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对两种营养支持模式的顺应性和效果。方法: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男24例,女12例,中位年龄61(43~75)岁,分为两组:18例接受全肠内营养(EN),18例接受EN联合肠外营养(PN);对比两组营养支持的实施、临床表现、营养相关不良反应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两组病例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EN联合PN组病人对EN耐受性优于单纯EN组:EN联合PN组仅1例(5.6%)因腹泻而中止EN,其余均完成EN:EN组病人9例(50%)不耐受,4例病人需减慢EN灌注速度,未完成部分由PN补足,5例不得不中止EN,完全改为PN两组病人营养等相关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N联合PN模式更适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外营养治疗与单独肠外营养治疗对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手术并发症发病率、卫生经济学指标等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胰胆外科2010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资料.依据术后营养治疗方式分为肠内外营养组(治疗组)与单独肠外营养组(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相关性指标、肝肾功能指标、手术并发症发病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结果 (1)符合纳入标准治疗组207例,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在术前NRS评分、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类型及术前各项临床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总胆红素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快(△TB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第7天和第10天前白蛋白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恢复快(△PA7.1,△PA1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并发症(胰瘘、出血、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发病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8±11)d和(32±18)d,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26 d、2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独肠外营养治疗方法比较,肠内外营养治疗有利于肝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但在改善术后营养状态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外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10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应用肠外营养,平均16 d.每日测定氮平衡(NB),并于支持前、支持后第3、10 d取血测定血浆蛋白、肝功能及维生素C等指标.结果: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负氮平衡改善,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运铁蛋白(Tr)等明显升高(P<0.05),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降低能量摄入,适当增加氮的摄入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营养状况、肝脏功能及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EN)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2例病人,16例术后肠外营养(PN)(对照组),16例术后行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EN)治疗(实验组)。结果术后实验组的胃肠动力比对照组的恢复早(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血蛋白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均升高,而实验组血蛋白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差异显著。结论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EN)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中比肠外营养(PN)具有更多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Whipple手术后早期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施行的Whipple手术54例进行分组:A组26例为手术后EN支持,B组28例为手术后PN支持,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组EN为手术后3~5 d肠功能恢复时,用复尔凯<'R>800型肠内输液泵泵入营养制剂,其持续时间平均为9.35 d,B组PN持续时间13.19 d;术后胰瘘、胆瘘、感染A组分别为1例、0例、2例,B组分别为6例、2例、5例,A组无一例死亡;A组较B组缩短病程8.74 d;A组较B组节省住院费用7503.95元.结论 Whipple手术后早期EN支持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缩短病程以及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6.
营养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加速组织修复、维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外科患者常会出现营养失衡、代谢紊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营养支持也就必然成为患者治疗措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费用效果比。方法随机将我院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PD75例分为EN组(35例)和PN组(40例);营养支持均从术后24h开始。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PD后EN和PN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EN组较PN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少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术后EN较PN安全可靠且费用低廉,EN是PD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 例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术中置空肠造瘘管术后常规EN方法,观察EN实施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2例病人中,21例痊愈,1例死亡。痊愈患者中,未出现胰瘘和胃肠吻合口瘘,肠道功能均在 3~5d内恢复,并逐步恢复经口进食。术后出现胆瘘1例,经有效的引流后痊愈;肺部感染2例,经抗感染后治愈;1例死亡患者因胰瘘并腹腔感染致腹腔内反复出血而衰竭死亡。结论 采用空肠造瘘管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EN支持治疗,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自制膳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3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0例,其中术中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组,EN组)28例,未置空肠营养管(肠外营养组,PN组)32例,比较两组的肠功能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指标.结果 两组均完成营养支持计划,在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营养状况、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行自制膳食营养支持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营养状况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病人营养状态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探讨PD术后营养支持的意义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在2008年至2011年间,按特定筛选标准入组40例病人。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PD术后病人EN和PN支持模式后的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PN组和EN+PN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术前1 d,术后第7、10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7、10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N+PN组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PN组(P<0.05)。PN组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机会较大(P<0.05),EN+PN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住院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P<0.01)。结论:PD术后病人PN和EN支持对营养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作用,PN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相对EN有一定优势,但长期应用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行消化道EN,并以EN和PN联合方式进行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外(PN)、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60人,随机分组,分别行PN、EN,以体重、上臂周径、外周血血红蛋白(HGB)、淋巴细胞记数(LYM)、血清向蛋白(ALB)、前白蛋白(PAB)作为营养评价指标,并观察肠管恢复蠕动、排气时间.结果 EN组体重、上臂周径、LYM、ALB较PN组更接近正常,HGB、PAB、排气恢复时间EN组较PN组缩短.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以EN为佳.  相似文献   

12.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科研领域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倡导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实现二者的双向快速转化。转化医学体现的正是永无止境并且不断循环向上的研究过程。临床肠内和肠外营养科学作为国际医学研究发展活跃的领域之一,其转化研究为实验室科学和临床医疗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诸如全胃肠外营养的建立和应用、胃肠屏障功能的保护、免疫营养素的开发运用以及快速康复外科的实践与发展等。若能进一步围绕肠内、外营养支持中的关键性问题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将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而完成临床营养支持转化研究的每一次循环都将推动着这门科学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腹腔镜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实验组患者在肠外营养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瑞能,4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指标(IgA、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C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3、IgA、IgG均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炎症指标,促进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EN) or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differ in their modulation of ghrelin production and cardiac dysfunction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MATERIALS AND METHODS: Vascular catheters or gastrostomy tubes were surgically placed into rats who received isocaloric parenteral or enteral nutrition postoperatively. After 7 d, the rats were injected intravenously with LPS (2.5 mg/kg). Serum ghrelin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myocardiac function was assessed via the Langendorff isolated heart technique.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LPS, TEN was found to be more effective at increasing the plasma ghrelin levels than TPN. After LPS administration, left-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decreased in animals receiving TPN when compared with animals receiving TEN. Animals receiving TPN also ha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ir maximal rates of increase (+dp/dt max) and decrease (-dp/dt max) in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when compared with animals receiving TEN (unpaired t-test, P < 0.05). Upon reperfusion after 30 min of ischemia, the left ventricular resting tension decreased in animals receiving TPN compared with animals receiving TEN. Thereafter, left-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dp/dt max, and -dp/dt max decreased in the TEN recipients in comparison to the TPN-receiving animals. CONCLUSIONS: We conclude that TEN more effectively increases plasma ghrelin levels than TPN. The maintenance of higher ghrelin levels in TEN-fed rats is associated with maintaining cardiac function during LPS-induced septic shock.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肠内外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治疗作用,阐明肠内营养的优点.方法 59例SAP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24例及肠内营养(EN)组35例,分别检测分析两组的营养学指标,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EN组与T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治疗后1周还是治疗后2周,APACHE Ⅱ评分EN组均低于TPN组(P<0.05).EN组的胰腺胰周感染率、其他并发症发病率、经口进食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TPN组(P<0.05),虽然病死率、住院天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EN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及毒素移位,调节炎症和感染反应,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是治疗SAP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EN)治疗的疗效。方法将65例SAP患者随机分成EEN组(33例)和TPN组(32例)。EEN组患者采取早期EEN+TPN治疗,并逐渐减少TPN的用量,直至停止TPN;TPN组患者采取TPN治疗。观察2组患者腹痛的缓解时间、住院期间花去的费用、住院的天数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通过营养支持后EEN组的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花去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PN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EN治疗可显著提高SAP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方法,目前在周内外被认识及应用.本文针对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时机、部位、方法的选择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肠内营养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