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与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治疗老年Ⅱ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疗效.方法:122例老年Ⅱ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62例,男44例,女18例,对照组(非诺贝特组)60例,男43例,女17例.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 每晚一次(qn);对照组口服非诺贝特100 mg,每日3次,疗程8周,观察降脂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降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 (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优于非诺贝特(P<0.05);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效果相似(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Ⅱ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疗效优于非诺贝特.  相似文献   

2.
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心内科门诊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联合用药组各60例;氟伐他汀组每晚口服40mg氟伐他汀、非诺贝特组每晚口服非诺贝特200mg、联合用药每日清晨口服非诺贝特200mg,晚口服氟伐他汀20mg,均用至12周。观察血脂参数变化、疗效评价、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结果三组TC、LDL-C、TG治疗前无差异(P>0.05),氟伐他汀组治疗后TC、LDL-C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TG变化不明显(P>0.05);非诺贝特组治疗后TG有显著性下降(P<0.05),TC、LDL-C变化不明显(P>0.05);联合用药组TC、LDL-C、TG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临床控制(显效、好转)83.3%(50/60)高于氟伐他汀组的68.3%(41/60)和非诺贝特组的65.0%。三组患者血清CK、肝肾功能等参数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肌病症状,无1例退出或终止。结论氟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对混合性高脂血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芳 《中国药业》2010,19(1):53-5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240例,根据随机量表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20mg,每晚1次)、非诺贝特组(200mg,每日1次)、联合用药组(晨起口服非诺贝特100mg,晚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分别下降27.49%.27.72%,9.5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上升6.83%;非诺贝特组分别下降10.78%,8.64%,34.92%,HDL—C上升22.21%:联合用药组分别下降30.71%,31.92%,38.13%,HDL—C上升27.74%。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77.50%,高于阿托伐他汀组(62.50%)和非诺贝特组(60.00%)。3组血清肌酸激酶(CK)、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肌病症状,无退出或终止病例。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具有临床可行性,但应该注意掌握适应证和服药方法,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与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高脂血症86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3例,给阿托伐他汀10 mg,qd,共8周;非诺贝特组43例,给非诺贝特200 mg,qd,共8周.结果:两组治疗4周,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均开始显著下降(P<0.01), 治疗8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开始显著上升(P<0.05);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8周TC下降较非诺贝特组明显(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阿托伐他汀组9.3%,非诺贝特组4.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两药均有明显的调脂作用,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TC下降明显优于非诺贝特,非诺贝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药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1年,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变化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改善明显,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两药合用有协同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某医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调脂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丽  罗圣平  罗晓波  谭秋红 《安徽医药》2016,20(12):2356-2359
目的 了解某医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调脂药物应用情况,促进糖尿病调脂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T2DM患者1 148例进行分析,评估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统计患者调脂药物使用情况,评估血脂控制达标情况。结果 1 148例T2DM患者中极高风险患者884例,较高风险患者256例,低风险患者8例。有990例(86.2%)使用了调脂药物。单用他汀类治疗950例(755例阿托伐他汀20 mg qn,194例瑞舒伐他汀钙10 mg qn,1例普伐他汀10 mg qn),单用贝特类治疗24例(均为非诺贝特200 mg qd),联合用药16例(14例联用非诺贝特200 mg qd+阿托伐他汀20 mg qd,2例联用吉非罗齐300 mg bid+阿托伐他汀20 mg qd)。血脂异常控制达标者367例,达标率为32.0%。结论 该院T2DM调脂药物使用率低,血脂控制达标率低,调脂药物的选择以他汀类为主,但未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临床医生需提高T2DM患者心血管风险意识管理,遵循指南个体化给予调脂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与阿托伐他汀对不同类型高脂血症的降脂疗效及耐受性。方法109例高血脂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给予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d-1,po;对照组5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1,po;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血脂水平和肝、肾功能,血尿酸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降低三酰甘油(TG)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稍优于对照组;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高血脂伴高尿酸血症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P<0.01)。结论微粒化非诺贝特与阿托伐他汀均是高效、安全的降脂药物,可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治疗,短时间内使血脂达标,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和氟伐他汀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290例,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用药组(70例)、非诺贝特组(65例)、氟伐他汀组(55例),其中联合用药组采用氟伐他汀和非诺贝特进行用药治疗,非诺贝特组采用每晚口服210mg非诺贝特进行治疗;氟伐他汀组采用每晚口服39mg氟伐他汀进行治疗。三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治疗中均选用常规降糖,不改变生活习惯,不做任何的降脂治疗,分别于治疗9周后,对三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的9个月后的各检测指标改善具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用药组的指标变化比单独选用非诺贝或氟伐他汀的效果显著(P<0.05)。