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健康飞行人员V1导联T波形态特点,为V1导联T波形态变化的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参考数据.方法 统计分析4120例飞行人员V1导联T波形态和体检鉴定资料,并对492例T波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V1导联T波可呈5种形态:直立(53.76%)、倒置(22.81%)、平坦(12.60%)、双相(7.33%)和双峰(3.50%),并且随着年龄增长,T波直立比例有逐渐减少、平坦和倒置比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P<0.05);不同次记录的心电图,V1导联T波振幅可有变动,多数变动幅度≤0.10 mV,占70.98% (252/355),少数(7.32%)T波甚至可发生极性改变,但无心肌缺血等相关症状出现;健康飞行人员可出现V1的T波>V5或V6的T波现象,发生率为3.96%(163/4120),40岁以下者多见(占总例数79.14%),并且不同次记录的心电图,V1的T波>V5或V6的T波表现时有时无,33例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呈阴性.结论 健康飞行人员V1导联T波形态多样,并可发生动态变化,判断其临床价值,必须考虑受检者年龄、性别、症状以及冠心病危险因子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合并不明原因胸痛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探讨心电图在此类患者中的诊断参考价值.方法 运用冠状动脉造影,将139例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82例)及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57例),对两组患者静息心电图ST-T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9例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57例(41.0%),以单支和左前降支病变为主.两组患者静息心电图比较:ST段下移≥0.10 mV、ST段下移以V4-6导联为主并涉及V1-3导联、ST段延长(≥0.16 s)、T波倒置及冠状T波分别在两组中所占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高血压病伴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当静息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0.10 mV,以V4-6导联为主涉及V1-3导联,ST段延长(≥0.16 s),T波倒置及冠状T波改变时,对诊断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特点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诊的AHCM患者53例,全部接受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同时进行1个月至8年的随访。结果53例AHCM患者均合并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伴胸前导联巨大T波倒置0.2mV或以上,以V3~V4最明显者41例(77.4%);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但RV4〉RV5〉RV6者36例(67.9%);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41例(77.4%);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心尖部肥厚均≥15mm。结论AHCM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AHCM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儿童心电图随着年龄呈特异性变化[1].新生儿于生后5d至1周内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V1导联T波直立,此后转为倒置,5岁以后这一征象不再恒定,10岁以后常再度变为直立,此种现象被称为"婴幼儿T波".若个体出生1周后至5岁前,T波仍为直立,则为小儿右心室肥厚的敏感及可靠的临床诊断指标[2-3].本研究对99例生后1周至5岁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T波直立心电图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TV1直立在儿童心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56例肺栓塞临床心电图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心电图改变。方法 病例选自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2月期间住院的56例经肺CT、灌注/通气扫描或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栓塞惠者,主要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电图特征以及治疗前后心电图的改变。结果 肺栓塞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者为98%,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占48.2%,房性早搏占7.1%,同时室性早搏占7.1%,室速室颤占3.5%,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占7.1%,同时具备SIOTⅢ占32.1%,Ⅱ、Ⅲ、aVR导联T波倒置占14.3%,V1、V2导联T波倒置占7.1%,V1~V3导联T波倒置占21.4%,V1~V4导联T波倒置占19.6%,V1~V5导联T波倒置占3.6%,V1~V6导联T波倒置占1.8%,左胸导联ST段轻度水平下移占14.3%,下壁导联ST段轻度水平下移占10.7%,右柬支阻滞占28.6%,肺型P波占6%。