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的观察,探讨了该病的临床特点:由于发病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不易早期发现,病情可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上压注意: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发现有头晕.情绪异常,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加强健康、心理指导,以控制SCI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和患病率。方法以脑部CT或MRI检查有脑梗死而无相关临床症状者诊断为SCI,设对照组,随访10年,分别观察MID患病率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组MID患病率为48.30%,对照组24%,两组差异显著(P<0.01)。相关因素两组均以高血压病为首。结论SCI临床并非少见,在伴有脑血管相关因素时出现记忆、认知和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应首先考虑MID。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死与多梗死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和患病率。方法:以脑部CT或MRI检查有脑梗死而无相关临床症状诊断为SCI,设对照组,随访10年,分别观察MID患病率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组MID患病率为48.30%,对照组24%,两组差异显(P<0.01)。相关因素两组均以高血压病为首。结论:SCI临床并非少见,在伴有考虑MID。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非脑卒中患者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非脑卒中老年患者行颅脑CT检查发现无症状脑梗死56例,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对危险因素与非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脑梗死发生率为30.11%,男高于女;颅脑CT检查96.92%为腔隙性梗死,68.48%分布于基底节和内囊;无症状脑梗死组较症状脑梗死组年龄大,伴发高血压、糖尿病、高酯血症、心脏病及吸烟史高(P〈0.05);血压值、血糖、血甘油三酯检测值及心电图异常率高(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多为皮质下深部脑组织的腔隙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与高血压痛、糖尿病、心脏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史有关。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多发性脑梗死(MCI)与单发性脑梗死(SCI)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为MCI和SCI组,对可能影响多发性脑梗死发病的24项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可能的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无差异,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吸烟、脑梗死史、入院首次收缩压等危险因素在MCI与SCI组间有显著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14,95%CI(1.003,1.026)]、高血压[OR=1.566,95%CI(1.185,2.068)]、吸烟[OR=1.473,95%CI(1.052,2.061)]、脑梗死史[OR=1.948,95%CI(1.326,2.864)]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SCI相比,年龄、高血压、吸烟、脑梗死史为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丁小青 《现代护理》2002,8(4):272-272
3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的观察,探讨了该病的临床特点:由于发病时无特异性临床和体征而不易早期发现,病情可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上应注意: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发现有头晕,情绪异常,肢体感觉、运动异常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加强健康、心理指导,以控制SCI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并对其临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118例,无脑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分析其脑梗死特点。所有病例均统计年龄、性别、腹围、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对其进行分析,及两组比较。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以再发性、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多见。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餐后高血糖与脑梗死显著相关。结论高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吸烟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对血糖、收缩压、血脂、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及良好控制,以减少和延缓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超声监测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并探讨该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日照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根据疾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30例)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60例),回顾分析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T早期梗死征象、不适当降压治疗、侧脑室体旁梗死、FPG、WBC、CRP水平升高都是导致进展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经超声检查发现斑块稳定11例,不稳定19例,回归分析显示,FPG、LDL、HbA1c、CRP及UA升高均为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并对不稳定斑块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有助于延缓患者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静息性脑梗死 (SCI)的发病率及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70例无症状脑血管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 (HD组 )及 4 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行头颅核磁共振 (MRI)检查 ,观察SCI的发生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CI与相关危险因素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及年龄等。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比健康对照组SCI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2 7例 (38.6 % )对 4例 (10 % ) ,χ2 =10 .6 ,P <0 .0 0 1];所有观察对象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CI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和年龄 (R2 =0 .4 0 7,P <0 .0 0 1) ,而在血液透析患者组 ,年龄及吸烟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 (R2 =0 .342 ,P <0 .0 0 1) ,血液透析的年限及高血压不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增加了SCI的发生率 ,而且对于血液透析的患者 ,吸烟和年龄与SCI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3952-3953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总结其病变特点。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将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单纯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脑梗死类型,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腔隙性、多灶性、大片性等脑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再发性、混合性等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甘油三酯、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等各项生化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罹患此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是甘油三酯、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值水平及吸烟等。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变特点为多灶性、大片性、易复发,甘油三酯、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及吸烟等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治疗与护理中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是指临床上无明显脑卒中发作史,而影像学检查却有梗死病灶或有与卒中病史无关的梗死灶。SCI普遍存在,老年人更为常见,并可演变为有症状脑卒中或血管性痴呆,故SCI尽早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高半胱氨酸(hyperhomocys-  相似文献   

13.
无症状性脑梗塞(ACI)又称静止性脑梗塞(SCI),是近年来在脑卒中病人和正常人神经影像检查时发现的一类脑梗塞。ACI按美国1990年脑血管病新的分类标准被列为第1种脑血管损害。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定的诊断标准,一般是指无脑卒中史人群中由影像学(头颅CT、MRI)检查出存在的脑梗塞灶,或者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塞灶。ACI可演变为有症状脑卒中,或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虽然关于ACI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争论较多,但是有头痛、头晕等非特异脑部症状、轻度腱反射异常等也属无症状,有TIA或者Barre征阳性等属有症状。防治与ACI有关的危险因素意义重大,加强对ACI的研究,对脑卒中,痴呆和老年人精神障碍等疾病的预防,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并发微小出血灶(CMB)的发生率、分布特点以及微小出血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9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 T1WI、T2WI、DWI、3DTOFMRA及T2*WI检查,分析MRI表现.结果 36例(38.71%)合并微小出血灶,其中11例为急性脑梗死并CMBs,15例为陈旧性脑梗死并CMBs,7例为陈旧性脑梗死再发急性脑梗死并CMBs,3例为脑白质内缺血变性灶并CMBs.结论 T2*WI技术能敏感地检测CMBs,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脑卒中登记患者的结果分析明确龙泉驿区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并指导一级和二级预防。方法设计住院脑卒中患者登记表对2009年3月-2011年3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并由专业人员对其登记和随访。结果龙泉驿区脑梗死患者排列前4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颈动脉异常、心脏异常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结论排除人们熟知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症状以外,颈动脉异常、心脏异常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种危险因素的检查和干预对预防脑卒中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对30例误诊为急性脑梗死的老年人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不同程度梗死灶,19例未见梗死灶.入院急查血糖均偏低,为1.7 ~ 2.3 mmol/L.给予静推50%葡萄糖治疗,30例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无死亡.结论:低血糖昏迷以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头颅CT检查无出血灶时容易误诊为急性脑梗死,对突然昏迷、偏瘫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急测血糖,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529-1529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特点、病因。方法:将发病在24 h内入院治疗108例患者分组,观察进展组临床表现,对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症状以肢体瘫痪加重为主,高血压及急性期血压下降,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增高,梗死灶部位是重要的相关因素。结论:对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干预治疗尤期避免过快降压治疗可控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是目前发病率逐渐升高且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随着发病高危因素的年轻化,脑梗死在中青年中也逐渐多见。据报道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占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的2.7%-14%[1]。发现及积极干预发病高危因素对降低发病率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的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本研究探讨了Hcy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性脑梗死(SCI)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和医生注意的脑梗死。1990年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Ⅱ将SCI列为脑梗死的一个亚型。大量研究证据表明(UA)与过敏CPR(hs-CRP)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而对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报道较少。本实验对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UA与hs-CRP浓度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对伴有或未伴有VB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490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或MR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VBD组和非VBD组,进行VBD发生率分析和CVD危险因素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VBD的发生率为1.20%,VBD与男性、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相关,与肥胖、糖尿病无关。结论 VB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率不高,而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是VBD的危险因素,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