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优化老年患者胸部手术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优化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对58例≥65岁开胸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围手术期呼吸、循环监测,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56例<65岁患者对照.在此基础上建立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前瞻性治疗179例≥65岁病例,并与同期477例非老年病例比较.结果 后期优化管理组老年病例术后住院病死率(4.9%vs.1.1%,P=0.033)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8.6%vs.21.8%,P<0.01)均明显低于前期监测研究组,尤其是以心血管和呼吸为主的功能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51.7%vs.14.5%,P<0.01),而外科操作性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与前期监测研究组相比,后期优化管理组急性肺损伤(17.2%vs.6.7%,P=0.016)和呼吸衰竭发生率(6.9%vs.1.7%,P=0.041)均下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有降低(20.7%vs.7.3%,P=0.004).结论 通过深入术前功能评估、加强手术麻醉中保护性肺通气、术后严格控制液体出入量以及及时的介人性呼吸循环管理、优化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老年患者胸部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系统呼吸功能训练预防胸部术后并发症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静华  石艳 《护理学杂志》2003,18(9):676-677
按住院先后顺序将6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各30例。训练组于入院后第1天开始进行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训练。结果训练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可显著减少胸部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腔镜食管肿瘤切除与Sweet、Ivor-Lewis和McKeown 3种开胸食管肿瘤切除术式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22例食管癌切除手术,经左胸(Sweet) 673例,上腹右胸(Ivor-Lewis) 37例,颈胸腹三切口(McKeown)19例,腔镜辅助(MIE)9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种手术组患者年龄、腹腔及中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膈疝、乳糜胸、胃排空障碍、死亡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McKeown组(4.05±4.29)枚和MIE组(3.16 ±2.34)枚高于Sweet组(1.40 ±2.28)枚和Ivor-Lewis组(1.11±1.82)枚,P<0.001.手术时间MIE组(363.63±98.27) min明显高于Sweet组(199.51 ±46.75) min、Ivor-Lewis组(241.76 ±71.88) min及McKeown组(271.05±92.30) min,P<0.001.术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率McKeown组(10.5%,2/19)高于Sweet组(1.3%,9/673)、Ivor-Lewis组(2.7%,1/37)和MIE组(3.2%,3/93),P=0.046;声音嘶哑MIE组(4.3%,4/93)高于Sweet组0.3%(2/673)、Ivor-Lewis组(0)和McKeown组(0),P<0.001.MIE小手术量组的手术时间高于大手术量组[(418.10±133.42) min对(337.70±62.31) min,P<0.001].结论 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能够获得较左开胸、上腹右胸更彻底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腔镜的应用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术后肺部并发症(poa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是常见并发症,其出现的频率和风险因考还不完全明确,研究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降低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有指导意义。通过检索Medlin。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对其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熟知导致PPcs的高危因素并懂得相关并发症防治原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应用呼吸训练器降低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应用呼吸训练器行深呼吸训练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63例行开胸术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6h采用呼吸训练器行深吸气训练,至术后第7天。结果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开胸手术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呼吸训练器行深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β受体阻滞剂与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受体阻滞剂越来越多地在围术期得到预防性应用,现就β受体阻滞剂临床应用现状、作用机制、应用标准、注意事项以及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影响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患儿围术期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对术后肺动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Ia型重症肌无力手术惠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于围术期行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手术前后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监测两组肺功能指标,并观察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肺功能较对照组恢复迅速,术后第4天用力肺活量、第1秒呼气量、最大深吸气量和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重症肌无力惠儿围术期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行呼吸功能锻炼,能显著恢复肺功能,有利于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近年来,接受择期手术的患者中OSA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合并OSA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文章介绍了OSA的术前诊断方法以及术中气道管理方法,并对近期OSA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旨在探讨OSA...  相似文献   

9.