结论非诺贝和氟伐他汀特具有调脂调糖作用,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李芳  孙瑞红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2311-2312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与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55例高血脂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d;对照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两组患者均给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和血尿酸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降低血尿酸效果好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非诺贝特与阿托伐他汀均可用于高血酸症及高脂血症治疗,短时间内使血脂达标,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04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54%(45/52),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36/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TC、TG、LDL-C及HDL-C的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调脂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上官杰  唐浩  王东海 《中国药房》2013,(48):4562-456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昔莫司组和联合治疗组(阿托伐他汀+阿昔莫司)。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阿昔莫司组患者给予阿昔莫司250mg,每日早、晚各服1次;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阿昔莫司,用法、用量与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昔莫司组相同。3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并计算达标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肌酐(Cr)、血清肌酐激酶(cK)、磷酸肌酸(Cry)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昔莫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C、TG、LDL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阿昔莫司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HDL水平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TG、LDL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昔莫司组,且TC、TG、LDL、HDL达标率均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昔莫司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昔莫司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期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1次/d。对照组同期加用辛伐他汀,20mg/d,1次/d,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脂水平与BNP浓度。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尤其观察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和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NP浓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3.33%),对照组为3/6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脂水平,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炎症因子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将53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n=29)和常规对照组(n=24)。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顿服。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24h内和治疗后1个月清晨空腹采血1次,测定血脂、hs-CRP、MMP-9。同时观察6个月随访期内主要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TC、TG、hs-CRP及MMP-9浓度显著降低(均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6个月随访期内复发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等均较常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能够抑制炎症因子并降低半年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CHF 患者8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两组均按照心功能分级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每晚口服.结果 治疗后14 d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NT-proBNP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T-proBNP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NT-proBNP 与治疗前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CHF,可进一步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 BNP 水平.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慢性肾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非依赖降脂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90例血脂正常慢性肾小球肾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一般对症或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药治疗,疗程6个月,每月检查血肌酐(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尿蛋白(U-pro)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Cr、BUN、GFR、U—pro略低于对照组、辛伐他汀组俨〈0.05),辛伐他汀组肾脏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LDL—C、HDL—C三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延缓肾脏病变的发展,且不依赖于血脂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择期行PCI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10 mg组(A组)和20 mg组(B组),每组51例。在患者择期行PCI术前、术后抽血测患者血脂[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和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术后30、180 d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在PCI术前后TC、LDL-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PCI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血清TNF-α、IL-6、hs-CRP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择期PCI术时两种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均安全有效,均能明显降低术后炎症因子水平,抗炎作用可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128例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每晚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服用,对照组每晚给予同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服用,连续21 d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情况的变化和安全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同等剂量下,瑞舒伐他汀的调脂效果和安全情况显著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8.
熊苓  徐金山 《中国药房》2013,(48):4569-457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9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治疗组(7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次/晚。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年。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房内径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房颤和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G、TC和左心房内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O、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率、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接受阿托伐他汀40mg/d和20mg/d,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血脂改变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剂量组改变更为显著。两组在1个月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6个月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mg/d可以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血脂,安全性和阿托伐他汀20mg/d基本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