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科诊治的300例DILI患者,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评估。结果 经RUCAM量表评分诊断为DILI患者290例;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占42.8%,抗菌药和抗结核药物分别占9.3%和7.6%;基础疾病以胃炎最为多见,占18.6%;肝细胞型占54.5%;中度肝损伤占37.6%;肝衰竭发生率为5.5%,治疗有效率为93.8%,死亡4例。结论 应用RUCAM量表有助于DILI的规范化诊断,中药导致的肝损伤不可忽视,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少数发生急性肝衰竭,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及临床和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DILI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UCAM量表评价药物应用史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药物种类构成、DILI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特点.结果 引起本组患者DILI的前3位药物为中药87例(62.1%)、解热镇痛药14例(10%)、抗生素7例(5%).男女性别比为1∶1.69.>40 ~ <60岁患者71例(50.7%).患者RUCAM分值均≥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多见,共72例(51.4%),胆汁淤积型43例(30.7%),混合型25例(17.9%);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的中位年龄(55.6岁)较肝细胞型(47.1岁)及混合型DILI (49.9岁)高.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占7.86%.结论 本研究患者中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DIL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老年患者相对易出现胆汁淤积.绝大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分型和肝功能变化等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至2018年于我院因DILI住院患者103例,记录其年龄、性别、用药种类、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03例DILI患者中男性为42例,女性为61例,男女比为1∶1.5;肝损伤类型中最常见类型为:肝细胞型86例(83.5%);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最常见,共计45例(43.7%);导致DILI的药物中首位的是中药27例(26.2%);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好转出院77例(74.8%),痊愈13例(12.6%),治疗无效12个(11.7%),死亡1例(0.9%)。结论 103例DILI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发病较多见,肝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及中成药、化疗药、抗微生物药等,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引起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文献应用RUCAM标准和Maria标准诊断中国人药物性肝损伤情况。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诊断评分系统或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agnostic criteria, diagnostic scale, RUCAM scale,Maria scal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排除文献综述、重复文献、病例报道、未使用诊断标准或诊断评分系统进行诊断的文献,对文献中患者年龄、性别、诊断标准的诊断评估情况进行总结和描述。结果在检索到的7篇文献中,共有135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年龄2~91岁。采用RUCAM诊断标准者6篇,共1027例病例,诊断DILI 997例(97.1%),不能诊断DILI者有30例(2.9%);采用Maria诊断标准诊断者4篇,共736例病例,诊断DILI者433例(58.8%),不能诊断DILI者303例(41.2%)。结论应用RUCAM诊断标准或Maria诊断标准诊断中国人药物性肝损伤的结果存在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肝组织学检查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临床意义重要, 并能够对RUCAM评分量表进行有效补充。DILI的临床表型复杂多样, 几乎涵盖已知的所有急性、慢性和重型肝损伤类型。DILI损伤的靶部位广泛, 包括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等, 病理损伤模式与多种类型非DILI肝病表现酷似, 鉴别诊断难度较大。随着免疫检查点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广泛应用, 相关肝损伤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 肝组织学检查能够有效评估其临床病理表型及病变程度, 从而指导治疗。特殊类型(如药物相关肝血管病变等)的DILI、多病因重叠DILI、慢性DILI及DILI诱发肝衰竭等情况下, 肝组织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诊断, 指导临床及时合理治疗以及评估预后。目前DILI的组织学评价尚无国际统一标准, 加之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血清学标志物缺乏, 因此肝组织学检查在DIL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作用尚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6.
