应,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良性肿物包括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人们对美观的追求,传统的较大切口已被逐渐摒弃。我院对收治的36例患者应用改良小切口行肿物切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