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IL-33和IL-17水平的变化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入组患者的IL-33和IL-17的水平,观察其在RA患者及正常人的差异及与RA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RA组血清IL-33及IL-1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病情活动组高于病情缓解组。结论血清IL-33和IL-17的水平的变化,可能与RA的病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2.
粟深伟  陆进明 《安徽医学》2011,32(11):1942-194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滑膜炎为特点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众多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发病过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白介素-33(IL-33)可以导致关节炎的症状加重,而白介素-35(IL-35)可以使其缓解,本文就IL-33、IL-35在R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黄月  魏小松  江超  吴汉霞  王涛  李志军 《中华全科医学》2023,(11):1856-1859+1950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表达水平,探讨检测血清KL-6和IL-33对RA相关间质性肺病(RA-IL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5月—2023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并确诊为RA的患者88例,根据肺部CT有无间质性肺病(ILD)分为一般RA组(40例)和RA-ILD组(48例)。所有患者均检测与RA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如血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同时检测上述患者血清KL-6和IL-33水平,分析各项指标与ILD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RA-ILD的诊断效能。结果 RA-ILD组患者血清KL-6、IL-33水平显著升高;血清KL-6与ESR、CRP、D-二聚体呈正相关关系,血清IL-33与IgG、球蛋白呈正相关关系。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各项指标(RF、ESR、CRP、D-二聚体、IgA、KL-6、IL-33)诊断RA-IL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8、0.667、0.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18、IL-33的异常表达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RA诊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所有待检对象血清中IL-18、IL-33的水平,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IL-18、IL-33在RA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及在RA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血清中有无差别。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IL-18与IL-33及临床相关指标有无相关。结果活动期RA患者的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非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与非活动期RA患者的血清中IL-3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两组间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血清中IL-18与IL-33水平成正相关(P〈0.05)。RA患者的血清中IL-18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成正相关(P〈0.05);RA患者的血清中IL-33水平与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成正相关(P〈0.05),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 IL-18、IL-33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在RA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18与IL-33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抗RA33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未肯定诊断的关节痛关节炎病人28例,确诊为RA的病人19例、健康对照者20例,ELISA法定量检测抗RA33抗体,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RF、CRP,并随访观察。结果 三组间RA3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且RA33结果与RF、CRP无相关性;28例诊断未明的关节痛/关节炎患者,9例RA33抗体阳性中3例(33.3%)确诊为RA,19例抗RA33抗体阴性患者中3例(15.8%)确诊为RA,随访后确诊为RA和非RA的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A33虽然可以出现于RA的早期阶段,但单纯RA33阳性并不足以诊断为RA。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的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并通过磺基转氨酶2受体介导它的生物学效应。动物实验表明,IL-33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且其致损伤作用有赖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干扰素γ的存在,IL-33在许多炎性疾病中大量表达,这里主要介绍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大量表达IL-33,IL-33通过肥大细胞依赖途径促进疾病从急性到慢性的转化,从而导致疾病的迁延难愈。由于可溶性ST2有助于减轻IL-33引起的炎性效应,从而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看到了曙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水平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抗RA33、抗CCP抗体检测在RA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毅  石姜  程伟 《重庆医学》2003,32(8):1033-1034
目的 探讨抗RA33、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ELlSA方法分别检测43例RA患者、23例非RA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45例正常对照血清中抗RA33、抗CCP抗体水平。结果 抗RA33、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20.9%、60.5%,特异性分别为88.2%、97.1%。结论 抗RA33抗体可作为RA的早期诊断指标,抗CCP抗体可以作为RA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与RF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RA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刘志华  黄石  齐青松  张志安  张晓静 《海南医学》2013,24(15):2262-2263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IL-17A和IL-17F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检测60例RA患者和25例健康自愿者外周血血清IL-17A和IL-17F含量,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值,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RA患者血清IL-17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自愿者(P<0.01),IL-17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RA患者血清IL-17含量显著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P<0.01)。活动期RA患者和非活动期RA患者血清IL-17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值阳性患者IL-17A含量显著高于RF值阴性患者(P<0.01);RF值阳性患者和RF值阴性患者血清IL-17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血清IL-17A含量与RF值大小呈正相关。患者血清IL-17F含量与RF值及患者血清IL-17A含量无相关性。结论 IL-17A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抗RA33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RA患者266例、非RA风湿病患者228例(结缔组织病、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健康体检者215名,检测3组抗CCP、RF、抗RA33数值,统计各指标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通过Spearman 相关分析探讨各指标之间的关系;ROC曲线比较各指标的诊断性能;通过平行试验与系列实验探讨3项指标联合检测RA的诊断效能。