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经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1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术中出现骨水泥反应,约占5.60%.结果 7例骨水泥反应患者均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其中6例患者年龄>70岁,骨水泥反应均出现在植入骨水泥30 min内,表现为血压下降、低氧血症等症状,其中3例出现明显的低血压、低血氧、心功能障碍等症状,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升压药维持血压、补液等处理,6例经上述处理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升压药逐渐减量,于术后48 h血压稳定转入病房.结论 高龄、骨质疏松及高髓内压是骨水泥反应的高危因素,远期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及术中预防性给药等措施可预防或减少术中骨水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聂娟 《中原医刊》2011,(8):112-1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查阅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共有6例发生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其中5例成功救治,1例死亡。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通气功能障碍、严重骨质疏松,股骨的恶性肿瘤,安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是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护理措施,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作用、手术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应用美国Biomet公司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及手术器械,对100 例患者(112髋)施行全髋关节置换,其中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78髋,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22髋,杂交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12髋,平均随访5年。结果:患者平均术后3-4周离床活动,1例术后发生关节脱位,3例发生手术侧肢体深静脉栓塞,所有患者经5年随访,假体无松动,无翻修,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优良。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很大程度地改善了病人关节功能,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固定法和生物固定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7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我们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过程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使用骨水泥固定法,对对照组患者使用生物固定法。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手术结束一年后,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有18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为良者有12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为可者有8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为差者有5例。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69.8%。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有10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为良者有11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为可者有13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为差者有9例。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48.8%。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固定法的效果更好,而且可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其出现术后并发症和假体松动下沉的几率。此固定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在翻修过程中针对导致并发症的因素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对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均出现假体松动的患者进行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对假体柄部髓腔松质骨充分的刮除,假体周围用足够的骨水泥填充。结果:经过12个月随访,本组患者未发现假体松动、脱位情况发生。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部分患者出现髋部疼痛、功能障碍,究其原因为骨质疏松以及髓腔内假体周围骨水泥填充不足导致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假体磨损及柄体脱落所致,术中正确的技术操作会相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险峰  林向进 《浙江医学》2004,26(5):365-366
所谓骨水泥植入综合征是指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置入过程中发生的急性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术中并发症,上述情况可以联合出现.如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关节重建手术,对上述并发症应予以重视.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3年4月共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16例,术中发生低血压反应16例(13.79%),低血压并发心跳骤停2例(1.72%).病人经积极治疗后均成活,无不良后果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康复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84例患者均实施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提供围术期综合性康复训练。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情况。结果84例患者经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均实施围术期相应康复训练,其康复训练后Harris评分较之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围术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使其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和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危险 程度的措施。方法:对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发生急性心肺功能障碍病人的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导致栓塞是手术中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发生的最重要因素。病人术前的身体状况和麻醉方式是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尤其是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时应高度警惕股骨假体插入时急性心肺功能障碍的发生。 股骨假体尽量采用非骨水泥固定方法或骨真空骨水泥技术固定。使用骨水泥前一定要彻底冲洗股骨髓腔和充分纠正低血容量。麻醉以插管全麻为宜。  相似文献   

9.
