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超声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无创的方法获得少年儿童皮肤厚度资料。方法选择221例1~18岁皮肤健康的少年儿童,按年龄分为幼儿组(1~2岁)、学龄前期组(3~6岁)、学龄期组(男7~12岁、女7~11岁)、青春期组(男13~18岁、女12~18岁),各年龄组下分男、女2个性别组。应用13MHz高频超声,检测上述人员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前臂、臀部、大腿7个部位的皮肤表皮、真皮与全层皮肤厚度。结果221例少年儿童的皮肤以面部较薄,背部及臀部较厚。(1)各年龄组的同一部位以及同一年龄组中男、女同一部位的表皮厚度相近(P〉0.05)。(2)幼儿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同一部位组间比较,以及组内不同性别同一部位比较,真皮和皮肤全层厚度相近(P〉0.05)。与其余3组比较,青春期组此2项指标均明显偏高(P〈0、05),男性真皮厚度为(1.16±0.04)~(1.98±0.47)mm、皮肤全层厚度为(1.27±0.12)~(2.20±0.45)mm,女性真皮厚度为(1.00±0.18)~(1.60±0.30)mm、皮肤全层厚度为(1.10±0.17)~(1、83±0.29)mm。结论13MHz高频超声是无创测量少年儿童皮肤厚度的有效方法。青春期少年全层皮肤厚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系真皮厚度明显增加,且男性较女性更为显著。面部与背部、臀部皮肤厚度的明显差异,对皮肤移植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及创面移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寻找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最佳孔间距。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法制备PADM,用激光加工机打孔,制备孔间距为0.8、1.0、1.2、1.5mm的激光微孔PADM。在144只SD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微孔Ⅰ、Ⅱ、Ⅲ、Ⅳ组,依次采用前述4种孔间距的激光微孔 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网状组采用网状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对照组单纯移植自体刃厚皮。每组24只大鼠。观察移植后2、4、6周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后2、4周,微孔Ⅰ、Ⅱ组移植物成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网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微孔Ⅰ、Ⅱ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网状组(P〈0.05)。移植后4、6周微孔Ⅰ、Ⅱ组创面收缩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6周[(16.0±2.6)%、(15.1±2.4)%]明显低于网状组[(19.3±2.4)%,P〈0.05]。组织学观察见各微孔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 孔间距为0.8mm或1.0mm的激光微孔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其中孔间距1.0m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表皮细胞膜片与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的移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鼠表皮细胞膜片与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以SD乳鼠的第3代表皮细胞制备细胞膜片,高渗盐水/氢氧化钠法制备猪去细胞真皮基质。36只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行去细胞真皮基质与表皮细胞膜片复合移植和单纯表皮细胞膜片移植。结果两组创面术后均未见对移植物的急性期免疫排斥反应,第2、4、6周复合植皮组移植物成活率分别为(77.05±4.69)%、(83.12±5.13)%、(90.66±4.87)%,与细胞膜片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移植物收缩率显著减低,分别为(9.84±2.33)%、(18.97±3.40)%、(25.92±3.11)%(P<0.05)。复合植皮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复合移植适用于修复全层皮肤缺损,能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4.
