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癌性贫血又称肿瘤相关性贫血,是癌症本身(失血、溶血及骨髓侵犯)或癌症相关治疗(尤其是放、化疗)引起的临床症状,是肿瘤常见的并发症。西医治疗癌性贫血目前主要应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严重贫血患者可行输血治疗,可迅速改善贫血症状,但其存在输血反应及感染的风险。从中医角度浅谈癌性贫血的治疗,依据癌性贫血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认为出自《瑞竹堂经验方》的古方八珍汤治疗癌性贫血可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癌性贫血,即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故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贫血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确切。笔者收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癌性贫血的研究文献,从"虚实辨治"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及归纳,着重体现中医药治疗癌性贫血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治疗癌性贫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莉  田静  谢晓燕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0):162-163
目的:探讨癌性贫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科住院治疗的癌性贫血患者86例,选取同期住院的非癌性贫血的恶性肿瘤患者86例为对照,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经济状况、肿瘤类别、临床分期、KPS评分、血清清蛋白水平、放疗和化疗等因素与癌性贫血的相关性。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癌性贫血对QOL的影响。结果:癌性贫血与年龄、临床分期、KPS评分、血清清蛋白水平、放疗和化疗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经济状况和肿瘤类别无密切关系,P>0.05。癌性贫血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和精力(VT)4个维度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4个维度分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晚期、低血清清蛋白水平、接受放疗和化疗等因素是癌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癌性贫血会显著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QOL,故对于癌性贫血的病人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癌性贫血,又称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related Anemia),是指肿瘤本身以及抗肿瘤治疗(如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导致的一类贫血[1]。癌性贫血是各种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发生率为50%以上,当疾病处于进展期或行放化疗时,发生率可高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熟三七粉治疗癌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68例癌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化疗方案、刺激造血药物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熟三七粉,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数、KP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4周后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KPS评分,治疗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47%,2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三七粉能显著提高癌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并改善临床症状,提高KPS评分,提高治疗效率,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潘迎英 《中医研究》2009,22(3):34-36
贫血是各种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发病率高达50%以上。贫血可以影响肿瘤的治疗,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肿瘤治疗措施的不断改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而贫血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来,国内外常常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并配合输血进行治疗,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有许多的不良反应,并且价格昂贵。2005-02—2008-05,笔者采用健脾益肾法治疗癌性贫血62例,取得很好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输血后服用消岩汤治疗重度癌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癌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输血后口服消岩汤,对照组仅予输血治疗。观察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红蛋白数值、生活质量指标及免疫力指标。[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后服用消岩汤治疗重度癌性贫血的远期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福庆 《北京中医》2012,(8):598-599
目的评价十全大补方对癌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中医辨证气血两虚的晚期癌性贫血患者52例,给予口服十全大补方加减。观察患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总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52例患者治疗前后RBC、Hgb、HCT、MCV和MCH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症状改善方面,除自汗、手足麻木及舌质以外,其余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十全大补方加减可纠正癌性贫血并改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9.
负性情绪是影响恶性肿瘤形成、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癌毒驱动”和七情郁结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曾普华教授结合“癌毒”理论、“态靶医学”理论及阴阳学说,从“癌毒驱动-态靶同调-阴阳复衡”探讨肿瘤相关负性情绪干预新策略和新方法,即运用中药方剂、药膳、针灸、耳穴压豆、推拿、传统功法(如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和五行音乐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针药并举、内外兼治、“杂合以治”,旨在实现和完善对肿瘤患者的身心全程管理和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0.
正肿瘤相关性贫血(CRA),又称癌性贫血,是指肿瘤本身或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引起的贫血,是肿瘤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病率可达39%~90%,尤其在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可高达70%~90%[1]。随着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CRA因其高发病率和不良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传统的CRA治疗方法有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补充铁剂等,虽有确切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1.