结论 心电图在临床肺栓塞的诊断中虽然是非特异性,但是许多特征对肺栓塞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rrjk》2017,(8)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时期为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共选择患者77例,经临床确诊均为急性肺栓塞。在患者入院早期为其提供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变化情况。结果:77例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者共96.10%(74/77),其中20例(25.97%)患者具有Ⅰ导联S波振幅增加、Ⅲ导联T波倒置、Ⅲ导联Q波倒置;典型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共52例,占比67.53%;V1-5倒置振幅增加高于V4者共13例(16.88%);电轴向右侧偏移者共23例,占比29.87%。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使用心电图检测后数据特异性较差,但由于该检测操作简便,可重复性较强,因此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心电图改变特征,以提高对ARVI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住院的ARVI患者20个导联心电图。结果22例ARVI患者均可见典型的心肌梗死的ST—T动态变化;完整的V3R-7R导联在合并不同部位梗死时的QRS波形、ST—T改变及其他特征为:ST段抬高持续时间〈10h者10例,〉24h者11例;QRS波形呈Qs波者14例,呈Qr波者2例,呈qR波者1例,呈qR波者2例;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时,T波已呈倒置状态者19例,3例仍呈直立;20例右室梗死伴下壁梗死、后壁梗死者,18例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合并房室传导阻滞8例,完全性右室支传导阻滞3例,合并心房纤颤5例。结论对20个导联心电图的改变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对提高ARVI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斐  王燕 《职业与健康》2013,(24):3371-3374
目的分析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线索对宽QRS波心动过速(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WQRST)的临床价值,探索Ⅱ导联QRS波第1峰时限(R-wave peak time,RWPT)〉150ms和Ⅱ导联QRS波时限≥130ms对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就诊于黄冈市中心医院的198例WQRST(心率〉100次/min且QRS时限〉0.12s)患者。并经心脏电生理学检查明确诊断,记录并分析十二导联心电图对WQRST的鉴别诊断线索,记录所有十二导联心电图的Ⅱ导联QRS波第1峰时限及Ⅱ导联QRS波时限。结果区别VT和SVT的主要诊断线索有QRS波时限、QRS波心电轴、QRS波正负同向性、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和心室夺获、胸前导联Rs是否缺失及时限、窦性心律时是否伴显性预激或同形态室性早搏、Vi/Vt≤1、V1和V6导联特殊形态学诊断标准等。除V1、V6负向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导联RWPT≥50ms时能够较好地区分VT和SVT,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0.85。结论十二导联心电图是WQRST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诊断线索。Ⅱ导联RWPT≥50ms能够作为区分VT和SVT一种简单实用的鉴别标准,用于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科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患儿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变化。方法MCLS患儿62例,年龄0.5~11.0(3.83±2.45)岁,随机匹配7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采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每个采样点为2ms,常规采集稳定波形30s后分类编号存入计算机建立文件档案。增益10mm/mV,纸速25mm/s。计算机回放同步12导联心电波形,选择窦性心律时波形清晰的3个心动周期,人工干预准确定点后测量T波振幅,取其平均值。T波振幅测量采用QRS波起始部位作参考水平线,双相T波振幅为正相振幅与负相振幅代数和。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川崎病组较对照组心电图T波振幅在Ⅰ、aVL、V1、V2、V6导联稍降低(P〉0.05),但在Ⅲ导联明显增高(P〈0.05)。结论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能客观地反映MCLS患儿的心肌供血,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评分变化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评估病情提供参考,以制定相应干预方案,改善预后。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79例APTE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纳入对照组,入院后均行ECG检查,比较两组及不同病情程度患者ECG评分、血清D-二聚体(D-D)、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肌钙蛋白I(TnI)水平,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ECG异常表现,分析ECG评分变化与上述血清指标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其对APTE及病情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入院时ECG评分、血清D-D、IMA、TnI水平较高(P<0.05);与小面积阻塞组比较,大面积阻塞组入院时ECG评分、血清D-D、IMA、TnI水平较高(P<0.05);大面积阻塞、小面积阻塞心电图提示的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V1导联T波倒置、V2导联T波倒置、V3导联T波倒置、Ⅲ导联T波倒置、S1Q3T3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ECG评分与血清D-D、IMA、TnI水平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心向量(VCG)检验,进一步评估心电图(ECG)中表现为V1、V2导联高R波的意义。