231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对近4年多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31例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31例患者中,Maria评分≥14分者69例,10~13分119例,6~9分43例,其中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依次为24例(34.78%)、72例(60.50%)及14例(32.56%)。涉及药物频率由高至低,主要为抗结核药47.62%(110/231),中草药18.61(43/231),其他抗生素7.36%(17/231),其他药物26.41%(61/23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4.42%(195/231),胆汁淤积型6.49%(15/231),混合型9.10%(21/231)。结论Maria评分表在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进行评估时,其分值相对较低。抗结核药及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最为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我国近5年来文献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DILI相关原始病例报道,并从中纳入202篇相关文献,共计26 015例DILI患者。总结DILI的性别、年龄及地域分布、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 26 015例DILI患者中,男12 885例(49.53%),女13 130例(50.47%),平均46.86岁。排列前5位的致病药物分别为中药(34.68%)、抗结核药(15.81%)、抗微生物药(12.04%)、抗肿瘤药(9.09%)、解热镇痛药(6.17%)。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50.37%)、黄疸(52.68%)、纳差(43.59%)。158篇文献记录了19 994例患者DILl的分型,其中肝细胞型占58.84%、胆汁淤积型占21.79%、混合型占19.37%。肝活组织检查在诊断DILI中有一定价值。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抗炎、保肝等综合治疗是DILI的主要治疗方式。179篇文献记录了22 030例患者的预后信息,其中治愈11 159例(50.65%)、好转8742例(39.68%)、无效1176例(5.34%)、死亡353例(1.60%)。结论国内文献报道DILI男女比例相当,中药引起的DILI最为常见,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居多,治愈及好转率90.34%,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其规律,总结分析常见的致肝损伤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DIL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例DILI患者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81.20%;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占3.00%,混合型肝损伤占15.84%。致肝损伤可疑药物前五位依次为中药(29.70%)、抗感染药(20.79%)、中成药(19.80%)、解热镇痛消炎药(8.91%)、泌尿系统药物(7.92%)。结论:DILI的临床特点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相似,可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涉及临床各科,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急性DILI的7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损靶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n=554)、胆汁淤积型(n=99)、混合型(n=137)3组。对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分级评分、临床结局以及Hy′s法则评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3组患者均以女性多见,肝细胞损伤型女性比例(70.8%)显著高于胆汁淤积型(54.5%),胆汁淤积型显著低于混合型(54.7%)(P值均<0.05)。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589,P<0.05),各型重度患者分别为244(44.1%)例、56(56.6%)例和46(33.6%)例。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包括中药、西药、中药与西药联用及其他,其中中药是最常见的原因。不同分型患者出院时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390,P=0.001);肝细胞损伤型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胆汁淤积型,而未愈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胆汁淤积型(P值均<0.05)。554例肝细胞损伤型DILI患者中符合Hy′s法则的有388例(70.0%),不符合的患者有166例(30.0%),2组患者的临床转归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U=38372.0,P=0.033),不符合Hy′s法则组患者的预后较好。结论DILI患者多数为女性,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中药是导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病情较重。DILI预后相对较好,病死率较低。Hy′s法则不能较好地预测急性DILI的死亡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改良诊断量表并在临床验证使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治疗的82例急性DILI患者,其中DILI组52例,非DILI组30例。在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表(RUCAM)基础上,参考DDW-J量表,新增"中药单药或成药有肝损伤的报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基于CCK-8法的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3个参数,建立一种改良诊断量表。对2组患者的每种可疑药物分别进行RUCAM和改良诊断量表评分,验证新量表对DILI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DILI组共75个可疑药物;非DILI组共41个可疑药物。与RUCAM相比,改良诊断量表可将DILI组中评估为"高度可能"和"很可能"的诊断敏感度由74.7%提高至94.7%(χ~2=11.554,P=0.001);而非DILI组只有2个药物(4.9%)的评估结果由"可能"变为"很可能",其余药物均维持"可能"、"不太可能"和"可除外",诊断特异度由100%降至95.1%(χ~2=0.512,P=0.474)。结论建立了一种急性DILI的改良诊断量表,与RUCAM相比,诊断敏感度提高,特异度有所降低,可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使用。  相似文献   

11.