结果:RA患者各指标数值均显著高于非RA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 <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抗CCP与抗RA33之间不存在关系,RF与抗CCP、RF与抗RA33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抗CCP、RF、抗RA33的AUC值分别为0.942、0.922、0.653;3项指标中,阳性率:RF>抗CCP>抗RA33,敏感度:RF>抗CCP>抗RA33,特异度:抗RA33>抗CCP>RF;平行试验敏感度增高(98.50%),但特异度降低(64.91%),系列实验敏感度为15.41%,特异度为98.68%。结论:抗CCP、RF、抗RA33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RA的敏感度与特异性,适用于RA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诱骗受体3(DcR3)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RA病人60例(RA组),并按照疾病活动指数≤2.6分或>2.6分将病人为RA低活动组和RA活动组;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DcR3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RA组病人血清DcR3、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活动组、低活动组和对照组血清DcR3、IFN-γ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A活动组血清DcR3、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RA低活动组和对照组(P<0.01),RA低活动组IFN-γ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病人血清DcR3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DcR3在RA病人血清中表达增高,且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其可能参与RA的发病过程,与RA病情活动度有一定联系,可辅助判断RA的病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5 (PDCD5) is a novel apoptotic regulatory gene that promotes apoptosis in various tumor cell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DCD5 accelerates the apoptosis of synoviocytes 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T辅助细胞17(Thelp cell 17,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变化特点及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检测RA患者血清和关节液和正常人血清IL-6、IL-17水平。结果RA患者外周血血清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IL-6:(54.1±12.7)pg/mlvs(37.0±13.0)pg/ml,P〈0.05;IL-17:(57.8±15.6)pg/mlvs(47.6±8.5)pg/ml,P〈0.05],RA患者关节液中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RA外周血血清组[IL-6:(360.4±54.7)pg/mlvs(54.1±12.7)pg/ml,P〈0.01;IL-17:(82.1±12.5)pg/mlvs(57.8±15.6)pg/ml,P〈0.01]。IL-6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h17相关细胞因子在RA外周血及关节局部过度表达,提示Th17型细胞因子在RA的免疫致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与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多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组标准收集正常人15 例、RA初诊未治组35例,治疗有效组20及难治组25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上survivin的表达。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RA初诊未治组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9,P<0.01);RA治疗有效组稍有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1,P>0.05);RA难治组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χ2=26.53,P<0.01) 和RA治疗有效组(χ2=24.35,P<0.01) 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初诊未治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4,P>0.05)。结论:Survivin 可能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可能参与难治性RA多药耐药,是难治性RA多药耐药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佐剂诱导关节炎大鼠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探讨IL-33在关节炎大鼠痛觉过敏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与佐剂性关节炎组(CFA组),每组25只。CFA组采用足底注射完全氟式佐剂(CFA)复制模型,术后第1、3、7、14及21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检测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IL-33的表达。结果 CFA组大鼠自术后第3天起,各时间点的足趾和关节体积增大,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A组术后6?h即出现机械痛阈和热痛阈下降,并持续至术后21天,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A组第3天开始出现脊髓IL-33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并持续升高至术后21天,与Sha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A组大鼠出现机械痛敏和热痛敏,脊髓IL-33表达增加,IL-33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痛觉过敏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的水平,探讨OPN水平与RA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258例RA患者的血清,其中活动期192例,非活动期66例,3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OPN水平,并与RA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活动期RA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P〈0.01);RA组OPN水平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78,P〈0.01),与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878,P〈0.01);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呈正相关(r=0.632,P〈0.01);与关节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P〈0.05);与关节肿胀数无相关性(r=0.205,P〉0.05)。结论OPN参与RA发病,和风湿活动程度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RA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6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上PD1表达(平均荧光强度和百分率),比较RA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CD4+T和CD8+T细胞上PD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RA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RA患者CD4+T、CD8+T细胞PD1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CD4+ PD1+T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A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PD1表达的MFI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性(r =0.49,P<0.000 1;r =0.40,P=0.0008).③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PD1表达的MFI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性(r=0.45,P<0.000 1;r=0.39,P=0.001);RA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PD1表达的MFI与CRP呈正相关性(rx=0.40,P=0.0009);RA患者外周血CD4+ PD1+T细胞百分率与CRP呈正相关性(r =0.24,P=0.048).④RA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PD1表达的MFI与类风湿因子(RF)呈正相关性(rs=0.32,P =0.009);RA患者外周血CD4+ PD1+T细胞百分率与RF呈正相关性(r=0.27,P=0.030).结论 RA患者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PD1表达异常,与疾病的活动性及抗体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