皮肤磨削术又称擦皮术,是目前整形美容外科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覆盖人体表面的皮肤自外向里分为表皮和真皮,真皮又分浅层(乳头层)和深层(网状层)。真皮的浅层以外受损伤,可通过上皮的再生而自然愈合,愈后不留瘢痕。皮肤磨削术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利用快速旋转的砂轮、钢轮甚或钢丝刷等磨擦皮肤表面,以达到去除皮肤浅表的病变,让新生的健康上皮覆盖病变区,从而改善局部外观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真皮多能干细胞(dermal multipotential stem cells,DMSCs)移植对大鼠皮肤光老化(skin photoage)后组织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SD大鼠5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细胞移植组(25只)和PBS对照组(25只),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UVA和UVB紫外灯同时进行照射制备皮肤光老化模型。体外分离培养DMSCs,吸取1ml细胞悬液(约1×106个)或等量PBS液分别于皮肤光老化区真皮层内多点注射移植,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移植后4周、8周分别采用VG染色和Weigert染色观察皮肤全层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表达变化;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皮肤真皮层vimentin的表达变化。结果:皮肤光老化损伤后,与对照组相比,DSMCs治疗组大鼠受损皮肤组织出现较多的新生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D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在真皮层内vimentin染色阳性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PBS对照组,移植后4周主要分布于真皮浅层,8周后广泛均匀弥散在皮肤各层。结论:DMSCs移植对大鼠光老化皮肤具有明显的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毛乳头细胞对表皮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取门诊包皮环切术患者皮肤,用于表皮细胞培养;取孕19、20周引产胎儿头部皮肤,用于毛乳头细胞培养;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以中性蛋白酶联合胰蛋白酶消化、分离表皮细胞,IV型胶原黏附法分选表皮于细胞;以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毛乳头,常规成纤维细胞培养液培养。以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为支架,在真皮基质的真皮乳头侧种植毛乳头细胞,基底膜侧种植表皮干细胞构建实验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对照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不种植毛乳头细胞。取6~8周龄BALB/C-nu裸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n=30);实验动物背部制造1 cm×1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将两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移植修复创面,2周后观察移植皮肤成活率。术后2、4周,取移植皮肤替代物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皮肤替代物CD31表达水平,并计算两组标本血管密度。结果Ⅳ型胶原分选后表皮细胞同时表达角蛋白19、β1整合素,提示为表皮干细胞。由毛乳头培养出的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提示为毛乳头细胞。动物移植术后2周,实验组移植皮肤成活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80.0%(2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P=-0.00)。HE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表皮层达12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大;对照组表皮层达4~6层,表皮细胞体积较小。实验组术后2、4周,血管密度分别为(38.56±2.49)个/mm2和(49.12±2.39)个/mm2,对照组分别为(25.16±3.73)个/mm2和(36.26±3.24)个/mm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毛乳头细胞可促进移植皮肤替代物血管形成,利于表皮层重建,提高组织工程皮肤移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Chai J  Yang H  Li L  Guo Z  Sheng Z  Xu M  Chen B  Jia X  Jing S  Lu J  Li G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90-793
目的观察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在深度烧伤和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去细胞异体真皮或我们研制的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的方法,修复各种创面119例次,比较不同创面的植皮成活率,观察应用不同部位的皮肤覆盖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与植皮成活的关系,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随访。结果削痂、切痂和切瘢创面植皮成活率分别为(93.4%±3.1)%、(92.1±4.6)%和(94.5±3.8)%,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去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与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二者植皮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躯干、四肢自体刃厚皮覆盖的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植皮成活率分别为(93.1±4.8)%、(89.0±6.2)%,而应用刃厚头皮或自体微粒皮加异体皮覆盖的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植皮成活率明显下降(P<0.05或0.01)。组织学观察,术后19个月时表皮、真皮形态正常,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未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和瘢痕化,无皮肤附件。成活的复合移植皮肤,与邻近正常肤色近似,色素沉着轻,无明显皱缩,触之软,活动度好。结论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或切瘢后创面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小型猪皮肤组织结构及其初期收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皮下动脉墨汁灌注法,Weigert弹力纤维染色等方法。对七只健壮小型猪的皮肤组织特点和皮肤的实期收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型猪表皮结构外形,真皮乳头层,网状层,皮下组织结构与人类的应结构很相似。其皮肤血供与人类皮肤血供情况相似。其皮肤附属器与人类皮夫附属器极相似。  相似文献   

9.
挫伤皮肤清创范围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切取20例挫伤后3-30小时的受伤皮肤,连续进行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病理变化。发现伤后3小时皮肤即有棘细胞空泡变性,真皮乳头血管充血,至15小时无大的变化;而在伤后18小时,基底细胞透明变性,真皮广泛充血水肿,出现衰老红细胞,以后渐出现核浓缩,核溶解,开裂形成水泡,坏死,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体皮肤毛细血管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结合体视学方法对6例童尸全身5个区域(20个部位)的120块皮肤组织毛细血管长度密度(Lv)进行了测量。结果不同区域皮肤毛细血管Lv不同,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除掌跖区外,头面颈区皮肤各层毛细血管Lv显著高于身体其他部位(P<0.01),下肢区皮肤毛细血管Lv最低;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Lv显著高于真皮网状层(P<0.001)。结论三维定量证实的皮肤毛细血管密度区域性、层次性差异更准确地反映了头面颈区血供丰富的特点,为该区设计长宽比值较大的任意型皮瓣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