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总病机为正虚邪实,并以此确立扶正治癌的临床大法。从代谢的角度,将正气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癌毒联系,将肿瘤“正虚邪实”病机拓展为“整体元气虚损,局部毒聚邪实,瘤周虚实夹杂”,以此病机指导治法,由“扶正治癌”拓展为“调元扶正,解毒治癌”。文章尝试对“正虚邪实”总病机及其“扶正治癌”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创新,或可为肿瘤多学科治疗充分体现中医药综合调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田建辉是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师从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传承其“扶正治癌,形神并调”的肿瘤治疗理念,创新“调神治癌”方法体系,临床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颇有成效。其临证以扶正治癌、安寐调神为核心,重视情志治疗,形、气、神并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中西药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益肾骨康方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癌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益肾骨康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阿胶浆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血红蛋白(Hb)、生活质量评分(KP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Hb、生活质量评分(K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肾骨康方可提高癌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癌性贫血患者中选取48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对比其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水平和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结果:治疗前患者Hb为(72.01±10.02)g/L、RBC为(2.41±1.48)×1012/L、HCT为(0.22±0.01)%,分别与治疗后的(105.03±13.01)g/L、(3.54±0.21)×1012/L、(0.29±0.04)%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8例癌性贫血患者中,1例出现急性荨麻疹现象,4例出现血压增高现象,通过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癌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曾普华 《陕西中医》2021,(8):987-990,1137
炎症被视为肿瘤的第七大生物学特征,而肿瘤被称作“永不愈合的伤口”。炎性微环境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诱导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转化,导致肿瘤的发生,还通过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参与上皮-间质转化、血管新生、代谢重编程等过程,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及恶液质的发生。中医学认为,癌毒与痰浊、瘀血、热毒相互滋助、互为因果,胶结留着于至虚之处而发为肿瘤。癌毒窃夺精血、损耗正气,使机体出现“虚劳”之候,体现了肿瘤恶液质 “癌毒致虚” 的病机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炎性微环境在肿瘤恶液质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探析其与中医学“癌毒致虚”病机理论的相关性,为“癌毒致虚”治疗肿瘤恶液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经筋及筋膜网络在协调机体平衡方面存在功能上的共通性,而肿瘤的发生进展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破坏筋膜网络及经筋的整体协调性,由此产生的癌痛可能是二者失衡所致。黄金昶教授在癌痛的治疗中,立足于筋膜网络的整体平衡学说,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对疼痛的认识,强调“解结”在癌痛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筋膜反应点为靶点,围绕“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综合采用浮针、毫刃针、火针、艾灸等多种针灸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癌因性疲乏患者易伴有厌食、减重、腹胀等症状或体征,严重降低生存质量,成为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亟需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及药物。既往基于络病理论指导提出“改善证候——肿瘤治疗新策略”学术观点,笔者以气络学说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提出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脾肾两虚,瘀毒内阻”中医病机及“健脾益肾、化瘀解毒”治法,研制的代表药物养正消积胶囊不仅对实体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治疗癌因性疲乏方面也显示出良好优势,有助于恢复恶性肿瘤患者“荷瘤生存”自稳平衡状态,为癌因性疲乏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杨惠 《光明中医》2022,(15):2712-2714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复杂。此研究旨在探究中医理论“肾主骨生髓”的理论源流,得出“肾主骨,骨生髓,髓生血”的中医理论。并探寻由此导致的肾性贫血的中医原理及病机,根据肾性贫血的中医证型提出相应的从“肾主骨生髓”方面调整及治疗肾性贫血的治则,从中医角度为慢性肾病后期的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早在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发现,殷墟甲骨文上已有“瘤”的病名。公元前12世纪,有专治“肿瘤”一类疾病医生,当时称为“疡医”治疗“肿疡”。《周礼·天官》有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鹬杀之剂”。至今日本和朝鲜仍将肿瘤称为“肿疡”。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病因的阐发;唐·孙思邈首次将肿瘤进行了分类;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中第一次使用“癌”字,并作描述;明·申斗垣《外科启玄》中有“论癌发”的阐发;清·王维德对肿瘤治疗经验独特。可见,古人对肿瘤已有足够认识,虽然骨瘤、石疽等,尚未见有治愈之验  相似文献   

20.
从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量或质的变化角度初步判断 ,不同的癌 (本文专指实体癌或恶性肿瘤 )及癌的不同病理阶段、不同程度的癌前病变 ,各自的中医所言之“瘀” ,其性质及程度已发生了较大或根本性的变化 ,这一变化可能导致了活血化瘀治疗癌及癌前病变效应的两重性。活血化瘀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有助于解决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癌及癌前病变的适应症、效应差异、治疗机理等问题 ,对筛选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血化瘀方药等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试从癌及癌前病变与血瘀 ,癌及癌前病变与肿瘤血管生成 ,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