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及估计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TEN在正常外阴表皮、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的表达.结果:从外阴鳞状细胞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非瘤样病变→正常外阴表皮,PTEN蛋白表达率逐渐升高.VSCC组与正常外阴表皮、外阴非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变组比较,PTEN蛋白的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TEN蛋白表达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PTEN蛋白的表达虽存在于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中,但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FTEN蛋白表达可能是一个早期事件,在外阴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Spindlin1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Spindlin1的表达与不同级别宫颈病变及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其在S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5例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组织中Spindlin1的表达。结果Spindlin1表达于细胞核,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表达为13.3%,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I级表达为46.7%,CINⅡ~Ⅲ级表达为56.7%、SCC表达为75.6%,阳性表达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步上升,其表达强度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强(P0.05)。Spindlin1的表达与SCC临床病理指标之间无关联(P0.05)。结论 Spindlin1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表达升高,在SCC中高表达,可能与SCC的发生有关,但与SCC的转移、复发无关。  相似文献   

3.
尹航  武昕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221-1222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结果:VEGF在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S组织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代偿性刺激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4.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一组慢性疾病,根据1987年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协会与国际妇科病理学家协会共同制定的新外阴皮肤疾病分类法,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癣及其他皮肤病.因其病因不明确,临床上许多治疗方法虽能暂时控制其症状,但复发率较高.故临床医师正努力探索各种方法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该文就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治疗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 ALDH1)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及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ALDH1蛋白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C33A、CaSki和HT-3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LDH1蛋白在100例正常宫颈组织、10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及100例浸润性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分析ALDH1的表达与10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ALDH1蛋白在宫颈癌细胞系C33A中的阳性率为42.24%,在HT-3细胞系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2.39%,而在宫颈癌细胞系SiHa、HeLa和CaSki中均未检测到ALDH1蛋白的表达。随着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到宫颈浸润癌的进展,ALDH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8.00%、38.00%和65.00%,ALDH1蛋白的阳性率和评分均逐渐增加(χ2=29.785,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DH1的表达与宫颈癌患者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患者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ALDH1蛋白随着宫颈癌的进展表达逐渐增加,提示其可能作为癌基因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HIT和ki-67蛋白在外阴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FHIT和ki-67基因与外阴癌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外阴鳞癌,39例外阴上皮内,瘤变及2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的FHIT,ki-67的表达. [结果]FHIT,ki-67在外阴鳞癌组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FHIT,ki-67在外阴鳞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外阴鳞癌中FHIT和ki-67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外阴鳞癌的组分化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系(P>0.05).FHIT蛋白与ki-67蛋白的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 [结论]①FHIT和ki-67基因异常表达均与外阴鳞癌和外阴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有关.②FHIT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可作为判断VIN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43例VSCC中HIF-1α、VEGF蛋白表达。结果:VSCC中HIF-1α与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9%(31/43),76.74%(33/43),均明显高于外阴正常表皮(P<0.01)。随着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加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HIF-1α与VEGF阳性表达率也随之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0.866,P<0.01)。结论:HIF-1α、VEGF是反映VSCC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HIF-1α诱导VEGF表达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参与VSCC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张璇  陈莉  顾晓梅  哓霄  鄂群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82-3584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NET-1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宫颈鳞癌组织、3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Ⅲ级)及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NET-1基因蛋白进行检测。结果:NET-1基因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CINⅢ中表达显著高于CINⅠ和CINⅡ(均P<0.01);在CINⅢ和宫颈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57%、76.