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ICH)是否应用止血药,一直是未定论的问题,为此笔者对住院的脑出血患者进行止血药物治疗,将其与未用止血药物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发病后血肿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吕海琼 《海峡药学》2012,24(8):114-1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肿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期间收治入院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做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尼莫地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CT情况、神经缺损评分情况,并对比评定患者病程30d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后3d、7d、30d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3d、7d、30d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较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缺损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预防血肿扩大,减轻脑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早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24h内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尼莫地平组应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d,连续用10d后,改为口服或胃管注入40mg/次,3次/d,共用1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量、水肿面积及CSS评分。结果治疗2周后尼莫地平组血肿量和水肿面积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尼莫地平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的差异更加明显(P〈0.01)。结论尼莫地平早期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利于血肿的吸收和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苏学宁  靳桂琴  李晨 《天津医药》2003,31(12):806-807
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目前对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血脂及血液黏度变化已有较多研究[1],而对脑出血患者的上述变化研究较少,笔者观察和分析了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上述变化。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2000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6例 (脑出血组),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53±11.70)岁。入选标准:(1)有高血压病史;(2)既往无脑卒中病史;(3)CT示脑出血位于单侧基底节区;(4)CT示既往未发生过无症状性脑卒中。血压范围:收缩压为152~18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为105~122m…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以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为其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此病在发达国家是继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第三大死亡原因;在美国估计每年有40多万人患脑卒中。卒中又分为脑出血(ICH)和脑梗死两类。ICH占全部脑卒中病人的20%~30%,约90%的ICH发生在大脑半球,其次为脑干、小脑;年龄50~79岁为主,男多于女;15%~40%的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中风期。因此降低脑出血病人病死率和减少愈后并发症的关键是急性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早期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血肿周围低密度区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9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48例和早期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治疗组)48例,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7d、30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并且于治疗后30d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同时观察2组患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结果2组治疗后3d、7d、3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30d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79.17%(38/48),高于对照组62.50%(30/48)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早期血肿扩大,减轻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早期治疗作用。方法 :将 77例经 CT证实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 ,治疗组 40例 ,在常规脱水、支持、对症治疗前提下 ,于发病当日始给予复方丹参液 (CSM) 2 0 m L / d,对照组 37例给常规脱水、对症、支持治疗 ,疗程 2周~ 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 ,对照组为 75 .6 7%。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均有显著差异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 ,脱水、支持、对症治疗配合早期静脉点滴 CSM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作用。方法对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颅内血肿大小及其周围水肿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吸收及周围水肿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结论尼莫地平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促进血肿吸收,抑制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枝江市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5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7例。2组患者选取不相同的措施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93.51%(72/77),有效率为80.52%(62/7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63/77)、50.65%(3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39%(8/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2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使用显微外科微创治疗的方法及效果,以探寻更好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0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钻孔穿刺引流方法,实验组患者使用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血中清除百分比、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组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给予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手术效果较好,可以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由于高血压所致脑内细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的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出血疾病。目前仍然面临较多治疗难题,本文就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42),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6.7%,死亡率为5.0%,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7.6%,死亡率为21.4%,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孙沄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3):166-168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后14 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结局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例,27例采用穿刺引流术治疗,18例采用骨窗血肿抽吸术治疗,治疗6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ADL评级Ⅰ级12例,Ⅱ级14例,Ⅲ级9例,Ⅳ级4例,Ⅴ级2例。2例发生再出血形成脑疝,其中1例重新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6个月时ADL评级恢复为Ⅳ级,另1例家属拒绝开颅手术,患者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且根据病情个体化选择合理的微创技术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最佳操作步骤和方法,探求治疗脑出血的更好疗效。方法微创1组在血肿抽吸至正常脑压时,即在正常脑压下进行生理盐水与血肿液置换,然后靠液化血肿、保持引流管道通畅、脑组织自动复位并排出积血;微创2组为提高首次清除率,则尽量抽吸血肿内液;并与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结果微创1组有更好的清除效果和临床疗效,这在超早期更为突出。疗效优于微创2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结论微创粉碎清除术抽取积血至颅内压正常时,就应采取等量置换、粉碎液化血肿、保持引流管道通畅,靠脑组织的自动复位排除血肿,应避免过度抽吸血肿,造成继续出血或再出血。这在超早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疗效评价。方法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况及术后再出血,对比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早期手术和延迟手术的疗效的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与延迟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最佳时机是7~12小时,选择好手术适应证能够提高手术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综合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通过有效的综合护理后,24例治愈,4例好转,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HICH)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到我院心脑血管外科就诊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立体定向术式组及小骨窗开颅术式组,每组各50例,随访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术后血肿清除率、患者病死率及进行日常生活的能力。结果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立体定向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好于小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方式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接受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脱水剂使用量、预后情况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甘露醇使用量明显较小,GOS评分明显较高(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进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根据病情调整脱水剂的使用剂量,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比较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高血压脑出血住院病人病死率的变化 ,分析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前后将病人分为两组 :1995年 1月~ 1997年 12月为Ⅰ组 ,所有病例常规保守治疗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5月为Ⅱ组 ,病人除常规内科治疗外 ,其中 77例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总病死率、危重病人病死率的变化 ,评价微创手术是否对住院病人总病死率及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有明显改善。结果 Ⅰ组住院总病死率为 2 6 4% ,出血量 3 0ml以上的病死率为 80 % ,其中大于 70ml的病死率为10 0 % ;Ⅱ组住院总病死率为 17 3 % ,出血量 3 0ml以上的病死率为 2 8 2 % ,大于 70ml的病死率为 44 4%。危重病人的病死率Ⅱ组明显低于Ⅰ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1)。总病死率Ⅱ组虽然低于Ⅰ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以大大降低高血压脑出血住院危重病人的病死率 ,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