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七性溃疡(P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有人认为HSV-I与PU可能有关[1-3],我们合成了一对DNA聚合酶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检测PU患者及正常人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中HSV-I DNA,试图了解HSY-I与PU的关系.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有复发性口唇疱疹病史及其他HSV-I感染者不纳入本试验.入选病例年龄为18岁~65岁复合性溃疡不入选.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成人,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2.5岁.内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正常,于胃窦小弯侧(GNor)和十二指肠球部前壁(D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DU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6.6岁.内镜检查证实溃疡长径≥0.5 cm,为活动期,而胃粘膜大致正常或轻微浅表性胃炎,分别于溃疡边缘(DU1),溃疡对侧球部正常粘膜(DU2)及胃窦小弯侧(G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GU组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2.3岁.内镜检查证实溃疡长径≥0.25 cm,为活动期,活检排除胃癌,而十二指肠粘膜大致正常者,分别于溃疡边缘(GU1),溃疡对侧正常粘膜(GU2)及十二指肠球部(DNor)各钳取粘膜组织1块.以上病例标本均为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疾病研究室内镜室提供.  相似文献   

2.
南昌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为PU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经临床和胃镜检查确诊为PU的患者资料.将PU分为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和复合性溃疡(CU)三种类型,其中GU病变部位按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管5个部位统计,DU病变部位按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后壁、大弯、小弯、球后5个部位统计,发病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统计不同类型PU检出率,并按性别、年龄、溃疡部位、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 在83 888例胃镜检查者中,检出21 308例(25.4%)Pu患者,其中DU占66.33%,GU占24.88%,CU占8.79%;男女性别比为2.44 : 1,其中DU为2.53 : 1,GU为2.26 : 1,CU为2.33:1.GU患者平均年龄为48.02岁,比DU患者大6.7岁.DU发病以30~39岁年龄组最多见,GU以50~59岁组最多见.PU均以冬季发病率(30.17%)最高,夏季最低(2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U的病变部位中,依次为球部前壁57.43%、大弯18.26%、小弯13.21%、后壁7.34%;GU则依次为胃窦45.69%、胃角20.54%、胃体15.54%,幽门管9.36%、胃底和贲门8.87%.PU病例中,行Hp检查13 414例,阳性12 318例(占91.83%).Hp感染在不同类型的PU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出血4.94%、梗阻3.51%、慢性穿孔0.04%.结论 南昌地区的PU内镜检出率为25.4%,高于中国北方地区,PU的发生和性别,年龄、季节和溃疡部位密切相关,合并Hp感染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十二指肠溃疡(DU)的变化及其意义,我们观察了29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活动期DU患者,在抗Hp治疗前后的胃粘膜NOS活性及空腹血清胃泌素浓度的变化,并与12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活动期DU患者胃粘膜NOS活性及血清胃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未诊断患有消化性溃疡(PU)的人群中取血检测抗幽门螺旋菌(HP)IgG抗体,以确定HP感染是否增加十二指肠溃疡(DU)或胃溃疡(GU)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1967年至1970年,采集5443名未诊断患有PU的美籍日侨人群血清标本,并将其  相似文献   

5.
自1983年Warren等报道幽门螺杆菌(Hp)以来已十余年。目前认为Hp至少与下述上消化道疾病有关:1.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2.消化性溃疡(PU),尤其是球部溃疡及PU的复发;3.胃肿瘤,尤其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淋巴瘤(MALT)。目前Hp检测法有:浸入性,内镜下取胃粘膜活检,将标本作组织学及Hp(包括特殊染色)检查、快速尿素酶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分支睾吸虫(华支睾虫)感染流行地区,5年间337例感染该虫的住院病人中,有消化性溃疡(PU)163例,占43.24%.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居首位38例,占22.81%,胃溃疡(GU)53例,占14.60%.复合溃疡24例,占6.37%.GU发生部位:幽门窦部45例,占84.91%,胃体下部7例,占  相似文献   

7.
中胃康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性溃疡(PU)是常见多发病[1,2],随着PU致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溃疡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为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提高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我院采用自行研制的中胃康胶囊治疗PU,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7例健康志愿者、28例胃良性溃疡和10例胃恶性溃疡,应用内窥镜活检标本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粘膜的前列腺素E(PGE)水平。正常志愿者的活检标本取自胃窦大弯侧和胃体上部大约距门齿48cm处。胃溃疡患者的标本取自溃疡边缘粘膜和胃窦,胃体离溃疡至少5cm处的粘膜。在每个解剖区域(胃体、胃窦大约9cm~2的区域内和溃疡边缘)取8块活检标本。4块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采用小凸阵探头检查20例正常婴幼儿及20例CHPS患儿的胃体及幽门管图像,并测量幽门管长度、直径、幽门管肌层厚度及胃体部肌层厚度,动态观察胃壁蠕动和胃排空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正常胃体部与正常幽门管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PS胃体部与正常胃体部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PS幽门管与正常幽门管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PS幽门管与CHPS胃体部肌层厚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显示20例CHPS患儿幽门管管壁蠕动消失,肌层明显增厚,幽门管腔狭窄,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幽门管腔,动态观察"宫颈征"不消失。结论CHPS超声诊断应以幽门管的"宫颈征"图像及动态观察中幽门管蠕动消失、"宫颈征"不消失为重要诊断依据,而幽门管的超声测量值作为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胃良恶性溃疡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端粒酶的激活是恶性肿瘤细胞获得永生性的重要条件。但其激活机制未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WHO已将Hp感染作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我们的研究试图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组织标本来源73例胃粘膜组织标本来自我院胃镜下胃粘膜活检标本。每例患者在胃粘膜相邻部位取 7块粘膜组织 ,2块立即放入经处理的试管中后置入液氮罐 ,然后送 - 80°C低温冰箱保存待检 ;4块做病理检查 ;1块做速尿素酶试验。其中 5 4例胃镜下为溃疡病变 ,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胃良性溃疡 2 5例、恶性溃疡 2 9例。正常胃粘膜 19例。二、…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PU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幽门螺杆菌(Hp)是PU的重要致病因素,故要使其治愈,必须根治Hp感染.现将PU药物治疗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多虑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多虑平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经X 线和内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200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112例(0.56)、胃溃疡66例(0.331)、复合性溃疡17例(0.085)、幽门管溃疡3例(0.015)、球后溃疡2例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和农牧民饮食结构的特殊性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PU)在这一特定地域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有一定特异性。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农牧民PU的特征。方法:纳入2010~2012年拉萨市人民医院经内镜检查确诊PU并排除恶性溃疡的成年农牧民,对其溃疡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09例PU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青年(18~40岁)、中年(41~65岁)、老年(≥66岁)分别占31.1%、54.7%和14.2%;胃溃疡(GU)156例(5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129例(41.7%),复合性溃疡24例(7.8%)。不同年龄组间GU、DU和复合性溃疡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青年组DU较多(57.3%),老年组以GU为主(75.0%)。不同年龄组间GU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但存在青年组以胃角溃疡为主(50.0%)、老年组以胃体溃疡为主(45.5%)的趋势。结论:高原地区农牧民PU患者中半数为GU,以中青年为主。老年人以GU为主,尤以胃体溃疡居多,DU则多见于青年人。  相似文献   

