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冠玉 《中国校医》2011,25(8):607-608
目的探讨喉癌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经改良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将60例喉癌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应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实验组采用改良后的氧气雾化吸入器,对照组采用喷喉嘴式简易氧气雾化吸入器,对两组患者雾化吸入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改良后的氧气雾化吸入器湿化效果较好,减少了经吸痰器吸痰的次数,使下呼吸道感染率降低。结论经改良后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在喉癌气管切开病人雾化吸入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在ICU气管切开患者协助吸痰对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1例需要气管切开置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气管切开置管患者均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对照组应用普通式气管切开套管,观察组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使用吸痰器的次数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9.32%,对照组为36.36%,观察组每天使用吸疾次数为(5.0±1.85)次,对照组为(14.0±1.7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应用吸痰式气管切开套管行气切开置管吸痰,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气管切开需要吸氧支持的患者,使用MR840湿化器进行密闭式恒温湿化供氧,与吸氧管结合微量泵持续湿化相结合的供氧方式进行比较,旨在寻求一种更加符合气道生理需求的吸氧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气管切开患者共50例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1年12月气管切开患者共50例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原发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  相似文献   

4.
持续性湿化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增霞  苏咏霞  李利  曲波  连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18-4319
[目的]探讨持续性湿化气管套管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意义。[方法]在32例喉癌气管切开患者中采用0.45%氯化钠湿化液加入一次性氧气雾化吸入器持续雾化,间断滴入1.25%碳酸氢钠溶液和0.45%氯化钠溶液,两者交替使用。[结果]吸痰次数较传统方法吸痰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套管壁无干痂,光滑湿润,无套管堵管发生。[结论]喉癌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雾化吸入器持续性湿化,有利于保证气道通畅,减少了吸痰次数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观察组使用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分别对两组患者口鼻处、气管切开处外溢物、套囊放气吸痰、口鼻吸痰、呼吸窘迫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口鼻处、气管切开处外溢物、套囊放气吸痰、口鼻吸痰、呼吸窘迫发生率分别为75.0%、85.0%、80.0%、85.0%、60.0%,观察组分别为10.0%、30.0%、15.0%、15.0%、1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9、12.379、16.942、19.600、8.640,均P0.05)。结论气管插管便捷吸痰器设计更合理、更实用、更有效,操作简便,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还有利于临床抢救与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成本以及护理工作的难度,提升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时干预,为下一步气管切开预防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2009年4月-2012年6月入住ICU因需创辅助呼吸机患医源性肺炎的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术后定期予以痰培养+药敏,且对相应患者予以胸片检查;对患者的各种接触因素进行标本采集,以致病菌为线索,对诸因素进行评价,作出各因素对医源性肺炎的综合指数.结果 病原菌的种数随时间在不断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原菌的种数在不断增加,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90例,感染率达50.0%,时间主要在术后约6d,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采用logistic分析,发现呼吸湿化瓶、呼吸机接口、吸引器连接管处的病原菌与患者肺部感染呈正相关,即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感染发生在氧管切开后约1周,感染以革兰性阴性菌为主,危险因素以呼吸湿化瓶、呼吸机接口、吸引器连接管为主,随时间延长,细菌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张颐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804-1805
目的 探讨适用于气管切开病人的理想的护理方案,以降低气管切开后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方法 对36例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用品护理、护理管理等方法,并观察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恢复情况.结果 经过正确及时的气管切开护理的29例病人均未出现与之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正确及时的气管切开护理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护理项目成本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护理成本核算的方法。方法:依据美国护理干预服务项目分类原则,完成气管切开护理成本分类,核算了气管切开护理成本。结果:气管切开护理可分为7个项目,并核算出每单项成本。结论: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气管切开护理服务分类,全面核算了气管切开护理成本,为合理制定相应的价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气管切开与传统气管切开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气管切开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行传统气管切开,观察组32例行经皮气管切开,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伤口出血量级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II度出血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88%(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更加快捷、简单的微创急救技术,特别适合ICU的危重患者紧急气管切开的,相较于传统气管切开手术,更加安全、简便、并发症更少,可取代传统气管切开手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的规范化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莉  刘燕君 《现代医院》2008,8(8):98-99
目的采用规范化评估护理预防气管切开并发症,提高综合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在不同时机评估气管切开的局部、患者全身情况及其他高危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结果40例气管切开患者未发生堵管、脱管、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气管切开病人进行规范化评估护理是预防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及早发现隐患,杜绝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分析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科27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气管切开护理的临床经验,提高气管切开护理质量,降低气管切开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61-66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吸氧患者主动与被动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我院重症监护室(GICU)收治的44例气管切开吸氧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我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39例气管切开吸氧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被动人工气道湿化(持续微量泵入湿化液)护理,研究组采用主动人工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器内加45%生理盐水)护理,连续护理3 d后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处的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湿化满意率为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研究组的湿化过度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刺激性咳嗽、气道损伤、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0%、0.00%、2.27%、2.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8%、12.82%、15.38%、1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吸氧患者采用雾化主动湿化相对常规微量泵持续泵入被动湿化具有更显著的湿化效果,以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万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93-3794
[目的]探讨重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UPPP)手术前气管切开对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作用及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某院收治的73例重症OSAHS患者,将其分为术前气管切开组和非气管切开组,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术前气管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术前气管切开组,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及12个月的术后跟踪,最低SaO2、AHI两项指标显示总有效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重症OSAHS患者的治疗,术前气管切开是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对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十分必要。术前气管切开不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王宗华 《职业与健康》2002,18(12):178-179
气管切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术,术后应有专人监护。术后观察不仔细,护理不周,仍可随时发生窒息。决定气管切开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除依据切开的指征外,还应尽量争取在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切开。现对气管切开前后的呼吸护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气管切开术是将颈部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适当大小的套管插入气管,病人可以直接经套管呼吸,缓解呼吸困难的一种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手术。作为有创人工通气道,气管切开护理管理一直是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以往的气管切开套管是将单根无弹性的棉布系带从患者颈后绕过,穿过套管两侧分别打死结进行固定,此类气管切开套管的外固定带,易受汗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但气管切开术后加重或造成呼吸系统感染、气道出血、窒息等则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气管切开又是一个长期的护理过程。因些如何正确做好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降低气管切开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成为是每位医护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本科自2010年1月将PDCA循环应用到气管切开气道管理之中,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11—2012年在本科行气管切开的患者120例,男73例,女47例,年龄25~80岁,平均41岁。其中颅脑外伤66例,高血压脑出血压32例,脑梗死9例,动脉瘤8例,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括近几年关于气管切开后的护理研究与进展,从病室管理、氧疗、气道湿化、吸痰护理、气管导管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等七个方面阐述气管切开后护理的措施与方法 ,以达到降低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及肺部感染的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29例老年气管切开病人进行了临床统计分析,并总结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气管切开病人129例,男128例,女1例,年龄分布60~93岁.除两例在手术室其余在病床旁进行气管切开术.手术前均先行气管插管.切开后使用的套管为高顺应性低气囊套管.第二次切开者7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橡胶止血带固定气管切开套管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 6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固定外套管的布带穿过止血带代替气管套管固定带,根据更换频率分为3~6d组、7~10d组、11~15d组,每组20例,连续观察3个月,分别观察颈部皮肤损害情况、止血带的变化、气管切开套管的移动率。结果气管切开周围局部皮肤损害程度及止血带变化情况,随着止血带更换时间延长而加重(P<0.05),气管切开套管移动率随着更换频率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止血带固定气管切开套管7~10d更换1次较为合适,可以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