张胜男  白朝辉  刘蕾  许耀 《肝脏》2023,(1):105-107+134
目的 研究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62例DILI患儿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治疗药物、临床转归、肝功能指标、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分值(RUCAM)积分。结果 临床分型中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占87.1%(54/62)。高发年龄段为>1~3岁和>3~6岁,分别为33.9%(21/62)和41.9%(26/62)。DILI患儿的临床症状以食欲下降最为常见,占59.7%(37/62)。致患儿DILI的药物种类主要为抗菌药、解热镇痛药、中药等。肝细胞型患儿ALT(765.26±217.52)U/L,胆汁淤积型患儿ALT(132.24±76.51)U/L,混合型患儿ALT(337.26±103.2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57,P=0.000);肝细胞型患儿ALP(130.42±87.61)U/L,胆汁淤积型患儿ALP(315.64±105.62)U/L,混合型患儿ALP(201.36±171.35)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00,P=0.004);肝细胞型患儿AST(57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1例DILI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肝损伤可疑诱发药物种类和名称、临床表现、肝功能、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DILI病例数逐年增加,151例患者中男109例(72.2%),女42例(27.8%),平均年龄(46.9±21.1)岁。44例(29.1%)为多药联合应用所致DILI,其次DILI可疑诱发药物种类是抗结核药(19.2%)、抗菌药(16.6%)、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9.3%)。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8.7%),胆汁淤积型(7.3%)及混合型(4.0%)。预后:治愈(65.6%),好转(31.1%)及无效(3.3%)。结论引起DILI首位原因是多药联合应用,多数为肝细胞损伤型,经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诊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诊断为DILI的113例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113例DILI患者,男35例,女78例,年龄主要集中在50~69岁,有基础疾病患者84例(74.34%);主要临床分型是肝细胞损伤型占70.80%;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乏力占73.45%,其次是纳差、皮肤巩膜黄染、恶心、肝区疼痛、呕吐等;导致DILI的药物西药73例(64.60%),中草药和中成药36例(31.86%),保健品或减肥药4例(3.54%),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61例(58.41%)。不同分型之间的年龄、性别、饮酒史、过敏史、RUCA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分型之间有无基础疾病史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LI以女性、中老年、有基础疾病及多种药物联用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应提高患者对于DILI的认识及关注,避免多药联合及随意滥用药物和保健品,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drug lymphocyte stimulation test,DLST)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84例临床诊断为DILI、17例疑诊、17例有服药史的非DILI患者行DLST检测,结合其人口学资料、临床分型、临床生化指标等进行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评价DLST在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 101例临床诊断或疑诊DILI患者中,共36例DLST阳性,DLST特异度为98.6%,在所有DILI患者中(包括过敏特异质和遗传特异质)敏感度35.6%。DLST阳性与RUCAM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5)。结论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对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结合RUCAM评分可提高DILI的诊断标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文献应用RUCAM标准和Maria标准诊断中国人药物性肝损伤情况。方法 以“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诊断评分系统或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agnostic criteria, diagnostic scale, RUCAM scale, Maria scal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排除文献综述、重复文献、病例报道、未使用诊断标准或诊断评分系统进行诊断的文献,对文献中患者年龄、性别、诊断标准的诊断评估情况进行总结和描述。结果 在检索到的7篇文献中,共有135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年龄2~91岁。采用RUCAM诊断标准者6篇,共1027例病例,诊断DILI 997例(97.1%),不能诊断DILI者有30例(2.9%);采用Maria诊断标准诊断者4篇,共736例病例,诊断DILI者433例(58.8%),不能诊断DILI者303例(41.2%)。结论 应用RUCAM诊断标准或Maria诊断标准诊断中国人药物性肝损伤的结果存在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132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Maria的"临床诊断量表(CDS)"对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间因药物性肝损伤而住入我院的病例进行评分,对≥10分的132例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分型。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15类50余种,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共占72.7%。潜伏期在5天~356天之间,在4周内、8周内和12周内发生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61.4%、84.9%和91.7%。肝细胞损伤型占78.8%,淤胆型占13.6%,混合型占7.6%。27例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测异常(20.5%),而有临床症状105例(79.5%),主要表现为乏力(64.4%)、纳差(53.0%)、尿黄(41.7%)。104例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中,在停药2月内肝功能均恢复正常,在停药30天内均有ALT降低50%,预后好。结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发生在12周内,用药时间越长,发生肝损伤的几率越高。