对178例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疾病患者进行了1~13年的随访观察,获得完整资料86例。采用国内北戴河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股骨颈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应用骨水泥固定与未用骨水泥固定,进行了临床疗效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特别适用于老年人股骨颈头下型新鲜骨折。对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髋臼已有病变者,宜选用全髋置换术。是否应用骨水泥固定,比较其中、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有骨质疏松者以采用骨水泥固定为好。还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物型与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骨水泥型假体,研究组使用生物型假体,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入组时、术后12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25.00%。术后12月,两组患者中文版牛津髋关节功能量表(Oxford hip score,OHS)各条目评分及总评分均有下降,研究组总评分为(14.52±2.75)分低于对照组(16.37±3.19)分(P<0.05)。结论 生物型人工假体手术时间短、术后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对于无严重骨质疏松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人工假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行设计的骨水泥加压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运用及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收治55例患者,其中25例采用我科自行设计髋臼侧骨水泥加压器加压,30例采用常规髋臼加压技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后行髋关节X线检查,并对比分析假体周围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术后在X线片上按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设计组无一例Ⅰ区透光区。常规组有1例Ⅰ区透光区,1例Ⅲ透光区。结论:骨水泥加压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加压灌注技术优势明显,与假体的松动及生成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的骨与关节缺损的外科技术.方法:25例骨肿瘤患者采用复合股骨上段的全髋置换12例、复合股骨下段全膝关节置换10例和复合胫骨上段的全膝关节置换3例.假体柄和异体骨、宿主骨界面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10例骨肉瘤和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各接受6次大剂量静脉化疗.结果:25例患者随访36~112个月,平均64个月.术后无感染,无皮瓣坏死,1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术后关节积液经穿刺抽液后治愈.1例局部复发后截肢,1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患者于手术后37个月死亡,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于25个月和33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为无瘤生存.本组患者术后无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2例股骨上段大转子部异体骨部分吸收,Trenberg征阳性.异体骨和宿主骨连接部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个月,平均11个月.根据Enneking保肢术后功能评价标准,21例患者得分为17~27分,平均23.4分.2例胫骨上段肿瘤术后膝关节伸直缺失15°~20°.结论:人工关节-异体骨复合移植具有人工关节和异体骨两者优点的相加作用,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固定假体柄和异体骨、宿主骨界面符合异体骨愈合的特点,能满足患者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充填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华 《当代医学》2010,16(12):71-72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骨水泥充填对中老年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以来32例ASAⅡ~Ⅲ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观察骨水泥充填后30min内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充填骨水泥后10min内患者血液动力学都有显著变化(P〈0.05),个别患者血压下降严重,需升压药支持。结论关节置换尤其是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注入骨水泥时必须严密监测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骨小梁3D打印在人工髋关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人工髋关节置换翻修手术患者40例,根据假体不同分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人工髋关节假体,观察组应用3D打印技术翻修人工髋关节。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改善,且观察组髋关节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小梁3D打印技术在人工髋关节中得到较好的应用,髋关节假体吻合度及稳定性较高,有助于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30例(32髋)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假体,股侧采用骨水泥型和生物型各16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32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骨水泥型组与生物型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ANFH的有效手段,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近期疗效相当,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假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资料.72例中男59例,女13例;年龄38~75岁,平均62岁,其中38~60岁18例,61~70岁47例,71~75岁7例.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2例,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27例,皮质类固醇应用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例,原因不明3例.双侧股骨头坏死7例,单侧65例.全组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38例,慢性支气管炎者6例.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例,人工全髋置换术52例,其中骨水泥型26例,非骨水泥型23例,混合型3例.二期人工关节翻修术4例.结果 72例全部治愈.其中合并人工关节脱位3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合并人工假体股骨柄断裂1例,合并应激性溃疡1例.随访时间2年~10年6个月,平均5年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0.3分增加到术后的91.5分.结论 成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假体松动的原因、诊治及预防。方法:收集分析3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有患侧髋部及腹股沟区疼痛,部分病例出现大腿前方及膝部疼痛;X线表现为假体周围>3 cm的连续透光影,或假体发生移位,手术中发现假臼、假体柄移位。4例患者的假臼用手指轻轻取出,假体周围软组织呈现浅黑色。清除浅黑色组织,取出假体,清除骨水泥,重新安装新的人工全髋。结果:35例假体松动患者,经全髋翻修术后,疼痛消失,恢复功能,效果良好。结论: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 观察临床分别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以及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70例.利用抽签法对所有髋关节病变患者实施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 35例):临床选择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C1组(观察组 35例):临床选择非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Harris评分优良率以及完成手术后出现假体松动概率方面存在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在Harris评分方面,C1组优于C2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现假体松动概率方面,C1组低于C2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明显(P<0.05). 结论 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临床选择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假体松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并发感染后翻修时再次感染的控制策略。方法对13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关节腔穿刺和关节液细菌培养,Ⅰ期清创时取出假体及骨水泥,彻底切除关节囊瘢痕组织、坏死组织及明显充血水肿组织,与此同时取脓液或明显炎性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在Ⅱ期翻修前分离出致病菌,使用敏感抗生素,确认感染被控制后进行Ⅱ期翻修。Ⅱ期翻修时置入含抗生素的骨水泥占位器4~6周,术后使用敏感抗生素。结果 13例患者中经术前穿刺和术中脓液或组织细菌培养有10例患者发现致病菌,经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被控制后Ⅱ期置入人工关节。随访6个月至10年,无关节感染复发,假体无明显松动或下沉,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7.6±6.4增加到术后随访时的87.3±12.5(P<0.01)。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的关键环节是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