应用呼吸训练器降低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应用呼吸训练器行深呼吸训练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将63例行开胸术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术后6 h采用呼吸训练器行深吸气训练,至术后第7天.结果 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开胸手术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呼吸训练器行深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呼吸力学变化及机械通气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呼吸力学的变化及评价机械通气的疗效,并分析呼吸力学变化原因。方法:20例ASAⅡ-Ⅳ级瓣膜置换术病人行静吸复合全麻及常规心肺转流术。术后入ICU进行呼吸支持。整个围术期监测呼吸功、胸肺顺应性,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气道阻力等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呼吸功,气道阻力从诱导后开始逐渐增大,转流后大于转流前,术后6h达最大;胸肺顺应性转流前即有明显下降,术后6h达最低;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术后明显上升。通过呼吸支持,撤机前上述力学指标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开胸及心肺转流术对呼吸力学影响显著,高峰在术后6h左右。术后呼吸支持是保证肺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常规心肺转流术后机械通气应持续至术后6h以上。  相似文献   

11.
开胸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了解开胸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测定 6 4例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的肺功能 ,分析其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结果 术后第 1天 ,患者肺功能降低到术前的 (39± 14 ) % ,术后第 3~ 4天恢复相对较快 ,术后第 8天恢复到术前的 (6 2± 10 ) %。硬膜外镇痛可降低疼痛评分、改善肺功能。单因素分析中 ,手术方式 (F =4 13,P <0 0 5 )、疼痛 (F =2 8 0 2 5 ,P <0 0 1)、术后恢复时间 (F =12 6 2 ,P <0 0 1)对术后早期肺功能有影响。多因素分析中 ,术前肺功能、年龄、疼痛等创伤应激反应都是影响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因素。 结论 开胸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严重受损 ,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有效改善患者术前肺功能、减少术中创伤及对呼吸肌的损伤、充分的术后镇痛 ,是减少术后肺功能损害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探讨及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Chen XF  Ding JA  Gao W  Jiang L  Sun GY  Hu Z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906-908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7月~2001年4月,31例开胸患者术后发生ARDS的发病特点,可能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有长期慢性肺部疾患、大量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术后容易发生ARDS。肺部感染、休克和手术肺损伤是发生ARDS的3大诱因。治疗应积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控制感染、利尿减轻肺水肿,尤其是尽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 开胸术后患者发生ARDS的原因复杂,其中肺部感染、休克和手术肺损伤可能是主要原因,早期积极的治疗有望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衰弱对于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行择期开胸心脏手术老年患者162例,男109例,女53例,年龄65~83岁,BMI 18~36 kg/m2,ASA Ⅱ—Ⅳ级。根据是否发生PPCs将患者分为两组:PPCs组(n=57)和非PPCs组(n=105)。收集一般资料、吸烟史、饮酒史、EuroSCORE Ⅱ、衰弱情况、慢性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Hb、肌酐、白蛋白、肺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主动脉钳夹时间和心肺转流时间。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P<0.2及具有临床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Fried衰弱量表和EuroSCOREⅡ对PPCs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有57例(35.2%)患者发生PPC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衰弱(OR=3.14,95%CI 1.05~9.37,P<0.05)和EuroSCORE Ⅱ(OR=2.16,95%CI 1.01~4.60,P<0.05)是发生PPCs的危险因素。Fried衰弱量表的预测效能(AUC=0.76,95%CI 0.68~0.82)明显高于EuroSCORE Ⅱ (AUC=0.65,95%CI 0.57~0.72)(P<0.05)。
结论 术前衰弱是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的风险预测指标EuroSCORE Ⅱ比较,Fried衰弱量表的预测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14.