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其临床特点与各类急、慢性肝胆疾病相似,无特异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1998~2018年国内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为关键词,检索199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中文文献数据库我国DILI相关原始病例≥10例的文献。对DILI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病史、用药种类、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和预后等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纳入471篇相关文献,共计53 317例DILI患者,其中男26 641例(49.97%),女26 676例(50.03%),男女比为1∶1;366篇文献报道了平均年龄,其中327篇文献报道患者平均年龄40岁。既往有饮酒史的患者291例,过敏史患者186例。排名前5位的致病药物分别为中药、抗结核药、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292篇文献记录了35 163例DILI患者的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损伤型21 061例(59.90%)、胆汁淤积型7 271例(20.68%)、混合型6 831例(19.42%)。共有117篇(25 095例)文献报道了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10 377例)、黄疸(9 722例)、纳差(8 569例)、腹胀腹痛(3 919例)、恶心(3 717例)。共40篇(4 420例)文献记录了基础病史,包括感染性疾病、性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关节等17种疾病。385篇文献记录了41 362例患者的预后信息,其中治愈22 354例(54.04%)、好转15 827例(38.26%)、无效或出院2 415例(5.84%)、死亡766例(1.85%)。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女比例相当,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中药是引起我国DILI最主要的原因,抗结核药和抗微生物药紧随其后;损伤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多见,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仅有肝功能异常;基础病史以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疾病多见;治愈及好转率92.31%,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及时发现并停用可疑药物,给予保肝抗炎等综合治疗是DILI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在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对该病的重视,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43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分析其基线资料、肝损伤药物种类、临床分型及治疗转归。结果 43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前三名依次为抗肿瘤药(40.23%)、抗结核药(33.72%)、中成药及中草药(9.30%);三种临床分型的发生率分别为:肝细胞损伤型249例(57.24%),胆汁淤积型114例(27.36%),混合型67例(15.4%),其中胆汁淤积型的预后相对要差(P=0.000)。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多,最常见的是抗肿瘤药物,其次为抗结核药物,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但胆汁淤积型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肝损伤药物时要注意监测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干预,避免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9例DILI患者,依据生化指标计算"R值"将DILI临床分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分别统计其用药情况、生化指标,并对行肝脏病理检查患者的肝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比较其病理损伤类型与临床分型的一致性。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依据R值将289例DILI患者分为:肝细胞损伤型181例(62.63%)、胆汁淤积型55例(19.03%)以及混合型53例(18.34%)。其中致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草)药所占比例最大(48.79%)。共152例患者行肝脏病理检查,依据组织学改变情况分为:肝细胞损伤型43例(28.29%),胆汁淤积型8例(5.26%),混合型101例(66.45%);该152例患者依据R值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95例(62.50%),胆汁淤积型29例(19.08%),混合型28例(18.42%)。二者比较的一致性较差(κ=0.229,P0.05)。结论中(草)药是诱发DILI的主要原因,DILI的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一致性较差,病理损伤以混合型居多,故临床分型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IDS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一科确诊为AIDS并符合DILI诊断的患者119例。分析患者用药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临床表现、肝脏生化指标、治疗方法、肝损伤持续时间及预后,并对患者DILI进行分型及分级,观察不同药物导致的DILI对肝生化指标的影响。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8例已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的肝损伤分级(χ~2=15.756,P0.001)、TBil水平(Z=-3.466,P=0.010)及Alb水平(Z=-1.968,P=0.049)明显高于61例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患者;已明确导致患者DILI的药物种类中8例为抗真菌药物、41例为抗细菌药物、18例为抗结核药物、24例为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较其他3种药物所致DILI患者的TBil水平更高(H=12.804,P=0.005),抗细菌药物及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Alb水平低于其他2组(H=14.236,P=0.003),抗结核药物及抗病毒药物造成的肝损伤等级明显高于抗细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χ~2=16.373,P=0.008)。肝细胞损伤型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较短(χ~2=8.046,P=0.045);高水平ALP、低水平ALT提示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Z值分别为-2.943、-2.592,P值均0.05)。结论 AIDS患者用药复杂,易并发DILI,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肝损伤,但对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实时了解肝脏炎症活动状态,有助于减少AIDS患者的DILI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