14.
胃粘膜的幽门弯曲菌(C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有关,已证实根除 CP 能减少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而 CP根除后胃酸分泌的变化不清楚。作者对12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的 CP 相关性组织  相似文献   

15.
1990年至 1997年 ,我院共对 17~ 35岁年龄组进行胃镜检查 14 216例 ,其中青年官兵 1 404例 ,检出消化性溃疡 (PU)179例 ,现将 179例青年官兵 PU的检出率 ,溃疡部位 ,大小,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作一统计分析 ,旨在探讨青年 官兵 PU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 1.一般资料在 8年中 ,共检查部队患者 1 549例 ,年龄 17~ 35岁之间 1 404例 ,占部队病员的 90.64%。在 1 404例 ,检出 PU 179例 ,检出率为 12.75%,其中胃溃疡 (GU)36例 ,检出率为 2.56% (36/1 40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U)138例 ,检出率为 9.83% (138/1 404)。消化性溃疡中 ,D…  相似文献   

16.
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消化性溃疡(PU)和预防复发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课题,但对PU根除Hp前后血中前列腺素E_2(PEG_2)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变化的临床研究尚少。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根除Hp前后血中PEG_2和EPF变化与PU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①临床资料39例患者均为经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46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PU)的内镜及临床表现,以讨论其临床特点.方法246例均为近年我院内镜证实、年龄≥60岁的PU患者,男169例,女77例;年龄60岁~81岁.病程3mo~50a,超过10a者117例(47.6%).十二指肠溃疡(DU)79例(32.1%),胃溃疡(GU)156例(63.4%),复合性溃疡(CU)11例(4.5%).溃疡直径0.5cm~3.5cm,>2.5cm30例.167例GU(含CU)中胃体26例(15.6%)、胃底贲门21例(12.6%)、胃窦部64例(38.3%)、胃角56例(33.5%).PU中节律性腹痛58例(23.6%),腹痛无节律性110例(44.7%),上腹部不适161例(65.4%),食欲下降84例(34.1%),出血112例(45.5%),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39例(15.9%).溃疡并发出血112例、穿孔2例、梗阻7例、恶变14例.结果本组老年性PU男女之比为2.21,病程近半数超过10a,GU与DU之比为1.971,溃疡面积大而深.老年人PU的1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高位溃疡发病率高,表现酷似食管病变、不典型心绞疼及心肌梗塞,应注意鉴别.并发症以消化道出血常见,但穿孔时缺乏典型的症状与体征,易延误诊治,更应注意良恶性溃疡的鉴别.结论老年人PU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并发症等均有一定的特点,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释超细电子胃镜检查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6例小儿均行超细电子胃镜检查,其中25例于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病变部位取黏膜组织行病理检查,40例胃镜证实为食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在胃窦部取黏膜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深浅不等,底部被覆白苔、黄白苔或血痂。18例腹型过敏性紫癜,胃、十二指肠黏膜多发的出血、糜烂、溃疡,以十二指肠降部病变为著。5例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均见于胃窦部,溃疡较表浅,其中1例引起胃腔狭窄。1例食管溃疡并非萎缩性胃炎,食管近贲门附近可见两处浅溃疡,被覆少量白苔。门诊病人以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为多,在胃镜下取异物2例,15例未见异常发现。40例上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18例呈阳性反应,主要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论超细电子胃镜检查对儿童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采用质子泵阻滞剂 抗生素,或以铋剂 抗生素的二、三联疗法,可加快 PU愈合,减少复发。我们采用国产 H2受体阻滞剂(泰胃美) 呋喃唑酮 铋荆三联疗法治疗 Hp 感染的出血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探讨其根除 Hp,预防溃疡复发与再出血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显示胃窦幽门脉内啡肽(EP)阳性细胞,通过真彩色图象分析系统,检测非病变区胃窦幽门腺EP阳性细胞的阳性反应点灰度和面积,计算灰度密度R,以探讨与溃疡的关系,并为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腺阳性反应细胞EP含量分析提供依据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成人男性胃窦粘膜标本10例,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和浅表性胃炎(对照组Con)各5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证实,标本取距幽门口2cm肉眼下非病变区胃窦前壁粘膜,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6m.1.2方法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S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