胸椎侧凸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后胸腔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泽章  邱勇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朱锋 《中国骨伤》2008,21(4):249-251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后路凸侧胸廓成形术的胸腔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9月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和凸侧胸廓成形术,并有完整资料的胸椎侧凸患者5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7例,女381例;年龄12~38岁,平均16.1岁。术前剃刀背畸形16°~50°,平均35°。结果:凸侧胸廓成形的肋骨切除数平均4.1根。术后剃刀背畸形2°~17°,平均7°。1例(0.2%)术后呼吸困难需间歇性吸氧,29例(5.3%)术中发生壁层胸膜穿孔,其中5例术后胸腔积液,3例气胸。6例(1.1%)患者术中并无明显胸膜穿孔,但术后出现术侧胸腔积液。结论:提高手术技巧,术后严密监测呼吸状态,早期积极处理,可减少凸侧胸廓成形术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高海拔地区脊柱侧凸患者心肺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高寒缺氧环境对脊柱侧凸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海拔地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并选取同时期来自平原地区的其他特征(年龄、性别、侧凸角、后凸角)相似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作配对研究。收集并分析62例患者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术前肺功能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高海拔地区脊柱侧凸患者心脏彩超结果中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左房内径(left atrial internal diameter,LAID)、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LVID)、右房内径(right atrial internal diameter,RAID)以及肺功能检查中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率(FEV1/FVC%)大小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的右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RVI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实测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的心肺功能总体上无明显差异,在进行术前评估、准备和围手术期处理上,高海拔地区脊柱侧凸患者与平原地区脊柱侧凸患者相比并无特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拟行肺癌根治术的低肺功能患者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和脉冲强迫振荡技术(IOS)检测,评价术前肺功能参数预测低肺功能患者肺癌根治术后并发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按照常规肺功能评价标准和术前肺功能测定结果,选择52例拟行肺癌根治术、低肺功能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呼衰组和非呼衰组。术前检测常规肺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肺活量(VC)及最大通气量(MVV);IOS检测参数:周边气道阻力(R5-R20)、弹性阻力(X5)、共振频律(Fres)。结果两组FEV1.0、R5-R50、X5、Fre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fic回归分析显示仅Fres为预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Fres有助于预测低肺功能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7.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Hou SC  Zhang ZK  Hu B  Li T  Chen H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53-756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2年6月间诊治的5例胸部肿瘤开胸术后并发PTE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于术后72~168h出现突发憋气、胸痛、心悸等症状,查体为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FIE诊断。3例于确诊当日行肺动脉介入破碎、吸出血栓及溶栓治疗,1例行全身溶栓治疗。行溶栓治疗的4例痊愈,无胸腔出血、伤口渗血等并发症,无复发。1例未能行溶栓治疗即猝死。结论胸部肿瘤开胸术后患者是PTE的高发人群。PTE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开胸术后PTE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应谨慎,并尽可能应用肺动脉介入治疗,经导管破碎、吸出血栓加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细胞因子变化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25例,按有无并发症发生分为A、B两组。B组入选患者包括肺部感染2例、胸腔积液3例、吻合口出血1例、心律失常2例。监测麻醉前(T0)、手术开始切皮时(T1)、进胸后2h(T2)、鼓肺后 60min(T3)、术后 1h(T4)、术后 6h(T5)、术后24h(T6)血清IL-6、IL-8、IL-10的浓度。观察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持续时间(SIRS为ACCP/SCCM标准)。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相似,SIRS持续时间A组少于B组。进胸后各时点IL-6、IL-8、IL-10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T4达到高峰后回落;IL-6组间T2-T5比较无显著差异,T6B组较A组明显上升(P<0.01),B组IL-8T3至 T6均较A组显著上升(P<0.05或0.01)。IL-10的变化趋势与IL-6、IL-8一致,在T4达到峰值后回落,B组术中各时点IL-10水平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6时低于A组。A组IL-6/IL-10、IL-8/IL-10比值在T5、T6时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 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仅是由于炎症介质的大量产生,更在于抗炎性介质的不足。围术期IL-6/IL-10、IL-8/IL-10比值对于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防治。方法1985年1月至2005年1月手术治疗283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23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54例、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症19例、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14例。1996年以前均采用后入路,枪式咬骨钳切除椎板,咬除骨化的黄韧带或关节突的内1/2,为原始方法;1996年后,椎间盘突出或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者采用经胸腔入路。黄韧带骨化、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采用后入路,应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板,在神经剥离子的保护下,应用骨凿切除关节突的内1/2,为改进方法。分别观察两组围手术期、中远期和供骨区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随访254例,随访时间1~19年,平均6年2个月。并发症发生率42.1%,原始方法(65.2%)明显高于改进方法(23.2%)。各种并发症中脊髓损伤和硬脊膜损伤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导致症状加重是灾难性的并发症。采用改进方法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