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ET-1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NET-1过表达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可作为CIN病情监测、处理的辅助指标;NET-1高表达赋予了癌细胞更显著的侵袭、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16基因和PCNA在角化型外阴鳞癌(VSC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蛋白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21例角化型VSCCs、7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53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中的表达。结果:在NNED、VIN和VSCCs中p16蛋白表达率呈下降趋势(P<0.05),而PCNA标识指数(PI)呈上升趋势(P<0.01)。NNED组中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VSCCs和VIN组(P<0.05,P<0.05)。PI在NNED、VIN及VSCCs组中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I与VSCCs组织分级相关(P<0.05)。p16蛋白高表达与PI呈负相关(P<0.05)。结论:p16和PCNA异常表达可能在角化型VSCCs发生、发展中起作用,PCNA可作为判断VSCCs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oesin和Rho A蛋白与外阴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外阴鳞癌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12年6月该院妇科手术切除的外阴鳞癌标本30份,正常外阴皮肤石蜡标本20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oesin和Rho A蛋白在不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同时检测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oesin和Rho A蛋白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外阴皮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阴鳞癌Ⅲ~Ⅳ期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在中、低分化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癌患者,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esin与Rho A蛋白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E-cadherin蛋白在正常外阴皮肤基底层表达,但在外阴鳞癌中表达缺失。结论:Moesin和Rho A蛋白的高表达及E-cadherin蛋白表达的缺失可能与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FEZ1和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3例CIN组织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FEZ1、p16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宫颈组织、CIN Ⅰ、CINⅡ、CINⅢ中,FEZ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9/10)、67.9%(19/28)、36.0% (9/25)、22.5%(9/40),p1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 (1/10)、32.1%(9/28)、76.0%(19/25)、92.5%(37/40).FEZ1在CIN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16则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在CIN Ⅰ与CINⅢ间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INⅡ与CINⅢ间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Z1与p16在CIN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712,P<0.01).结论 FEZ1的异常低表达与p16的异常高表达参与了CIN的发生、发展过程,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为CIN的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L1壳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 L1 capsid rotein,HPVL1)与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owth factor,KGF)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0例宫颈鳞状上皮病变患者(其中尖锐湿疣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60例、CINⅡ-Ⅲ级95例,浸润性鳞状细胞癌25例)的HPVL1与KGF.结果 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HPVL1的阳性率为43.91%,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中无表达;在各种鳞状上皮病变中的阳性率差异显著(x2 =50.835,P<0.05).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KGF的阳性率为44.35%,在各种鳞状上皮病变中的阳性率差异显著(x2=36.529,P<0.05).结论 HPVL1、KGF与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参与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姚时贤  冯华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743-1746
目的:研究血清SCCA及HPV-DNA分型联合检测在CIN和宫颈癌辅助诊断、病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1例CIN及宫颈癌患者。采用快速分子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宫颈分泌物进行HPV-DNA分型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SCCA。对各组HPV各亚型分布及SCC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危型HPV感染率在CINⅠ,CINⅡ,CINⅢ及宫颈癌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常见HPV亚型的是HPV 16,其他常见的亚型依次为HPV 52、HPV 58及HPV 18。宫颈癌组HPV 16阳性率高于CIN组。HPV多重感染率CIN组稍高于宫颈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癌组术前血清SCCA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CIN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SCCA水平升高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FIGO分期、深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深肌层浸润、肿瘤大小与SCCA滴度升高相关。结论:通过HPV分型检测可预测CIN发病风险。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与HPV感染的基因型多寡可能无关,而与HPV基因型致病能力有关。治疗前检测HPV感染类型及血清SC-CA水平,能更好更全面地评估宫颈癌的病情,更准确地识别出预后高危患者,从而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将有助于提高宫颈癌的总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在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超声波的穿透性、定位性原理对216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65例,好转78例,有效46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聚焦超声是目前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KRAB相关蛋白1(KAP1)在食管鳞癌(E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原发性ESCC136例、高级别上皮瘤变(HGIN)35例、低级别上皮瘤变(LGIN)29例和距肿瘤边缘5cm以上的正常食管黏膜组织(NEE)37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以上各组织中KAP1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与ESCC肿瘤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对20例匹配的ESCC和NEE组织中KAP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①KAP1蛋白的表达从NEE (24.3%)、LGIN(31.0%)、HGIN(45.7%)及ESCC(55.9%)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②KAP1的异常表达与p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③qRT-PCR结果显示,与配对的NEE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KAP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④136例ESCC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13.2%。