方法:对心电图中表现为V1、V2导联高R波的患者进行心向量检查(共61例),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通过心向量对61例V1、V2导联高R波患者进行分析诊断,其结果为左中隔支传导阻滞者18例,占总数29.51%;正后壁心肌梗塞者14例,占总数22.95%;右室肥厚3例,占总数4.92%;双室肥厚2例,占总数3.28%;预激综合征(C型)1例,占1.64%,大致正常者23例,占总数的37.70%。结论:心向量对心电图V1、V2导联高R波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从事体力活动,且劳动强度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出国农村健康青年与非强体力活动健康青壮年人员心电图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000例32-50岁出国劳务人员与1000例32~50岁普通体力活动健康青壮年人员心电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出国劳务人员与同年龄非强体力活动健康青壮年人员心电图比较,其差异有:心电图各时相延长;P波电压增高,Pv1终末电势增大,且出现率增加;心电轴左(额面)、后(横面)方偏移;R1及RaVL电压增高,RⅡ、RⅢ、RaVF、RV5及RV6电压降低,SaVL电压降低,而SⅢ、SaVF、SV3-5电压增大,∑QRS电压与对照者比较无明显改变;以及T波电压普遍降低。结论出国劳务青壮年人员心电图与非强体力活动健康青壮年人员比较有差异,类似于老龄人心电图特点,对他们的心电图特点应持科学的态度,在整体心电图大致正常的情况下,应当多给予一些保健咨询和指导,减缓他们老龄化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温环境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将56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只。两组家兔均置于自然低温环境下(10℃、5℃、0℃、-5℃)暴露30~60min后做肢体导联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率、ST段及T波的变化。结果:10℃、5℃及0℃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自然低温环境下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7,P〈0.05)。随着环境温度下降,实验组心律失常阳性率逐渐增加,与温度变化呈正相关(r=1.000,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率均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减慢,与温度变化呈三次方函数关系C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ST段压低及T波倒置幅度均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加深,与温度变化呈三次方函数关系(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ST段之间、T波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家兔的心肌缺血明显加重,心电活动紊乱,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记分法判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性质的价值。方法比较128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144例健康人CRBBB相关参数,并按阳性预测值高低赋予不同分值,构成记分法标准。结果记分法构成,CRBBB伴原发性ST-T改变、心电轴左偏<-30°或右偏>+110°、J-Tc间期>0.32s各记5分,QRS波时限≥0.16s记4分,V1导联R峰时间≥0.10s记3分,QRS波时限>0.14s、V5导联S波时限>0.08s、年龄≥60岁各记2分,总积分≥5分者判为病理性CRBBB,<5分者判为功能性CRBBB。单项指标判别CRBBB性质敏感度低(2.34%~83.59%)或特异度不高(22.22%~100.00%),记分法判别CRBBB性质则有较高敏感度(85.16%)、特异度(91.67%)和预测准确性(88.60%)。结论记分法对判别CRBBB性质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飞行人员飞行前夜睡眠变化,分析影响睡眠变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1380名飞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128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对睡眠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应用χ2检验比较平时和飞行前夜睡眠质量的差异。结果与平时相比,62.3%的飞行人员飞行前夜睡眠发生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存在1种、2种或3种及以上任何睡眠形式变化者分别为19.3%、15.8%和27.3%。最常见的睡眠变化为夜间睡眠时间减少(30.3%)、早晨醒来时间提前(26.9%)和入睡潜伏时间延长(23.1%)。飞行前夜各种睡眠变化的危险因素为平时睡眠质量差、平时入睡潜伏时间、平时易醒、年均飞行时间和专业构成(P0.05)。平时和飞行前夜睡眠质量好、一般、差的构成比分别为80.9%、16.6%、2.5%和65.9%、29.2%、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2.010,P0.05)。