ESCC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组织学分级、pTNM、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具有相关性(P<0.05),KAP1的表达与ESCC患者的预后不相关。结论 KAP1的过表达在E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ESCC 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宫颈正常鳞状上皮、7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22,CINⅡ24,CINⅢ24)、47例宫颈浸润癌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分析宫颈癌形成过程中p27kip1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p27kip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27kip1蛋白在CINIII及宫颈浸润鳞癌中表达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7.1%,14.3%,显著低于宫颈正常鳞状上皮和CINⅠ、Ⅱ(分别为58.0%,65.9%,62.1%),有统计学意义(P<0.0001)。p27kip1蛋白在不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期别、有无淋巴转移的宫颈浸润癌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27kip1蛋白表达下降可能在宫颈细胞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宫颈癌变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Id-1,-3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 CIN与CSCC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为22例与6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SP免疫组化染色 EnVision二步法检测标本组织中 Id-1,-3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 CSCC 的临床分期标准进行 CSCC 临床分期。本组 CSCC患者中,FIGO ⅠA、ⅠB、ⅡA、ⅡB 期分别为4,29,28及6例。本组CIN标本中,CIN Ⅰ-Ⅲ级分别为3例,5例和14例。结果在CINⅠ-Ⅲ级标本中,CINⅢ级(n=14)较CINⅠ-Ⅱ级(n=8)的Id-1,-3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 CSCC 标本来源于年龄≤40岁、FIGOⅠ-Ⅱ期、有脉管浸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时,则 Id-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40岁、FIGO Ⅲ期、无脉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SCC标本中癌组织分化程度、肌层浸润与癌灶直径对 Id-1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若CSCC标本来源于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则 Id-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CSCC 的 FIGO 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肌层浸润及癌灶直径等对 Id-3表达水平无影响(P〉0.05)。结论 Id-1,-3在 CIN、CSCC 中均有表达,表达水平与CIN级别及CSCC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关。Id-1,-3或许可作为CIN、CSCC基因治疗的候选靶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K13和CK19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收集84例口腔癌根治标本及12例正常口腔粘膜做对照,按照原发灶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13和CK19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口腔粘膜中CK13全部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CK19阳性表达率为8%;OSCC组织中CK13阳性表达率为15.5%,CK19阳性表达率为56%,其中高、中、低分化OSCC组织中CK1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10.7%、4%,而CK1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60.7%、70.8%。CK13和CK19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结论CK13和CK19异常表达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CK13的表达减少或缺失及CK19表达增加与口腔鳞癌的组织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联合检测CK13及CK19,在口腔鳞癌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中起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368例、宫颈癌组84例的SCCAg值与患者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SCCAg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已有变化,与临床FIGO分期、分化程度、肿瘤体积的增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SCCAg是宫颈癌的重要临床肿瘤标志物,较高的血清SCCAg值可能意味着肿瘤恶性程度越高,为患者的辅助诊断、病情估计提供全面的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癣和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被确诊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262例患者,及同期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62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HIFU治疗组(A组,n=72),HIFU+局部药物治疗组(B组,n=190),将同期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同类患者,纳入对照组(n=56)。三组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病理学分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探索和随访,设立"外阴瘙痒评分法"、"外阴白色病变面积计算法"、"四象限比较法"和"四度外阴皮肤弹性评估法"判别客观疗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A,B组治疗方法对控制各类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瘙痒症状疗效满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以B组疗效最佳。B组治疗后,瘙痒症状消失率达83.2%(158/190)。A,B组白色病变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A组治愈率为66.7%(48/72),B组为72.1%(137/190)。B组外阴白色病变区域由(15.21±8.56)cm2减小至(6.68±3.11)cm2。A,B组治疗后,白色病变区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治愈率高于A组。A,B组治疗后,对外阴皮肤弹性恢复的疗效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对于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瘙痒症状、白色病变区域面积减小和恢复外阴皮肤弹性有良好疗效,并具有治疗方便、安全无创等优势。对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应依据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