结论飞行前夜飞行人员可发生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睡眠变化。关注平时睡眠状况和质量是预防及调整飞行前夜睡眠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宇宙辐射对民航飞行人员遗传学指标的影响,为辐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观察宇宙辐射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采集150名健康飞行人员和32名地面对照人员的外周静脉血,在含植物血凝素(PHA)的RPMI1640培养基中37℃培养38-44h,加入细胞松弛素-B继续培养至72h。经低渗、固定、涂片、染色,每例观察500个双核淋巴细胞中的微核。结果(1)飞行人员的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MNF)(16.15‰±0.33‰)、微核细胞率(MNCF)(13.669‰±0.21‰)与地面人员的MNF(11.48‰±0.50‰).MNCF(10.42‰±0.57‰)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飞行人员的MNF、MNCF与年飞行小时呈线性相关;(3)MNF、MNCF随飞行人员的工龄、累积飞行小时和年龄呈反相变化;(4)飞行人员经一个月的休假后,MNF、MNCF均低于连续飞行组,与连续飞行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近一个月未飞行组的MNF、MNCF仍显著高于地面组;(5)在去除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没有发现吸烟增加飞行人员的微核;(6)无论飞行组还是地面组,男女性别间微核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宇宙辐射能引起民航飞行人员遗传学指标变化。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法能够灵敏的反映近期内飞行负荷的差别,可作为近期辐射损伤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68例变异型心绞痛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在应用常规心电图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的同时,应用动态心电图采用CB-1300动态心电记录仪全信息记录,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结果动态心电图在ST段抬高、T波高耸室性、心律失常、U波倒置、房性传导阻滞和R波增高S段降低上,与常规心电图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型心绞痛总共发作128次,其中凌晨(2:00~6:00)56例(43.75%)、夜里(22:00~2:00)32例(25.00%)、上午(6:00~10:00)24例(18.75%)为主要发病时间,以凌晨发作次数最多;中午(10:00~14:00)和下午(14:00~18:00)相对较少,各占2例(1.56%)和3例(2.34%)。每次发作的平均时阊以凌晨最长.依次是夜里、上午、晚上、下午和中午。结果DCG监测时间长、信息量大。能准确完整记录到变异型心绞痛发作的全过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海军飞行人员疲劳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为疗养期间开展综合心理干预及制订训练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40名海军飞行人员进行量表测评,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飞行人员在疲劳的严重程度上与健康组无明显差异,而明显低于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人组(P<0.01);不同机种飞行人员在疲劳的严重程度和情境特异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其中轰炸机飞行人员的疲劳程度显著高于歼击机飞行人员,情境特异性显著高于运输机飞行人员;不同专业飞行人员在疲劳的情境特异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机械师在疲劳的情境特异性方面明显偏低;飞行人员疲劳状况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CL-90的躯体化和强迫症状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结论 不同机种飞行人员、不同专业飞行人员疲劳程度明显不同,飞行人员疲劳状况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ECG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监测25例冠心病患者OPCABG术后(OPCABG组)不同时间点ECG V4、V5导联的R波振幅的变化,同时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MB(CPK—MB)、肌钙蛋白I(cTnI)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并与同时期25例行体外循环CABG的冠心病患者(CABG组)进行比较。结果OPCABG组术后0.6、18、24h ECG V4、V5导联R波振幅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ABG组术后0、6、18h ECG V4、V5导联R波振幅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24hR波振幅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ABG组CPK—MB和cTnI水平在术后24h达到峰值,且中位峰值水平明显高于OPCABG组(29.29 μg/L比5.98 μg/L,6.74 μg/L比1.91 μg/L)。两组的HSP70水平在术后6h皆达到峰值,但CABG组中位峰值水平显著高于OPCABG组(11044.5 pmol/L比1702.0 pmol/L)。在术后第1天HSP70水平与CPK—MB(r=0.370,P〈0.01)、cTnI(r=0.458,P〈0.01)存在相关性。结论OPCABG与体外循环CABG比较,对心肌损伤明显减小,HSP70水平能提示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